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优秀说课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4-07 09:11:43     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1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第4、5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计算的试题,并能够进行同一类型题的简单口算,本节课把理解同级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真正含义。同时体会到同级四则运算规定的必要性、合理性,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同级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进行应用。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计算的能力,也为往后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进行应用。   2、难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了数到量之间的过渡,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发现有关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数学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认知与思维层次。进而整理出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熟练的计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展示观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整体教学思路,符合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同时情境的创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本着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获得新知的思想指导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引入主题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再个别回答。这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利用主题图探讨、解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算式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的“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多媒体的展示也为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四则运算的方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散了教学的难度,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小结方法,先由学生探讨发现,然后教师做出小结。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的方法和计算步骤。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 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 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四则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过程三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口诀表,也就是会两个数之间的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理解四则运算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规律,由于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生 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就一步学习教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指定是从学 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整体考虑。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同一级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解决题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规律计算  二教学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课堂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将利用复习导入法、例题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总结规律法等多种方法,一“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观看看课件演示,教师配合讲解,使学生加 强理解。         相应练习题:课后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那上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最后一个题目(124-24+50)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课题:四则运算,引入这一题应该怎么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开  把复习里德最后一个算式拆分成两个算是,通过PPT的演示讲解,和同学们的观察,告诉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规律(在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让同学们对我们这节课的首要学的性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同学们在接下来的 例题学习中更近一步的理解运算规律 。           3  例题分析  例1 小明在滑雪场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滑冰场中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能帮他算出现在有多少人吗?”  引导学生分析:44人离去用减法,85人到来用加法,先列分式,在列综合算式。再提问:两种列式思路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思考。  由PPT演示脱式计算的步骤,使同学们更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 联系,可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综合算式—需要运用规律—需要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去分析 运算的构建过程,实现计算和应用交融的目的。由于运算规律不是太熟,所以现结合例题从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入手来巩固练习。 例2 “冰天雪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接待多 少人?”            根据例1的示范,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并说出思路,可以用线段表示,帮助学生理解。         例2主要是一个深入理解运算顾虑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说出计算思路和步骤,进一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事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 算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让学生注定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且通过例题让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规律。  3总结规律  给出例题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在理解例1、例2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在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方法中的总结归纳法,是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总结规律神话规律。  4练习  ①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到了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让嘘声独立完成作业。 ②评价完善  学生答题,其余自我检查或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且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里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总结所学,子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6作业  1后习题1、2  2日常生活经验,编一些类似例1例2的题目,并加以计算。  3习下节课的例3例4.。   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并加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复习下节课的内容,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7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使学生明了的理解只含有一级混合运算的规律和就按过程。         总之,这节课引导写生自主探究,思考,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练习在一起,今后,让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位置与方向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王瓜店办事处金槐小学  李润红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 八册上的内容。

2、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继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另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仍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中,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方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因此教学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位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做程。

  2、组织讨论、争辩,让学生的语言与思想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3、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现实活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感知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3、用优美的语言,人文性的关怀,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绽放生命的精彩。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碑,上面写到:“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
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
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合作教学法、操作发现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说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注重指导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体验感悟法、交流辩论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信息窗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准备:
        量角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作图工具。

六、说教学过程:
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本节课我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舞”出自己的风采。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教学中只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一定要运用于课堂,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军事沙盘图这一情境:
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本课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数学活动,将探究的舞台交给了学生。

活动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指引的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自然而然地灵动地显现出“用心插柳柳成荫”的精彩。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交流争辩,预约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我及时组织交流:“通过刚才的研究,各小组一定收获了很多研究成果吧!想不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呢?”各小组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敲响了课堂生成资源的大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凝神地沉思、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可以让教师领略到“那不可预约的精彩”。

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捕获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就会使得课堂生成“意外资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 另外,课堂上的错误资源也不容忽视,我们要运用好这一美丽资源,有效地组织讨论和辩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学生会出现这种说法:西偏北50.教师及时引导,我们习惯上先说北或南,后说西或东。

活动三: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特级教师曹培英说过:我们提倡民主的课堂,但老师是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需要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此环节,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回。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得出科学的结论,:1、必须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2、在描述方向时,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套五星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一星级题目和二星级题目:
    课本第56页的第 1、2 题。

以基本练习为主,主要激发下游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优补差在课堂中悄悄落实。

三星级题目:
    课本第 56 页的第 3     题。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星级题目和五星级题目:
    此题是给上游学生做的,从而达到培优的效果;
我鼓励他们多提问,培养他们成为“问题”少年。

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明在南偏西40度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强在什么方向上?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2)提出问题:小强看小明,以谁为观测点?小明看小强呢?观测点相同吗?   (3)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订正结果。

实际应用:
   以本班教室为观测点,师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共同制作一个学校的简单平面图。由于时间关系,角度和距离可以用估测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教材练习题进行巩固后,用一个改变观测点的题目来强化学生本课所学,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既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以上的练习我采用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说收获,可以谈感想,也可以进行评价。总之,畅所欲言,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缩影,应尽力做到画龙点睛,讲究实用性。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曾听过泰戈尔的一句诗,“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句话向我们诠释了一种诗意的、灵动的生命教育智慧——教育无痕、教学相长、水石相伴,共享和谐幸福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们所鼎力追求的生命化课堂。就让我们为生命奠基,为身边的“鹅卵石”润色添彩,写意生命的精彩吧!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P22页例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三年级时,孩子们就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第八册的《图形与位置》单元中,孩子们也已经学习过如何看图来辨别一个位置在中心点的什么方向多少距离上。也能够根据对一个位置的具体描述,在中心点周围找到这个位置。本节课是基于以上基础,更进一步的探究中心点不同即目测点不同形成的位置关系的相对变化,为之后生活实际问题当中变换观测点,确定方向打下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进行了三维目标的设定 1、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以不同的物体为观测点来描述其他物体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相对位置方向相对性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探索学习的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设定为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难点是现实生活中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基于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游戏—引导—活动—启发为主线的启发式实践活动教学法,积极营造活动氛围,用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学法上,让学生大胆尝试,认真探索,寻找规律,主动获取新知。 为此,我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第一个游戏,将手指放在鼻尖听老师口令,摸左耳,或是右耳  第二个游戏,和老师做镜面游戏,将手指放在鼻尖听老师口令,摸左耳,或右耳几次游戏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个游戏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第二个游戏,我们的摸得耳朵方向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相对站着,老师的左边就是同学的右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关键词:相对  [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学习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丰富的、有挑战性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两个摸耳朵的游戏,铺垫单一观测点时,位置相对较统一,和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两个相对观测点时,观测点不同,位置也相应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关键词: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探究新知  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来探究地图上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图上显示,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学生独立测量,然后汇报,上海在北京的北偏西约30度方向上或者有同学会说,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度方向上 老师及时板书: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北偏西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度方向上  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追问既然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有两种表达方式,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学生可能就会说北京在上海的东偏南约60度方向上有意识的对应板书,第一组 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北偏西约30度方向上     第二组、  北京在上海的东偏南约6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度方向上  选择其中一组,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记录的两个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偏得的角度没变都是30°方向正好是相对的,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追问,我们描述的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式呢?学生会说: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样,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是以北京为标准的看的方向,另一个是以上海为标准看的方向,观测点变了,所以方向就变了  及时板书 ()在()的什么方向上,后者就是观测点,也就是中心点。           观测点相对  方向相对(南对北,东对西)  [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作为已有的知识经验,测量并判断一个位置的方向学生是没有困难的,将两个位置的观测点变换,组合成一副新图,形成新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升华,并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得出如何确定中心点的方法和观测点相对,则方向具有相对性的规律。]  三、 练习应用  1、出示课本22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练习  反馈,叫做的速度比较快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是量出来的,也有同学会说是根据相对性不测量,直接判断出来的  2、出示课件投影地图,请同学选择任意两个城市后,自己独立练习,并且按要求做好记录 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进一步确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表扬测量一个,利用相对性推出另一个位置的同学,鼓励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对性带来的便捷。 3、进行实际应用,生活中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我们在地图上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那么我们生活中的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让小组四个人站在课桌的四个角上,相互说说位置关系。教师深入到小组,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引导学生利用相对性准确说出不同观测点上的位置关系活动结束后,找几个小组进行交流 [意图: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归根还是用于生活,所以我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平面问题拓展到三维空间,同时也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以这样的练习,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将数学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进行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忆小结,比如我明白了位置是相对的,观测点不同,方向就发生变化等等通过学生的回忆,整理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练习四的第一第二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新课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上的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做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班级生活实际,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方法目标: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定向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难点是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已经了解了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教法上我采用“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合作交流”为主线的趣味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小黑板和直尺(也可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激发兴趣 本节课开始,我出示学校和小雪家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杨小雪,当大家看到平面图是不约而同的说是杨小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的提高,此时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说出小雪家在学校什么位置,学校在小雪家什么位置,切实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为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此时,我创设情境设疑说“有人问我,从我们班的贺自翠家到刘畅家怎么走?”于是我就把绘制好的路线图出示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合作交流,描述路线图 出示“贺自翠—邮局—书店—广场—超市—刘畅家”的路线图,让学生观察路线图,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从贺自翠家怎么走才能到刘畅家。我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先是根据坐标上的已知条件,同桌之间探讨交流,增强合作意识,然后在全班交流。让学生根据坐标上的已知条件进行描述,在描述行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观测点的变化。注意要及时对描述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3、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23页的“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先是同桌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另外在学生确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就可以了,也就是平面图的比例。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其次,完成教科书第26页练习四的第5题,根据描述完成电车行驶的路线图,还是以同桌为小组,相互扮演角色,其中一个扮成小老师,另一个扮成小学生,小老师帮助读描述的路线并监督小学生完成路线图的绘制。此举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趣味性高,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对角色扮演的好的小老师和学生要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

