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保证书 > 内容

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研究十年(2000-2009)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9 06:15:38     阅读:


  摘要:分类管理是促进高校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梳理近十年来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热衷于研究“建立分类体系”,疏忽了对分类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的研究。高校分类管理研究的难点是:分类管理的基本内涵,高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高校分类管理主体的价值取向。未来的研究将在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上日臻完善。
  关键词:分类管理;高校定位;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1)01-0086-06
  
  21世纪的头十年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过渡的十年。在这十年中,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高等教育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发展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追求升格、盲目竞争、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现象,至今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针对这些现象,国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战略构想,将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推向更高的平台。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那么,关于高校分类管理,近10年以来,学术界聚焦于哪些问题?哪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剖析?
  
  一、高校分类管理研究的热点回顾
  
  在查阅大量关于高校分类管理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之后,我们将近十年来高校分类管理研究的热点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一)高校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十年间,主要有马陆亭、张玉双、张辉等学者撰文深入地阐释了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整体(结构)理论。整体(结构)管理是教育管理基本理论之一,是以管理事物中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其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看成有机的整体。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就是从高等教育系统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求得管理的整体优化。其实质是遵循结构优化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对人才类型、层次的需求,分析自身办学基础与条件、优势与特色、实力与水平,将高等教育职能依据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行分配,做整体性管理,以求得高等教育系统的优良性质和功能。
  2、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Martin Trow)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和50%为界限,将高等教育划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且,“从特罗理论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历程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必然伴随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上的自主化与分权化、资源筹措的多元化、教育机会的开放化、教学制度的灵活化、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化、院校的个性化(特色化)、结构的合理化(层次与科类结构)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高等教育职能分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高校的职能分化也不同,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分类发展。
  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之所以成为高校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基于高等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本市场与高等教育市场供求关系(包括供求结构和总量的均衡)更加密切,人力资本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又是通过人力资本市场来检验的。高校在培育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本时,必然要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的影响,在我们进行高等学校分类时不得不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化这个因素。
  4、学校能级理论。马陆亭认为,学校的能级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就教育自身而言,导致学校分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学校之间的差别是导致学校分化的前提与基础,而学校的发展又会促使学校差别进一步扩大;第二,专业化,在高等学校中所处理的知识是专业性的知识,学校之间要有一定的分工;第三,政府希望并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资源配置理论、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理论与高校分类管理的关系,并将这些作为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的分类方法
  高等学校分类是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高等学校的特点,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高等学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对高校进行分类,首先就涉及选用分类标准的问题。高校分类标准是指用来区分高校性质、任务、能级的准则和参照系,是用于判断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定性化尺度。“分类是否科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类标准是否有表现力和准确性。”文献检索和分析表明,关于高校的分类方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高校类型,如表1所示。
  
  
  由上可知,关于高校的分类方法研究,我国学者都作了较大的努力和尝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真正科学合理的体系。曹赛先、刘澍、朱中华认为,在实行高校分类时,应处理好几对关系:(1)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2)标准一元化与标准多元化;(3)数据标准的精确性与模糊性;(4)规定性标准与形成性标准;(5)层次与类型;(6)科研与教学。人们对已有的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分类标准难以达成共识,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传统的因素以外,就分类方法和定位政策本身而言,主要分歧集中于分类依据、分类指标和定位政策的导向”。
  在高校分类管理实践中,所谓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也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需要,或社会经济利益驱动而制定的。这些分类方法在当时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相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而言,已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和滞后性。一元和二元标准分类法可能因为标准过于单一而无法对大学的类别进行整合,也不能完全表现每一类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多元标准分类法克服了此弊端,但繁冗的分类体系容易形成模糊和似是而非的结果,反而让高校难以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不同的分类标准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分类标准、分类指标和定位政策都有所不同。政府、学校和社会试图构建自身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引导高校朝分类主体的价值观方向发展。当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价值主体同时参与分类管理的博弈时,不同价值观的涉入会引发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进而导致整个高校系统秩序混乱——或者“为特色而特色”,或者“黯然失色,千校一面”。
  
  (三)高校分类、高校定位与高校特色发展
  关于高校分类与高校定位的关系,陈厚丰在

《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研究十年(2000-200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研究十年(2000-2009).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