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留韩学子为两会建言献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50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8-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204/szxr20120402-9-l.jpg
   两会召开,全国人民积极关注并献计献策。作为海外中国留学生更应该心系祖国,关心祖国改革和发展,积极地为两会献计献策。本次在韩国的海外学子就《教育规划纲要》以及与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加大创新能力在高校建设中的比重
   建议者:单哲(西江大学软件工程博士生)
   世界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领域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是汇聚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总体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大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支持的力度,鼓励部分重点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机制下,带动其他高校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时逢2012年两会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在韩中国国家公派留学生,我想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以建设重点学科为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更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成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把技术成果转换为先进生产力,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其次,要以制度改革为核心。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可能真正建设成一流大学。我们所谓的人才辈出、大师云集,就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现在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因为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流动的。这一认识,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样适用。
   最后,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突破。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样,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不能停止创新能力的提高。面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须跨越的历史差距,我们更要加大创新能力在高校建设中的比重,培养出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保证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
   建议者:王莹(高丽大学数字化管理硕士生)
   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科技人才创业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参与。如何才能把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是我们一直在求解的命题。在我国留学人员日益增多、发达国家激烈争夺各国优秀人才的当下,我们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两会召开之际,我提出“里应外合,内外兼攻”的建议,即认清中国国情,学习海外先进办学经验形成中国特色教育模式,同时积极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经济建设。
   首先,“里应”——吸取海外先进办学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
   近些年,国内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虽然一些高校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各方面综合来看,我们确实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韩国的“Brain Korea 21(BK21)”工程。“BK21”工程从1999~2005年,投资1.3万亿韩元。主要用于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开发高校研究生院的科研潜力,借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加强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门化的地方性大学,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结合;改革大学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2006年起,“BK21”工程第二期建设也已启动。中国应该吸收国外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角度出发进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其次,“外合”——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我认为吸引和留住海归人才的关键在于科研环境的优化。
   一是硬件上优化研究及创新环境。完善为科研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研创新基金,为一些有创业构想的人才提供创业指导服务,鼓励、支持和帮助人才创业,依托园区建设,支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努力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用事业吸引人,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
   二是软件上优化服务环境。留学人员身处海外,难以把握国内各种就业信息及趋势,更无法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相关活动,造成就业、创业上的被动,而且在寻找信息和参加活动时要比国内人才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费用,造成了各种成本的失衡,导致竞争不利。因此要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人才,使之安心进行科研工作,努力改善人才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增强人才回国后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是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建立公平的评优、奖励、表彰标准,对优秀人才给予支持和鼓励,积极拓展优秀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以此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才参加到祖国建设中来。
  
  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建议者:蒲菠(成均馆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博士生)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例,作为一名国家公派博士生,结合自身在国外的切身经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我认为,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发展思路,更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之路。
   美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领域通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就日韩来看,他们对科技的定位较高,通过在全社会树立科技人才的尊贵地位来达到社会资源和人才在创新科技领域的集中分配,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具体到我们国家,由于中国尚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再加上经济高速发展,人民迫切期待科技进步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等特殊情况,我们应该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建议:首先,消除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正确引导人才的培养。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科学、重视教育和人才的良好风气,依靠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向高科技创新领域做出一定的偏重,使更多人才能够安下心做学问,真正做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所提倡的那样,献身科学技术事业,将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相结合。
   其次,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特征,从体制上寻找一条遵循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环节上要完善培养体系,从最根本的教育领域着手,打破旧有的“固件式”教育体制,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有机土壤”。对于人才的选用制度,应该拓宽思路,不拘一格降人才,使得在公平竞争中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健全人才的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完善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制度,大力提倡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使人才敢于自主创新,而不是因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有想法的创新人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再者,我认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们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中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发展,创造出一条由国家牵头,人才、科技和企业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发展道路。
  
  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
   建议者:韩雪华(梨花女子大学法学硕士生)
   我认为,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以下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留韩学子为两会建言献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留韩学子为两会建言献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