在课的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说一下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或者观点。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前几课时内容的延续和发展,是前几课时所有有关方向位置知识的综合。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方位的知识,有了用方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的经验,已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他们学习本节内容打下重要基础。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发展的空间观念,。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方向、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重点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位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更强。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 “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借助直观的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把方向和位置线路图用语言描述出来,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操作到抽象 概括”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交流活动占主流,而学生人数又较多,在交流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动口的机会,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评价,发挥小组自我管理功能,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上课伊始,我先用一个战争故事引入,由于小学生从小对军营就有一种神秘感和向往感,他们渴望了解的一些事情。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要先学会看路线图。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分二步走。

第一步:如何看路线图(出示课本中的信息窗——没有标注方向和距离)。

这一步信息窗呈现的是没有标注角度和距离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让学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大概地描述出行走路线就可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作出适当的评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表扬他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此时教师再恰当的质疑: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思考:要想清晰精确地描述行走路线,还需要二个条件:角度与距离。这样在引发的矛盾冲突中,让研究步步深入,教学层次分明。

第二步: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在情境图中标注角度和距离)。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同桌、小组、集体的交流互动过程,让学生相互纠正,相互补充,既逐步完善自己的描述过程。行走路线有不同的描述方式,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或者让学生同桌间用不同的方法相互描述,掌握不同的方法。

学生刚接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语言描述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连贯的把整个行走路线都说完,教师要耐心引导,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这样,在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加以巩固,完善了根据方向与距离对物体位置的描述。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 “趣味性练习” 和“拓展性练习”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2、趣味性练习:
出示情境图。

自主练习第2题:描述张平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行走路线。描述张平从少年宫回学校的行走路线。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性练习。

让学生为初到威海的的游客做导游。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分别介绍从威海汽车站到刘公岛、海滨浴场、成山头的路线,这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结合板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并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 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法与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说教具准备: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课件出示) 35+27         43+65         124+361        186+14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你真聪明!那么加法就是什么样的运算?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师:下面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吧!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那么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和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加数。例如:8+9=17   17>8    17>9    生2:不一定,我发现“0”与一个数相加,和还是这个数。

   生3:我发现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那加法有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一个星期的旅行。这辆自行车上还有一个表,可以记录路程、时间和速度。还有他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看看和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一样吗? 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打开你的本做一做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说说你的理由? 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数。

在加法算式中,我们可以说成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和不变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不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0+83=83+20           19+7=7+19 273+27=27+273 那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小组再去填一填,验证一下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你们小组发现什么规律?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名) 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进一步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刚才我们都是用已知数来研究的,那你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
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闯关1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   )+65=(   )+35            300+600=(   )+(   )      (    )+147=147+(    )       a+200=(   )+(   ) 闯关2 2、下面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后面(     )里打“√”。

     270+380=390+260    (    ) a+800=800+a     (    ) 3、填空。   (1)把(          )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

(3)两个加数(    )位置,(    )不变,这叫做加法(         )。

同学们,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的。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把数据改小,便于学生计算、发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发现加法交换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四、课堂延伸    少先队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少先队员读一本书。张扬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有不同的科技书120本,不同的故事书150本,不同的工具书100本,那么张扬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师: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这就为我们今后学习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谈收获   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 【设计意图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中第二课时加法的结合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 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算比较,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过程,发现规律。

(3)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多做题,发现规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说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也能从活动中体验发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如探究新知解决问题中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去旅行前三天的路程,那么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三)应用反馈,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上一节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填空。

⑴45+75=75+( ) ⑵( )+156=( )+244 ⑶83+57=( )+( ) ⑷ a+300=( )+( ) 请同学们看谁先回答出这几道题? 设计意图:本活动就是为了了解学生们对旧知识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以及掌握情况。从而开展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一起来研究问题“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 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想的。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之后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
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 = 88+(104+96) 3.教师再出示两组算式 (1)(69+172)+128Ο69+(172+28) (2)155+(145+207)Ο(155+145)+207 1.组织学生比一比,算一算。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写出同样的等式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部分算 式写在黑板上。

2.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3.教师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叙述分式(板书)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4.这样的描述太长了又难记,让同学们想一想 再学加法交换律是有什么简便方法来表示他们 的发现吗,并自己尝试一下。(板书) (a+b)+c=a+(b+c)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这一活动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直观观察比较,动手算一算,比一比,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三)应用反馈,巩固练习 1.填空:(根据加法结合律) (1)(136+157)+143=136 +(  +  ) (2)(286+495)+105=286+(  +  ) (3)304+(496+257)=(  + )+257 (4)267+(333+214)=( + )+214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口答,让后老师指名回答。

