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贵州教育史》略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7:35     阅读:


  《贵州教育史》于2005年4月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的面世,填补了贵州无自古迄今的教育史专著的空白,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
  全书68万字共分三篇计十二章。第一篇包括二至三章,分述远古至元代、明代、清代的贵州教育,其中包括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原始形态教育,以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篇包括四至七章,分述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贵州的封建教育制度在清代更趋完善,但在清朝末期已趋式微,可喜的是近代教育开始起步了。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则全面建立了近代学校教育体系。总的讲,明代前期和中期,清代中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1949年以前贵州教育发展较好的三个历史时期。
  该书第三篇包括八至十二章,分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贵州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教育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历程,实现了由旧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轨,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教学为中心的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迄今,贵州教育事业出现了历史性的大转变、大发展、大跨越。
  该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十分得当,梳理清了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贵州教育史》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在对中国教育史的总体发展脉络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地展现了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地域特色,既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性,也揭示了贵州地方教育的特殊性与个性。
  《贵州教育史》系“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延伸与加强,弥补了过去中国教育史忽视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以及名民族教育交流融合历史的介绍与研究的缺陷。对于贵州教育史的研究,自然是这一课题不可成或的有机组成部分。
  贵州位于祖国西南内陆,不靠近边境,不濒临大海,历史上长期远离中央政府的统治中心,远离黄河、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贵州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多方面与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历史上人文生态和政治生态环境与中心地区主流文化相比,显得相对封闭保守,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但是,贵州的教育并非乏善可陈,从总体上讲,贵州的教育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贵州教育定将有飞速的发展,后来居上,也并非痴人说梦。由此,可以找到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特殊性。《贵州教育史》的重要价值,正是以大量史料及中肯的论述对此作了充分揭示。下面,兹略举数端。
  
  其一,贵州教育的发展,是与历代中央政权对贵州的开发,以及本土文化与中心地区主流文化融合紧密相连的。
  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争、军队戍边、政治变乱、自然灾荒等原因,曾经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和民族迁徒。这些都对文化的交流重组、教育的兴衰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秦汉时期,贵州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增多。汉武帝派唐蒙通贵州后,中央统治势力逐渐进入贵州,汉族文化也渐次传人贵州。据记载,在唐、宋、元三代,贵州已有古学和书院,但发展极为缓慢。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利用贵州“肘腋咽喉乎四省”的地理区位,“开一线以通云南”,在贵州采取了各种军事行动。这里且说清代。清初,清军于公元1658年分三路进入贵州,打垮了南明王朝,后又进行了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雍正年间,清军残酷镇压了反对“改土归流”的少数民族。咸丰、同治年间,清朝政府又调集重兵血腥镇压了贵州少数民族的大规模起义。这些战乱,一方面,对贵州教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兴办教育,对少数民族实行“教化”,才能“以柔其犷悍之心”,才能使苗疆长治久安。此前,明代统治者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明朝对教育比较重视。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上谕中书省:“朕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朝统治者对贵州这样的边远地区,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一是以儒家思想“教化”少数民族,从而达到“以夏变夷”的目的。二是以土司继承人和封建官吏子弟为主要培养对象,“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彦使教之”。贵州女土司奢香就曾遣其子至京师人太学学习。三是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四是注意培养本地教师。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后,以官学、书院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逐步得到了健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清代二百年间,贵州教育基本上沿袭明朝的模式,但规模更大,官学、义学、书院、私学、科举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二,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与众多有识之士热心教育事业分不开的。
  在贵州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以传播新知、开启民智为己任,为发展贵州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有文字记载,又有遗迹可考的贵州教育先驱是东汉时的尹珍。在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499年),贵州思南人田秋向朝廷写了《请开贤科以宏文教疏》,请求在贵州单独开科取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朝廷批准云贵分别开科。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举行了第一次乡试。贵州单独开科取士意义非常重大。从此,读书人有了更多的通过科举进入政治舞台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贵州和全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贵州自身的发展。至于王阳明、孙应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于贵州教育的发展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清一代,贵州教育名人更是为数众多。莫与俦、郑珍、胡长新、陈法、洪亮吉、程恩泽、贺长龄、黄彭年、李端棻、严修、张之洞皆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华民国时期,则有周恭寿、任可澄、华之鸿、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尹笃生、白铁肩等俊彦。他们的业绩,《贵州教育史》中均有具体的介绍,这里就不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两位先驱都出在贵州。一位是贵阳人李端菜。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刑部侍郎的李端菜向朝廷上《请推广学校折》,指出了封建教育的弊端,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以八股取土的方案,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经世致用人才。另一位是天津人严修。光绪年间,在贵州任学政的严修,对贵州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是将西方教育思想和近代学制引进贵州的第一人。他在离任前,向朝廷上《奏请设经济特科折》,建议清政府改革腐朽的科举制度,实行经济专科取士制度。这一建议得到维新派人士的一就赞赏。光绪皇帝曾下诏在全国推行。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
  追思先贤,我们不能不承认,重视教育的主政者和各级领导者,还有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界英才,是教育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贵州教育史》略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贵州教育史》略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