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论语公治长篇读后感300【领导干部《论语》读后感5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10:37:24     阅读:

领导干部《论语》读后感5篇 【篇一】 《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妇孺皆知的儒学经典,对中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其深厚魅力仍吸引众多现代人去诵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论语》正是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论语》中体现的教育教学思想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论语》中十分强调教育的平等性,这与现代教学新课标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非常契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强调学生资质本无太大差异,突出后天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即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焉”(《述而》)进一步指出教师对学生应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有教无类”(《卫灵公》)则明确地提出教育的“无差异化”,这一教育原则和教学方式,对后世及至今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这对现代教育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在不被理解或者信任的时候,教师不应抱怨甚至责怪学生,而应将精力放在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情感的交流上。只有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营造成和谐、融洽、积极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三、坚持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论语》中强调学习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这对当代教师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提示我们只有自重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学则不固”(《学而》)提示我们要多学习才能避免固步自封,“吾日三省吾身”(《学而》)则提示我们要多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除此之外,端正教学态度同样重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就提醒我们,既要有不厌其烦的学习精神,更要有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

四、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 《论语》中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阐述,同样非常精辟,一些观点甚至比西方教育界早提出了两千多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强调教学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教学观点为目前教育界所普遍接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则可以视为探究式学习的鼻祖,这种现代教育广泛采纳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思路十分吻合,我们不禁对先贤圣达的颖慧肃然起敬。

五、坚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语》中对对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阐述,对今天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素养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强调实事求是的严谨学习作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则强调坚持在学习中思考、带着问题去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强调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在学习方法上,《论语》则强调要“学、习、问、思”相结合,“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都在强调温习知识与学习知识的有机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见贤思齐”(《里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都在强调谦虚的学风和比对反思的学习方法。

六、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论语》将道德修养放在知识学习之前,可见其对道德的推崇,这也给当代德育工作以一定启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相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于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则强调实践力相对于言辞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做行动的巨人。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我国外交政策时,两次提到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又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义和利的核心理念。我国儒家学派历来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儒家经典《论语》多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义利观。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4、子曰:“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
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6、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他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称赞学生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规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他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10、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这些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11、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后又批评的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1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1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
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14、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孔子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但国家无道,还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这里,孔子还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15、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
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16、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宋初,有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今天,我国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义利观,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大义大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篇三】 《论语》中有一篇,孔子弟子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人一生一世,为官一时一地,此“五美”于今日仍有诸多现实意义,党员干部为官从政也应常修“勤、廉、善、慎、畏”五美之德,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慎终如始修德,敬畏之心从政。

勤政以务公。勤政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偷懒,不懈怠,多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古人讲:“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为政不“勤”者,发展创新任务面前,难思进取;
急难险重关键时刻,更难以豁得出去。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怀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忘我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忧民之心,真正做到勤政为民,解民忧、办实事。

廉政以立身。清正廉洁是立身之基,更是立业之本,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惟清静者,方能制欲远邪,不为利用;
惟清白者,方能没有私心,处事公正;
惟清廉者,方能不受蒙蔽,明断是非。作为党员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牢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道理,要心忧国家、心系人民,自觉做到明如镜,清如风,淡如水,不取不义之财,不沾不正之风,不干不法之事。

善政以富民。有这么一段故事:古时候,一位县令死后到阴间接受审讯,他表白自己生前非常廉政,从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平时不喝热茶,只喝冷水。可是,当听到他在任时毫无业绩,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判官说,不干事的官,还不如在堂上安置一尊木偶,木偶连水都不喝!这个故事昭示我们,人生有限,事业无限,在其位要谋其政成其就,做到善政。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有为意识,“用心做事”,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不进就是退,平庸就是错”的政绩观,以一流的干劲,做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

慎政以稳进。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指为官者必须谨言慎行,约束自己,做到慎政如初。所谓“慎政”,不仅表现为居官从政者个人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始慎终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而且表现为居官施政者积极的处事态度和领导方式,即谨慎处事,慎于谋划,慎于决策,慎于施行。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价格修养自觉追求,作为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自觉践行,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过头的话不说,离谱的事不做,始终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畏政以自律。权力是把“双刃剑”,党员干部无论官居何位都应有所畏惧。常怀敬畏之心,既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党性品行。只有敬畏法纪,视法度如“高压线”,才能做到依法行政;
只有敬畏群众,才能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
只有敬畏职责,才能敬业奉献,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擅长观今鉴古,注重向古人学习智慧,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据统计,《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总书记引用《论语》的次数最多。可以说,习总书记是孔子的粉丝、《论语》的爱好者。儒家经典《论语》虽受时代限囿,有其不足,而该书对养仁心、立仁志、做仁事、行仁政的一贯崇尚是穿透古今的。近日,陈希部长号召“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响应于此,党员干部可以从《论语》中汲取许多养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党员干部要稳树为民报国之志向,牢记建功新时代的初心。儒家有着极为强烈的推己及人的同理心,真儒者立志在自身挺立通达于世的同时,也帮助他人立身达世,这与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高度契合,还启示我们,在为民造福、振兴民族、建功新时代之前,先要让自身“挺立”起来、不能是歪曲斜倒的,让自己选走的路“通达”起来、不能是邪闭阻滞的。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党员干部要固养勤学日新之习惯,提高建功新时代的能力。每天都要知道一点以前所不知的,每月又不要忘记已经学会的,《论语》告诫我们要勤学多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提高谋政建功的能力。正如总书记所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所应深感羞耻的,并不仅仅在于自己的无知,更在于无知妄为后对国家和人民所产生的损失和伤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党员干部要坚定负重远行之觉悟,保持建功新时代的定力。习总书记告诫“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现实中,党员干部不缺既“行”又“为”的例子,缺的是碰到艰难困苦仍不畏缩、不放弃的担当与坚持。新时代建立新功勋,不是轻易之事,党员干部要在正确把方向、握大势、谋全局后,保持建功定力,不怕难、不怕苦、不怕久,坚强弘毅,负重前行,久久为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党员干部要长操洁身自好之修养,保持建功新时代的清风。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则坦坦荡荡建新功;
污秽玷染,则心胆戚戚难有成。所谓,图一时之快,增百岁之忧,偷半升之利,加千石之愁。纯洁澄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珍视自身清白,洁身自好,保持清廉之风,勿以建功为名干苟且之事,勿以成功为名做放肆之行。