2.判断:(根据加法结合律)对的“T”错的“F” (1)(136+35)+25=(25+35)+136 ( ) (2)267+(333+214)=( 267+ 333 )+214 ( ) (3)258+(123+122)=(258+122)+123 ( ) 3.连线:(把得数相等的连接起来) 76+28+39 45+54 45+63 256+(134+366) 134+256+366 241+(39+161) 241+39+161 63+45 54+45 76+(28+39) 4.选择:
(1)有三种水果,苹果重147千克,香蕉重259 千克,梨子重141千克,三种水果共重( )千克。

A.147+259+141 B.147+259—141 C.147+141—259 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6.大胆设想填一填,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一些。

(1)680+( )+298 (2)172+665+( ) 设计意图:
本活动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和判断题。三四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通过连线,选择,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五六题则是在刚才的习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题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三个数的相加。第六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两个数,一个空,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数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2、应用加法运算,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9+11+13+15+17+19=2+4+6+8+10+12+14+16+18+20= 这是一道充满数学趣味的思考题,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把黑板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版块写标题和叫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用字母表示,第二个板块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里骑自行车的题,第三板块主要来做练习题,第四板块主要来做复习导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7—29页加法运算律第一课时,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加法的结合律。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也是学生具备的一种计算能力,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2、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多煤体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 创设 “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情境让学 生们在笑猴子受骗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启示,同时通过此例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提前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 1. 讲解例1 (1)出示主题图1,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2)讲解例题,列出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并得出结论:40+56=56+40 (4) 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大致说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5) 表达规律:α+b=b+α 2. 讲解29页例2 (1)出示主题图2,引出加法结合律的教学。

列出算式:88+104+96 (2)讨论计算方法,怎么计算会简便一些呢? (88+104)+96 88+(104+96) (3)比较算式,得出结论:(88+104)+96=88+(104+96) (4)再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68) 155+(145+207)○(155+145)+207 (5) 比较等式两边的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尝试总结:
相同点:都有三个数。

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

结 果:和不变,加数的不同结合计算更为简便。

(6) 概括规律: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 表达规律:(a+b)+c=a+(b+c) 四、课堂巩固练习 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中哪些应用了运算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 82+0=0+82 ② 4+5=3+6 ③ (47+30)+8= 47+(30+8) ④ 84+68+32=84+(68+32) ⑤ 75+(48+25)=(75+25)+48 第二关:现学现用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 □+204 (45+36)+64=45+(□+□) 560+(140+70)=(560+□)+□ 560+(140+70)=560+(□+□) 计算:
(45+36)+64= 560+(140+70)= 第三关:大显身手 18+45+82+55=_________ 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横线上应怎么填?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今后的计算中运用这两种运算定律,会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六、布置作业 课本31页练习五第3,4小题 七、板书设计 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任课教师:王丽娜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改变了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中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  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说教学目标:   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发展思维的灵性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 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把运算定律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用数学。   2、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主动交流、质疑。老师也相应地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启发指导。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2、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  (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  =365+85                       =200+250   =450(千米)                   =450(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 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        )   37+45=35+47      (   31+67+19=31+19+67(      )  56+72+27=56+(72+27)(    )   24+42+76+58=(24+76)+(42+58) (       )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小明一直想要一个滑板、一双耐克牌运动鞋及一把玩具冲锋手枪。妈妈到商场里咨询了一下,这三样东西的价钱如下:你能帮小明妈妈算一算,要想买到小明的所爱,得要多少钱?滑板:55   运动鞋:365   冲锋枪:45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六、课外拓展作业:   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米)        =200+250                        =450(米)           小结:   结尾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从而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会简便计算的好处。 本节课总的来说是属于复习旧知识,把旧知识再进行拓展应用,课中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加法定律进行计算。课前预想到学生对定律记得很熟悉,但在运用时不灵活,在这点上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  康艳侠  一、说教材: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操作练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 :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有2人负责抬水、浇树。 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从而引入新课——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及问题,自主探索后得出: 25×4=100(人)        4×25=100(人) 发现这个算式能列两个  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相同的? 25×4 = 4×25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 × 5 = 5 × 4     7 × 8 = 8 ×7   53×72 = 72× 53  观察这几个乘法算式之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同桌交流后得出: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因数,则可以写成:a×b=b×a 例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自己探究后解答,叫个别学生板书。  v (25×5)×2 v =125×2 v =250(桶)  v 答:一共要浇250桶。 v 25×(5×2) v =25×10 v =250(桶)  v 答:一共要浇250桶。  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相同的。 (25×5)×2=25×(5×2)  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 发现的规律是: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 c表示三个因数,则可以写成: (a×b) ×c=a× (b×c) (三) 巩固新知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1)165+126=126+(            )  (2)(316+73)+127=316 + (        +        ) (3)225×4=(        )×225  (4)(6×35)×4=        ×(         ×         )  2.判断。  (1)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数与0相加也都得0。  (    )  (2)1+1=1×1              (    )  (3)134+196=134+200+4   (    )                        (4)求剩余部分的运算叫做减法。(    ) 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37×2   拓展题:  想一想,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才简便。  25 ×37 ×4      15 ×22 ×2      5 ×25 ×2 ×4 通过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判断、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拓展题,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拓展题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了升华,是习题中的亮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本节课的重难点,使人一目了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 ×c=a× (b×c)  (六)布置作业:  1、头桥中心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明光小学新建了一幢5层的教学楼,每层有6个教室。每个教室放24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 P36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 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   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 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  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  类比展开  (1)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   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   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  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  揭示规律  (1)   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   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 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____ (3)、___×___+___×___= ( 16+26)×8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15„„„„„„(  )  订正:  (2)5×(20+6)=5×20+6„„„„„„„„(  )  订正:  (3)8×23+8×27=8×23+27„„„„„„„„(  )  订正:  (4)9×(6×4)=9×6+9×4„„„„„„„„(   )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    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    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      裤 子       夹克衫        乘法分配律:          32元       45元        65元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    65×5+45×5 =(65+45)×5           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乘法分配律及应用》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学第八册64~65页上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组织学生观察例题,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最后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完成例7的教学。这一知识要点不仅是乘法知识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探究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能进行比较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设计理念:
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为达成教学目标,、既要对教材做适当的重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又要根据学生的泥塑及心理特点与生活有机整合,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阐述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我确定本节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1、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能力目标:  2、培养应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本节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难    点:运用分配律 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说明 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本着“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合作中学习”这一理念,采用了“观察、探究、讲解、游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方式去学习、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2003=2000+□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                  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
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
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说教材 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小学六年制数学,人教版第八册课本104页例4以及相应的习题,主要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尝试、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说课标 课标指出“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本 节课注意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并能熟练运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说联系 本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数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单元中是最后一课时,前面两课时新课分别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一般方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在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简便计算,主意是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简便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为了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策略 1、复习铺垫,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做练习题,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为本节课做准备。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关的填一填和连线,都是让学生理解“凑整”这一思想,为简便计算打基础的。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谈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复习铺垫 2、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班,要挑选4名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的4×50米接力赛,我们班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如果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2.在对比中感知简便的算法。

小结:请学生翻开教科书104页,说明例4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引导小结,请学生默读并理解例4下面的一段话:“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那我们就学以致用,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于小数的运算中去,下面咱们来智力大比拼,共有3关等着大家去通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顺利通过这3关的。好,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答题纸,先来闯第一关吧。(1题即做一做第一题,另外学生又补充了4道小题)做完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第一关的习题,分小组回答,并奖给答对的小组一个笑脸。

2、接着做第二关的练习题(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当堂批改,每组有几个全对的同学就奖给这组几个笑脸。

3、第3关 4、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先通过热身练习巩固整数的简便运算,通过让学生观察口算,让学生说出题目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让学生回忆整数的运算定律,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只有一个,凑整,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然后设疑:小数中也有简便方法吗?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创设了接力赛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算法的多样性。并让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加以比较,找出最简便的,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这样学生就顺利的完成了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一大半。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闯关,并给学生奖励笑脸的学习形式,这样不至于使练习枯燥无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于是经过填一填、连一连、算一算、判一判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连减的简便运算说课稿 教师:陈国燕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五条运算定律掌握其在计算中的应用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在备课中已有所意识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小明看书”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解题方法总结简便算法教师总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填空题、判断题、简便算法”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列式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读书月同学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明读书情境“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以及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还剩多少页没看? 2、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交流算法,板书,让学生理解每一种算法。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小明昨天看的页再减去今天看的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我们先算出小明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技掉今天看的页再减去昨天看的页。

随学生板书:234-66-34 234-66-34 234-34-66 (我想学生理解算法是没有问题的,这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而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这几种方法中,感受最简便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还要能根据数据选择恰当的简便运算。因此我把理解算法,让学生自己解释理解,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接着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1、他们是怎样计算的?仔细观察、比较几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2、是不是所有的连减题都可以这样计算?如果可以,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4、如果把总页数234改为266,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结:一个问题,三种解答方式,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由此问题,孩子就会自己提醒大家)最后有教师小结:以后做这种连减计算时,得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还是要遵循:看、想、算的原则。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填空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3、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3、判断题。针对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巩固新知提高认识明确方法。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6、课堂作业:39页,1、2题,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条理清楚使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一目了然,连减的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 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连除的简便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连除的简便计算。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教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和生活的有机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简算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算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 抓住“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一个主题图,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质疑,议论,探究,比较,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让学生观察;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复习、探究、练习、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设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只有闯过两关才能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两关分别设计了口算练习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挑战的情景下学习知识,注重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探究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环保问题,使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热爱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一开始,,我先出示第三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2个问题。一是说出图上的人在做什么?二是植树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造林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绿化教育。

2、提出问题。

学生具有了这种环保意识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各种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3.根据问题找条件。

教学时,我在主题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根据‘每棵树苗多少钱?”来找已知条件.这是一个挑战性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排除多余条件,寻找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进行独立完成,根据几种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1250÷25÷5和1250÷(25×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为掌握连除的简算方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再由算式引申到数、图形,字母,使学生能归纳出除法的简算方法。

(三)、设计练习、巩固提高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填空题、解决问题和计算题。计算题中的两道练习题。3600÷50÷2和7000÷25÷7,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灵活运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评价,课堂小结。

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的提问,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以促进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有趣的简便计算练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学生是在学完了第三单元简便计算之后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一个解谜的情境,让学生层层深入,运用已有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每一环节结束时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最快速,最多样化、最优化的解题方式,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四、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教法,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描述:
  知识技能目标:1、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的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2、能灵活的选择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能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推理分析、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page]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

  教学难点:1、灵活的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结合教学课件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质疑,激趣导入   教师由给大家介绍新朋友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结果新朋友没出现,揭示嘟嘟熊留下的字条。

  【本环节通过揭迷——质疑——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学生因为很想见到这个新朋友,所以学习热情很高。】   环节二、基本练习(填空)   课件点击出示题目,学生快速独立完成,做好后说一说在这题中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贴)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学习过的基本的运算定律。最后所有的题目全部答对后,课件上会出现一幅教室的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咦,看来嘟嘟熊留给我们的第一个线索就在教室里,大家赶快找找看。”这一环节在按照常规进行复习巩固之后,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刺激,对略显沉闷的课堂进行了第一次冲击,并且顺势导入下一环节。】   环节三、对比练习(判断)   本环节一改以往判断题的模式,将本单元易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这样学生更容易引起重视。

  第1、2组题目是乘法分配率和减法性质的易错题判断,第3组是难度大一点的除法性质的题目,最后一类题目是德育渗透,在教学时考虑到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判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所以还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错误原因或者会进行改正。课件在这一环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错题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印象更加深刻。

  【本环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由简到难,学生每回答对一题奖励一枚书签,嘟嘟熊的线索也就呼之欲出——线索在信封里,学生又一次激动了一把。】   环节四、计算练习(头脑风暴)   学生从信封里拿出作业纸后,教师在课件上也同时打出所有题目,乍一看学生会说:“哇,这么多题目!”这时老师解释说:“别急,哪些题一眼看能看出简算的,请找出来。”   【本环节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生能一眼看出简算的题目逐个消失,剩下的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列式才能完成,这样本题就不再是单调的计算练习,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环节。课件在这里也完成了一般教学手段所不方便完成的操作,点击题目,题目消失。】   剩下的题目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快速完成,在合作之前先要求学生商量合作策略,然后再动笔。教师在教学时给做的最快速的小组进行奖励。[page]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这一环节从学生独立观察——商量合作策略——合作完成,从而达到“快速”“算法多样化”的目标,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算法解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环节五、巧算总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请学生观察这一组数都有什么规律,接着请班级两位学生比赛,一位用简便方法算,另一位用计算器算。

  【这个环节将计算器引入课堂,计算器和简便计算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简便计算在进行有规律的数列的计算时,比计算器更加快速。】   接着教师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   【在这里提倡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将简便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最后环节:比一比   数学是来源生活,最终又将为实际生活所服务,所以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在邀请嘟嘟熊登场的同时,又带来一道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教学进行到这里,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这一环节是拓展环节。

  学生自己讨论如何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根据时间进行调节,若有时间进行讲解,若无时间留作回家思考的题目。课件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声音,图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嘟嘟熊这一朋友有了直观的认识,嘟嘟熊的出现,使本节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时恰当进行全课总结,颁发礼物的同时又进行了德育渗透,使整节课水到渠成。

  整节课在教学环节上由一条嘟嘟熊的线索贯穿到底,很自然,顺畅。从基本练习——对比练习——计算练习——巧算总分——比一比,由简到难,而且在每个环节中也都有层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这节课在很多环节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及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上,本节课很重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口头表扬,有贴纸奖励,更有最后的全班评价奖励,可以说整节课都将德育渗透进行到底! 营养午餐说课稿  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  一、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在设计理念上一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即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
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等)来解决问题。二是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即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水乳交融。三是注重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根据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菜肴搭配方案。 五、教学流程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比比皆是。对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点菜——分析营养成分——修改菜式来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交流、讨论、合作与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最后通过关于胖与瘦的探讨来建议科学饮食,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想象的午餐” 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在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来 做一个“小小营养师”让学生结合营养标准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科学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进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六、教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这节课是教学了简便计算和运算定律之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所以在算菜式的热量和脂肪含量时应提醒学生用简便方法算,可自己却只是在课前反复强调过,而课中却忘记再提醒,再比如营养标准中涉及到的热量和脂肪,本准备课中适时给学生讲讲热量和脂肪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却因自己的紧张而忘记了。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王世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第四单元的概念教学课《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学习小数。《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因为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以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来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在操作中要重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
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90厘米长的绿丝带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 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小数的意义后教师趁热打铁,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刚才同学们顺利闯过了三关,老师恭喜你们,相信同学们也有很多收获,谁能把自己的收获告诉给大家?通过学生谈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我采用连线式板书,用线条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转化过程连结起来,不仅和学生的探究过程相吻合,又直观地展示了这节课的重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小数,其教学目标是“会读写小数,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二位小数表示”。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以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彩带的长度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最后设计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孩子们通过“闯智慧关“明白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分别写作0.1、0.01、0.001。还明白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存在的困惑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希望在座的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说课稿 张俊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习。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数的意义;
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
读小数和写小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虽然小数的读法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写小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刮和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先复习整数的读法,并试读小数引出课题。