【篇五】 古今中外,无数领导科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领导者榜样作用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对于组织前进方向及组织目标实现具有毋容置疑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领导如何变得优秀呢?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古语简短却立意深刻,分别从领导特质、领导职能、善于用权等三个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启迪,下面将结合领导科学理论分析领导者如何变得优秀,成为富有魅力的领导者。

一、领导者要加强德行修养 “为政以德”就是说领导者要施行德政,具备崇高德行,以德服人;
诸葛亮为何会对军事、政事皆无卓越才能的刘备鞠躬尽瘁,刘备良好道德情操是重要原因之一。领导科学理论认为以德服人的领导者是仁人型领导者,其权威基础在于高尚的人格,注重提升道德修养,强调己立立人的内圣外王之道,而不崇尚“霸道”进行威慑,使人折服。

作为组织领导者,要提高道德修养:一要扩宽胸襟心量,凡事考虑大家感受,胸襟容纳万物。二要提高忍辱负重韧性,做事以大局为重,具备坚韧不拔毅力。三要拥有善良性情,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四要练就善于用人的慧眼,我国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挥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五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态度,不要抱怨,要认真积极的反省并改正错误。当然,领导者在施行德治的同时,要辅以合理规章制度的约束,否则“仁有余而严不足”,同样不能有效的领导组织。懂得德与位相配、恩与威并施才是优秀领导者。

二、领导者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譬如星辰”揭示优秀领导者要正确指明组织前进的方向,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领导科学理论认为领导者重要职能之一是决策,关键是科学决策,就是领导者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组织群体未来行动的目标、方法、对策中若干方案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修正完善,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针对目前领导决策中存在因领导专断、不健康情绪、理性思维能力不足、依赖直觉、决断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决策失误的情况,认为应从三方面提高领导决策能力水平:一是领导者要提高自身基本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要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在面对突发、紧急、重大事件时不怵不慌,保持清晰头脑和思路;
要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学习吸收前人、同业及最新理论知识,多深入调研、多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抓住而不会贻误时机。二是要借助外脑,善于纳谏。决策要取得预期效果,制定决策时专家学者、行业团体、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和建议是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做出科学决策,应借助外脑,提高有关方面的参与度,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并接纳合理意见,形成科学决策合力。三是领导者要带头完善决策制度,借助科技手段优化决策方法。要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制定完善决策制度,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影响决策的因素、预判决策效果,提高决策方法的科学性。

三、领导要提高授权艺术,善于用权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说领导者处于中心位置无为而治,其追随者也会以他为核心围绕四周,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并非都不为,而是在合理并充分授权之下,领导者无案牍劳形,无琐事缠绕。领导科学认为授权是领导者在组织中进行分配的一种方式,是领导者通过共享相关信息,给员工和下属提供更多自主权以提高其绩效的过程,授权有助于增强下属和员工的自我绩效感和受尊重感,开发下属潜能,促使为组织效力,同时能培养潜在领导者。

如何合理并充分授权呢?一是领导者要提高对组织各项事务进行轻重缓急判断的能力。组织事务纷繁复杂,哪些权力关键需要领导者亲自抓在手上,哪些事务可放手让下属去抓,对其充分授权,领导者一定要有清晰判断的能力,否则,该抓的不抓、该放的不放,势必舍本逐末,影响具体事务的完成,给组织带来损失。二是领导者要对下属的能力和优势了如执掌,下属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性格特征、优势劣势如何,领导者一定要心中有数,将其与合适的权力和事务进行匹配,做到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才能有效完成组织目标,让授权的根本目的得以顺利实现。三是领导者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要克服授权障碍。领导者要改变事必躬亲的领导风格,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挤出时间做更多工作,要改变担心不受控制、忧虑、不安全感、怀疑等心理障碍,从具体事务中抽身注重检查和督促等管理技巧的运用,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决定授权就真正放手,不要畏首畏尾。四是遵守信任、权变、适度、授权留责与监督控制相统一、谨慎等原则,恰当规划授权行动,实施授权行为。

组织中领导者的风格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组织风格、战斗力和凝聚力。怎样才能成为更加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加强德行修养、提高决策水平与充分授权之外,还应辩证分析,动态改进,才能在纷乱的内外环境中带领组织创造更多辉煌。

《论语公治长篇读后感300【领导干部《论语》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语公治长篇读后感300【领导干部《论语》读后感5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