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出示小鹿图,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1.8 问:1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在表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
万分位——万分之一;
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
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图)小鹿图的数据。

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练习 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
比如12.305 读作:十二点三零五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五点零六 十点零 九 三百点七 3、 练习 四、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写出下面各数 3、 填空 4、判断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桌交流有什么收获? 六、完成作业。

完成课本第56至57页的第6题,7题和10题。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2013年小学中青年教师说课稿 张家界森林公园小学   王  琴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森林公园学校的王琴,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  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起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人教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和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能力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立足于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让学生掌握认知目标,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目标。  3、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B、教学难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4、教学准备:教学中要用到多媒体课件。 5、说教法、学法  A、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以故事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B、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 学法的过程中我注重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综合实践、学以致用,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00米、0.10米、0.1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唐僧和悟空听了哈哈大笑。  于是我就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唐僧和悟空会哈哈大笑呢”?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这样的设汁,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接下来我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2、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由于唐僧和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们听了会哈哈大笑。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3.05元中的“0”为什么不可以去掉?根据这个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这时我让学生尝试一下: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     10=  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填上的“0”的个数不同?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强调: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 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我主要从练一练、想一想、听一听三个环节进行: 1、练一练(完成后观察数,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为什么0.5和0.50的大小相等,而0.5和0.05的大小不相等?  3、听一听: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说课后反思]  1、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自主探索,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在推导小数性质时,忽视了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得不够透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想法和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 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单一,两位数的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境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 较数的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对小数的认识与应用的一次性的提升,使学生感受小数的大小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还要求学生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二)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学习中的难点是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二. 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我主要以游戏教学为主。力求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改变一贯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游戏中更有意义地探索新知,接受新知,避免了灌注式讲解,高度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三. 说学法  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四年级学生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因此我的教学内容紧贴生活,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易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4个模块  1.课前准备  通过练习来回顾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从而引出小数的大小比较。 2玩游戏  游戏分为三个环节进行,事先准备好磁铁黑板。  第一轮比赛(1)首先将学生分为两组,每次各派一名代表来抽签。(2)将学生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分位上,第二次的放到百分位上,第三次……(3)哪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小数大,哪个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就结束。  教室把学生组成的数半数到黑板上,并将能决定胜负的那一抽佣红笔圈出。  第二轮比赛把规则调整为先把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依次放在十分位上……  第三轮比赛把每一次抽到的数字学生自己决定放在某个数位上…… 最后把小数和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做一下比较,并强调不同之处: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 1. 总结方法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很好。 2. 巩固提高  教师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小数的比较。进行课堂练习,补缺补漏,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说课稿 诸城市实验小学 衣明翠 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也是按照十进制计数的,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数值的大小也不一样。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决定的,因此小数点移动,必然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思路以及教学过程和设想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1页,“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的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5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6、例7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这 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3.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⒋ 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两个方面下工夫。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下面几个教学目标:
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通过投影仪、磁黑板、卡片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呈现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 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情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围绕“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第二, 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他们独立探究和小 组合作相结合,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提升,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 巩固应用。

练习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四,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不仅能进一步内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同时得到锻炼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下面,结合教学过程说说每一环节的教学意图。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故事(视频播放) 同学们,我叫小数点,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在小数的不同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不信,你们瞧!出示几组数,请学生观察:
0.540和0.54 2.8和2.800 3.26和32.6 6.19和61.9 通过比较前两组小数,向学生说明: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原来小数中每个数字的数位没有变化。通过比较后两组小数说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动画(教材例5情境图)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坐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设计意图:例5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合理引用教材资源,首先播放动画展示故事情境,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 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点移动后,金箍棒的长短也发生了变化。

2、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这种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有意义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上来,并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三)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填表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这一环节可以在看动画片了解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4个数据。问一问:这4个数据分别是多长?能不能用毫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在学生的讨论中板书。

然后再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动性。开展自学与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所以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指导。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适当的提示:
从上往下观察,然后讨论: 1、0.009米 到 0.09 米 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你是怎样看出的?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了? 移动了几位? 2、0.009米到0.9米 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0.009米到9米呢? 由此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 我们再从下往上观察,然后讨论: 1、从9米到0.9米 小数扩大了还是小了? 缩小的原数多少? 你是怎么看出的?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几位? 2、从9米到0.09米 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9米到0.009米呢?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1、小组汇报 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与总结,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倍;

(2)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分之( )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分之( )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分之( ) 本节课教师说的话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充分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这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不是老师说出来的,而是自己发现的。这样对新知的印象就更深刻,掌握更扎实,在应用时也会更熟练。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表 2、 ⑴ 2.87×10 (5)3.9×1000 ⑵ 34.81÷10 (6) 0.003×100 ⑶ 2÷1000 (7 )0.67÷100 ⑷ 12.5×100 (8) 0.148×100 3、填空:
(1)把6.2扩大到( )倍是62。

(2)把59缩小为(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 就扩大到( )倍。

(4)73.21变为0.07321,是原数缩小 到了( ) (5)把0.78先缩小到10倍,再扩大到1000倍 是( )。

4、游戏 五个同学分别拿着数字(2、8、9、0)、小数点 按要求组成小数2.89 (1)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2)原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3)原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小数点怎样移动? 通过设计形式不同的练习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0.540和0.54 3.26和32.6 2.8和2.800 6.19和61.9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生活中的小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

质疑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往右移,移几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三)、激趣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改写姚明身高一题。这也是对刚刚学的知识的巩固,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个练习:挑战生活的活动,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物品的价格改正过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启迪思维 动物运动会。这道题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全面的运用了起来,是一道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他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理念,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随着有趣的课堂设计,会有着良好的发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例1:例2:
135厘米=1.35米1.48米=148厘米 135÷100=1.351.48×100=148 乘进率,向左移 低级单位的名数←——————高级单位的名数 ——————→ 除进率,向右移 《名数的改写》 一、 教材分析:
《名数的改写》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只天鹅从出生到长大体重变化的情况。图中用文字标出了具体的变化数据。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解答天鹅体重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单位不相同,必须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展开对名数改写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会利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准备: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情境图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毕竟和老师多多少少存在不同的代沟,而他们同龄人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语言、爱好、兴趣等,彼此之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学生通过探索以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知识,进行小结,教师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样,便于学生整理技能的形成。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4、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200克= 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能直接计算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能直接计算,因为他们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单位不同的两个名数直接相加减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犯得错误,这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单位不一样,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

①把千克改写成克:
② 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10.5千克=10500克 200克=0.2千克 10500-200=10300克 10.5-0.2=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小结,帮学生进一步理顺了单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个过程让学生多说 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乘他们的进率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应除以进率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名数的改写 下面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学习内容吧! 1.我会填 出示课件 2、结合趣味见闻改写名数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3、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名数的改写 10.5千克-200克 ①把千克改写成克:
② 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10.5千克=10500克 200克=0.2千克 10500-200=10300克 10.5-0.2=10.3千克 [设计意图]板书中把两种改写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思路清晰,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名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下面我从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求一个小数近似数”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理解“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等要求的含义,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知道在表示小数的近似数时,末尾的0不能去掉;
知道在求近似数时,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结果越精确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2953   986534    560890    697010   201145   398210 问:(1)你是怎么想的?  (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3)、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3、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
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
......,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5、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反馈  巩固反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思考: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  (五)课堂小结  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师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逐步进行总结概括。  五、说教学反思 。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将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p39—40页例8和试一试、练一 练,以及42页练习七的第1-3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为以后能准确、恰当地运用数目描述生活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2、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理解和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有关宇宙中的天体知识呢?课件演示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2、其中冥王星:有偏长的椭圆轨道,最远时7200000000千米,最近时4300000000千米。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57,910,000 千米 这些数字都比较大,它们读、写起来都不太方便,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能把这些大数字简单化,使我们读、写起来比较简单方便。提问:你能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改写的方法 【通过复习将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整数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迁移方法,学习新知 1、出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00千米,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00000千米。

(1)你也能把384400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你准备怎么改? (2)学生尝试改写 (3)借助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改写:把你的想法向小组同学汇报,等会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汇报。

(4)通过集体汇报,认识改写:哪个小组先来反馈你们的成果? (5)自学课本,形成策略和方法 刚才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下面我们借助于书本,帮我们理清思路。打开书39页,学习39页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刚才的想法比较一下,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6)方法的总结和反思 你认为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需要哪些步骤? 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重点思考:把这个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 数?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不是38万?38万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 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在得到的小数后面添写“万”字。

(7)知识的巩固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的数字也比较大,需要我们去改写的。(出示图)这是第五次人口普查几个城市的人口统计,请你改写在用“万”作单位。写在书上42页。(写完后,小组校对) (评析:先自我尝试,让每个学生都动脑,想办法去解决;
借助于小组交流,可以和自己的方法相比较,听同学的也较容易听懂;
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极积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和思维的严密性;
最后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学来补充。) 2、学生独立将“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交流结果,反馈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应该在哪一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得到的结果是多少? 3、练习:将下列这些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海王星:4,504,000,000千米;
天王星:2,870,990,000千米 土星:1,429,400,000千米;

木星:778,330,000 千米 火星:227,940,000千米;


金星:108,200,000 千米 水星:57,910,000 千米 重点讨论:将5791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样? 4、小结方法 (1)小组讨论: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2)总结方法:
5、练一练 学生完成,重点指导第一题:把409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该怎么办?让学生理解:因为409小于10000,把它改写后,整数部分应该是0,又因为409的千位上没有数,所以改写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还要补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像城市人口这样的数,一般情况下都要用以“万人”或“亿人”作单位的近似数来描述。

2、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改写 3、练习七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改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改写与以往我们学习的改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5 三角形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 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 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流程:(共分五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 形的神奇。  (二)、活动一(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 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 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 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小组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 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 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 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活动二(完成例7教学)  (1) 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 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 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 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 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 集体欣赏。  2、 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 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特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地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但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缺乏清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遵循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故此,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1.从三角形的定义出发,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哪三部分组成。 (设计意图: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正是有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动手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 “角”“顶点”和“边”的存在。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在学生学会画平行四边行画高的基础上学习找三角形的高。学生先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先探索画出一条高,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然后通过观察—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在答题卡中找出几个三角形的高。订正时重点说说画出锐角三角形任一一个顶点向对边做出条高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得出结论:三角形有三条高。  再由一般到特殊,寻找直角三角形的高。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直角三角板,结合三角形高的定义,能很快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就是夹直角的两条直角边,另一条在斜边上的高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做到由一般到特殊,循序渐进。难度螺旋上升。  最后寻找钝角三角形的高,可能这里学生只能找到钝角三角形一条斜边上的一条高,能画出它的一条高即可,另外两条高的画法,因为在三角形之外,可留在课后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探索。不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意图: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4.三角形的稳定性,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5.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板书设计如下。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角形的特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特性:不变形  稳定性  三角形的分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分类》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
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2、学情分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及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 (1)认知目标:在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能力目标:知道各类三角形的特点,并能辨认和区别 (3)情感目标:培养自我探索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其中使学生能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核心思想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因此,我在新课导入上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上采用实践操作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新知应用上采用递进练习法,小结让学生归纳,教师做好启发、疏导、点拨、评价的工作。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采用观察猜测、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  (一) 铺垫孕伏、联旧引新  通过课前做学案中的学前准备(幻灯),使学生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二)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数”山有路趣为径,为了使学生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主动地投入学习,我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由各种三角形拼成的小船图案,由此创设情景,吸引学生一步步走进本课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导按角分类:  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按角分类的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拓展知识。  首先①让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幻灯)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然后②通过投影让学生展示汇报答案 接着③让学生给予点评后老师适当加依点评  最后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等话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引导按边的长短分类: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我又引导学生按三角形边的长短来探讨三角形分类的方法。  首先①让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幻灯)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然后②学生汇报答案  并③利用幻灯即时讲解等腰、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④小组再次讨论交流等腰、等边三角形三个角各有什么特点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最后⑤说说生活中那里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3、渗透集合思想  学生汇报完生活中的等腰、等边三角形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现在,这些三角形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幻灯出示)  填好后进行展示,并强调: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这一环节是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使学生明确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
二是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给三角形找家的活动中加深对集合的感受,亲身体验感悟集合思想。 (四)、畅谈收获、深化内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要和大家分享。就请你选择1、我学会了……;
2、我发现……;
3、我感触最深的是……;
任意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三个开放式的总结方式,有助于学生梳理在本课学习中探索到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同学交流,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千锤百练、自我检测 在巩固练习中,我由浅入深,采用  (1)当小法官: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猜猜看: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的能力。  (3)通过智多星一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小黑板)  六、教学效果预测: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坚持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这一教学理念,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马街镇漾稻小学   杨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安排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之后进行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猜、量、算、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并会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内角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索实验,从而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角“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利用复习旧知作为铺垫并引入新知,用带有疑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几种教学方法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动手操作和自动探索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铺垫→探究新知→练习提升 三块内容进行教学。  复习铺垫:  1、三角形的分类(可以按角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三类)。它为证实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无非是这三类作下铺垫。  2、平角:让学生感受平角的构成,以及它的度数是180°。它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的度数是1800作下铺垫。  3、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组成的三个角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度数相加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并板书。  接着我就带领学生探究新知:  首先我出示一个具有争议的小故事,从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带着这样的心理我首先引导学生从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钝角、锐角三角形的度数也是180°吗?带着问题,我和学生一起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一猜:钝角、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会是多少度,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量一量:用测量计算的直观方法探索结果汇报发现有180°、175°、182°„„没有统一结果(测量误差)。  拼一拼:教师直接示范剪拼钝角三角形,出示它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动手操作剪拼锐角三角形,获得它的度数和是180° 最终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  也解决了课堂中的疑问 4、解决疑问  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没有大小之分。 量角器的测量存在误差。  学生通过以上探究和验证,带着获得新知的心愉快心情,我立即进行了练习巩固。  练习提升  练习中共安排了五个题,  第1题:是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它是学习新知后的简单应用。 第2题:出示等边、等腰、直角三个特殊的三角形,根据条件,利用新知,解决特殊三角形的内角问题。  第3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风筝的底角度数,求顶角是多少。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4题:是以游戏形式,同桌甲同学说出三角形中一个内角度数,让乙同学猜出另外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答案不一),两人再一起验证度数和是不是180°。通过游戏互动,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第5题: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借助辅助线把多边形划分成几个三角形,从而求出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学习新知并能熟练运用之后,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来结束本课。  四、总结  整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旧知铺垫,设置疑问并产生矛盾,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最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 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 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 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 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 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 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 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 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 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 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 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 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 集体欣赏。

2、 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说课稿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理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在本册第四单元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找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及位数不够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 设程序:
在教学安排上,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超市购买商品的情境导入、在导入的同时复习了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 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步骤教学新知出示例以后 (1)、让学生读题理解、列式。  (2)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再与整数加法的意义对比得出小数加法的意义。

(3)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4)探究算法。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团结协协作精神,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例2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附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例1                       例2 3.735+4.075=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3.735                3735           7.810 7810  + 4.075 + 4075        -  3.735 - 3735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说课标: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三、说学习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四、说评价设计:  1.通过例题的学习,练习与交流,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五、说学生活动方案  1、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  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4、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提高。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根据以上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
(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那我们一起观察一下他们的成绩,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多指几名同学汇报,然后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的学生刚刚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出几道直接写得数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题,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2. 综合练习,是课后做一做1,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机智性与灵活性。

3. 提高练习,课后做一做2这是小数加减法的两步应用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 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的设计有密度,有坡度,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2、中国队第一轮和第二轮   加拿大队多少分?总成绩是多少?   53.40-49.80=3.6(分)53.40+58.20=111.6(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特征,学生在三年级下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多数的同学对于两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可以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进行迁移,进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这样知识再次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联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练习法,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本课时的练习,是在例题教学后安排的,有针对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的题组练习,通过分组比赛再讲评订正 ,及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其计算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互查       1、口算(出示口算题纸卡) 0.4+8.7=           7.1-3.5=           9.7-7= 1.4-0.9=           0.28+0.54=         1-0.6= 4.5+3.6=           5-2.7=             5+6.5= 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5+76      41+58-90       695-(1000-745)      说说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看什么体育比赛项目?你们喜欢看自行车比赛吗?今天,老师就会同学们一起去看自行车越野比赛。

设计了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题目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归类总结,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激活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设问导读 1、观看自行车越野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行车越野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体育比赛项目。(意义市场已“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强身健体等。设有起点站和终点站,共有几站;
每个赛段的比赛日期和路程;
整个比赛的路程。) 2、出示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 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评价学生反馈的信息。今天是几号呀?(27日)今天正好是第二段比赛。现在第二赛段比赛也结束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两天的比赛情况。第一个赛段,自行车运动员骑了多少千米?第二个赛段自行车运动员又骑了多少千米呢?看到这里,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问题口头回答) 当学生在处在急于求实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师:当第二个赛程结束后,运动员最想了解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赛段结束后,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这正是观众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同学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出示问题:第二个赛段结束后,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1)、全班学生齐读题目——独立解决——互相交流 (2)、找3名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39.5-98.8 =483.4-138.3            =245.7+99.4          =443.9-98.8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三名同学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讨论) (4)、哪个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哪些发现?(小组汇报)    小结: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对吗?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5)、师总结运算顺序,生也说一遍。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馈及教师点拨等手段,类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三、自我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 8.3+6.75+3.08        4.75+0.53+2.48 5-2.89+3.76            7.6-(2.75+1.87) 四、巩固练习 1.下面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5-2.4-1.3 =7.5-1.1 =6.4(  )  52.9-(7.8+6.4) =45.1+6.4 =51.5(  ) 5.18-(2.36+1.24) =5.18-3.6 =1.58(   ) 2.解决问题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计算,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一样,针对这一点,本课教学确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的计算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迅速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式题的运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能否正确把握运算顺序。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 教学中遵循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自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情感。为了训练学生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在练习设计上力求形式多样。最后进入到教学重点、难点阶段使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由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对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较复杂,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在练习题设计上不易过于难,一般不超过四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设疑、激疑和质疑“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金秋十月,我们又将迎来校运动会,为此,我们挑选了6名男运动员和6名女运动员,运动员们真辛苦呀,那么你准备怎样为运动员服务? 2、对,我们应该为运动员们准备一些吃的,这是陈老师收集的一些物品的信息:(课件出示):假如让你作为采购员,你认为怎样搭配比较合理。

3、现在,学校给我们每班60元的班会费,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采购过程吗?看谁的采购过程最合理又最实惠。

4、这是一位同学的采购过程,你能说说他是怎样采购的吗? 60-(1.8÷3×12+1.45×12) 这样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既体现了算用结合理念,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与生活。

(二)、比较引新 1、谈话揭题 仔细观察黑板上列出的式子,它们具有哪些相同点? 师:每个式子中都含有小数而且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运算混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弄清顺序 7.5÷5×12+1.45×12 ①这个式子该如何计算,谁先来说说运算顺序? ②选择一个式子,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谁能说上几条呢? ④小结:这说明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尝试计算 ①选择其中两个式子进行递等式计算。

②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③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出示友情提醒)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旧知,又让学生掌握了新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则友情提醒,学生很感兴趣,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又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巩固提高 1、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9.6+3.4×8.5÷2.89 9.8+1.53÷0.3-0.2×45 1÷25+0.28×2.1÷4.9 40.2-5.04÷5.6×2.7+4.19 设计这一练习使学生明白对于题中乘除可以同时脱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尽可能同时脱式计算,使计算过程更加合理、简捷。

2、从两组题目中选择一组进行计算 A组:4.5 ×0.16+0.28×50 3.28+6.72÷0.12 B组:0.27×37+0.27×64-0.27 0.25×1.25×40×0.8 设计这一练习加深学生对简便运算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观察题目中各数字的特点,仔细审题,碰到能利用运算定律简便的一定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判断下列题目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1)2+0.5—2+0.5   (2) 2×0.5—2×0.5    =2.5-2.5        =1-1    =0 ( )      =0 ( )  (3)2÷0.5—2÷0.5  (4)2×0.5÷2×0.5    =4-4         =1÷1    =0 ( )      =1 ( )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学生容易掌握,但又容易被数字迷惑,造成错误,因此设计判断题,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4、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3.4×8.5=28.9 28.9÷2.89=10 9.6+10=19.6 综合算式:
48.6÷0.36=135 73.1×0.24=17.544 18.9+135=153.9 153.9-17.544=136.356 综合算式:
5、挑战自我 在下面5个数字间添上运算符号,看看能组成几道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并划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 6.8 3.4 0.85 1.7 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算式并计算,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最后,让学生通过总结收获,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总之,在设计教学时,尽量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本人自身的不足,考虑的不足,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①在教学时,学生扶得较多,没有很好的利用好情特别是对采购的合理性没有进行讨论。②算用没有很好的结合,在练习设计时可以最添一些算用结合的题目。另外,还有本人调控能力的欠缺,课件制作的缺陷等等。欢迎各位领导和行家多多批评指导,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大的进步。谢谢!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的内容。

2、说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小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小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呈现方式放到一个生活大背景中,让学生通过“商品大奉送”和“找朋友”两个游戏,亲身经历活动,亲自悟出道理,使他们从中很好地提炼了数学的模型。

3、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训练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辩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依据,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游戏、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 说学法:
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这种“牵引式、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因此,学生主要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法。我从数学活动“商品大奉送”入手,让学生建立“小数凑整”表象。然后,通过到超市买东西、到电脑出故障这件事,让学生运用“凑整”的方法灵活而快速地计算。同时,我相信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而且也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与人交流,怎样展示自己,他们也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也体现了教育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硕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我想,自学的前提是有了一套学习的好方法。

四 说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初建表象 1. 游戏:商品大奉送。

第一组:直尺:2.88元 橡皮:0.72元 第二组:钢笔:7.4元 笔袋:4.7元 墨水:2.6元 第三组:笔盒:9.65元 娃娃:10.35元 第四组:铅笔:0.7元 溜溜球:10.3元 游戏规则:哪两样或三样商品的总钱数能凑成整元数?谁 先抢答出来,这些商品就作为奖品奖励给他。

2互动交流 (1)得奖品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怎么发现得这么快呢? (2)口算:第158页口算练习(六)的前14小题。

(二) 教学新课 1.回忆运算定律,初步感知.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Ο 加法交换律:a+b=b+a Ο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举例验证. (1)想一想: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2)举例验证: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2)归纳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3 .创设情境一. 圆圆跟着妈妈到一个超市去买东西.付钱的时候,电脑出现了故障,怎么办呢?你能帮他算算吗? 毛 巾:6.5元 口香糖:0.58元 薯 片:2.5元 橡 皮:0.42元 (1) 学生独立计算,请计算方法不同的同学演板:
6.5+0.58+2.5+0.42 6.5+0.58+2.5+0.42 =(6.5+2.5)+(0.58+0.42) =7.08+2.5+0.42 =9.58+0.42 =9+1 =10(元) =10(元) (2). 比较一下:哪一种算法更快更简便? (3) 第二种算法在计算中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4) 归纳总结:同学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善于观察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4. 创设情境二. (1)任选一组商品计算价格. 第一组:笔盒:5.09元 巧克力:7.22 随身听:
74.91元 第二组:音乐盒:8.73元 葡萄干:5.66元 练习本:1.27元 (2) 比一比:谁计算得对?计算得快? (3) 谈一谈:你在计算中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5. 巩固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第 86页的“做一做”. (2) 组长检查并督促订正;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6、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 86页的内容。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些简便算法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吗?对于小数加法的计算题,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说课标: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三、说学习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四、说评价设计:  1.通过例题的学习,练习与交流,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五、说学生活动方案  1、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  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4、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提高。

7 统计 折线统计图 说课稿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 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统计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学法指导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例2 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通过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晰地反映陈东身高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更好。

教材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喜欢 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的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 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折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简单的预测、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在以前学段和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中,已掌握部分 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对折线图的初步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学生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学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体现统计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在学生回忆总结了折线统计图的组成以及简单的初步制作之后,我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互议,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的时候我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为此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标达到后,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在练习时,我设计了 这样几道很切合实际的生活实例,这样一方面既能巩固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还针对相关内容设计了学生的自我交流与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自己,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构建,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能力、方法、和情感方面都会得到培养。

六、学习指导 1、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尝试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

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过程。

4、通过对比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整理知识、归纳特点的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并实践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动手操作,能探讨研究,能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学 步 骤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请大家将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折线统计图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通过交流发现,统计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生:交流汇报: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同时老师也出示一些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2.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复习旧知,为教学新知识作铺垫,导入新课。

生:交流,回答 3.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1.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陈东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统计表   2.看到这个统计表,大家想问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在分析、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生:小组讨论,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2.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回忆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制作折线图做好铺垫。

  生:思考,回答。

  2.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提醒作图步骤,在具体做图中加深印象   生:(1)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3.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此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与能力。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额问题的能力。

  生:交流,提问。教师适时总结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分析、解读数据的过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是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解答   3.预测一下如果将每年的身高一直统计下去,画成折线统计图,这个折线会变成什么样呢? 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折线图的发展趋势。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1.出示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1)仔细观察分析这两幅图,你能了解到他们的治疗情况吗?咱们不妨来当一名小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说这两天他俩的治疗情况。可以把你的想法先和同桌说一说。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独立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仔细观察,讨论、交流。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正常体温”的呢?     生:从图上的这条虚线上看的,虚线上表示人的正常体温。

    师:这条虚线处代表着人的正常体温。其实人的体温在这条虚线周围稍有波动都是正常的。

  2.交流、评价 师:我们小医生分析得怎么样? 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行赏别人,正确的评价别人,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方法。

  生:各抒己见。

3.预测 师:预测聪聪、明明病情的发展变化。

让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统计图。

  生:积极分析、预测。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二)     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标题、时间、数轴、点、连接的线段     作图步骤:1.描点 2.标数 3.连线 8 数学广角 金凤凰学校 马鸿振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1.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能力目标] 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归纳推理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准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应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 15 5 3 4 B 20 5 4 5 C 25 5 5 6 D 30 5 6 7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
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棵树比段数多1,这是我引导学生段数就是间隔数) 小 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个间隔)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棵树=段数+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习题) 1.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1”。) 2.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的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学习本课的价值和作用。) 拓展: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4—1=3(次) 问   :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全课总结 通 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1 100÷5=20(段) 100÷5+1=21(棵) (在板书设计方面,将本节课的重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植树棵数=间隔数+1呈现在学生面前。) 小管家说课稿 大杖子学区车河堡小学 王新华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四课时《小管家》。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特色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景,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等活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在活动的安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决策。首先是学生每天向爸爸妈妈了解家里的每一笔开支,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内,算出小 计,在一周结束时做好总计;
然后根据每天的小计绘制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小组中交流;
最后是依据统计结果给父母提出相应的理财建议。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有了一定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在第七单元学习了统计知识,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关键要让学生耐心坚持收集、整理好数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
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操作及交流的过程,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操作及交流的过程,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从提高能力口算训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讨论交流全课小结、拓展应用布置作业六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一)提高能力、口算训练 计算能力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而且会终生得到应用,所以,必须让孩子从小就熟练地掌握这门能力,为终生奠基。因此,我坚持让孩子天天练习 口算,每一节课都进行口算训练。

首先老师给学生发放口算题卡,让学生限时计算,然后同桌交换,订正答案,老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学习。同学们,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一定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家里一周的开支情况,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习做个小管家。出示课题:《小管家》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里一周开支记录单。

全班交流,各小组内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①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②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 师: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你应该怎样设计?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照老师提供的统计图样,也可以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

3、展示、交流、汇报 ①指名学生展示所画统计图展示,组织学生评价,教师讲解。

②针对“看看各家一周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组织交流。

③估算:据统计图预算本月自己家的开支情况。交流后说说具体的估算方法。

④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各家的开支情况你有什么感受?你家的开支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交流时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学会理财的好习惯。

(五)讨论交流、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父母可以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有关家庭收支情况并绘制统计图。通过巩固与小结,进一步明确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

(六)拓展应用、布置作业 1、把自己估算的本月开支汇报给父母,将自己的节约建议提交父母;

2、实践活动:到超市购物一次体验如何节省开支。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五、教学特色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上组织学生通过独立练习、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习惯、理财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等活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小组交流中,意识到要勤俭节约,要学会理财,生活才会过得更美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优秀说课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优秀说课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