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德清现象(下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2:53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hzk/fhzk201503/fhzk20150334-1-l.jpg
  德清历史悠久,山水之美与人文之厚,交相辉映。宋代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应人而增凄美,故号德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下渚湖旁防风山是古防风国所在,灿烂的良渚文化于此起步。干将莫邪在此炼剑,西施范蠡在此隐匿。德清建县已近1800年,“习俗薰染,典制彬蔚”,积淀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温文儒雅的民俗民风,江南运河带来了昔日江南最大码头新市古镇的繁荣。
  江南风生水起处,文风鼎盛,诗礼传家,教化一方。沈约、孟郊、管道升、俞平伯等都是德清籍的历史文化名人。自古民间注重道德之美,乡风民俗淳朴互利。在接续古今、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蚕花庙会、防风庙会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继承。
  在遍地经济“奇迹”、不乏冒进的长三角地带,德清并未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喜人而固步白封,轻视文化,相反,日渐重视当地的教育事业和文化遗产。或许因此,德清才显示出一种气定神闲且不冒进的心态,实现稳步发展。德清现象也因此成其为东南现象之一。
  德清是防风文化和良渚文明所在地,坐拥厚重的文化历史遗产。在此基础上,对于文化遗产进行了—系列特色的保护传承。
  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经考证,“良渚王国”距今约5200-4100年,与传说中的防风古国差不多同时期,遗址最为密集处是在今天德清与余杭交界的东苕溪两岸,但于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失踪”。因为良渚文化的价值,下渚湖边,曾两次举行过全国性的“防风”学术研讨会。德清素有说防风、祭防风、喝防风茶的习俗。《防风氏资料汇编》中,至今搜集并发表的民间口传防风神话传说有27则。1996年起又在防风山南麓重建防风祠,恢复了中断四十余年的防风祭祀活动。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传承人是保护工作的核心。
  德清县非遗保护工作始于2003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程,2007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出台传承人政府津贴和传承单位申报认定办法。针对传承人,德清鼓励“民间设奖”,首设“非遗保护传承奖”。目前已有17位传承人、民间艺人获奖。并于2013年成立写作小组,编纂《非遗传承人纪实》。
  同时,在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德清充分动员民间资本介入非遗保护和发展,让非遗传承“接地气”。此前出台实施了《扶持民办博物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民间资源。在此引导下"已经设有体现传统民俗民风、农耕生活的非遗展馆56个。其中包括莫干山中草药文化展示馆、水样年华婚俗文化艺术馆、后坞生活·山村记忆、金火村剪纸馆等。
  为了使非遗保护意识深入普通人,德清整合了莫干山水、孟頫故里、英溪源头、防风湿地、新市古镇5条路线,开展“走读德清非遗”年度系列活动,2013年开展各级各类“非遗串们”近20场。
  截至目前,德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66项,已成功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非遗名录7项,市级名录28项,县内公布42项。其中“扫蚕花地”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5位,培育了5所非遗教学传承基地。
  校车工程
  自科举取士的年代起,德清重视教育,文运繁荣。历朝进士和三元鼎甲不在少数。白唐至清,德清县出有5位状元、3位榜眼、进士187名,原武康县共出进士34名。盂郊、俞樾都是进士出身。
  今日德清,身处长三角中心地带,不算得最富裕,却因大胆引进颇具特色的“校车工程”而闻名全国,成为首个国标校车覆盖的地区,校车工程获2011年度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
  始于2009年底的德清校车,已成为全国校车安全的样本。每辆美式校车都装有GPS、监控探头和行车记录仪。现在共有司机107个,每辆校车每天4趟,每天运行208车次,一年平均行驶12300公里,至今没有发生事故和意外。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德清备有93辆美式校车,接送线路165条,惠及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学生6734人;这些校车包括30座、40座、51座和54座四种车型,车重近10吨,一辆造价约在40万元左右。全年坐车收入200多万元,而这些校车运行成本要800多万元。因此,每年政府要在校车方面投入400万元,这还只是德清教育投入的不到l%。
  目前,德清学生接送工作为混合模式,接送学校23所(其中初级中学l所),接送学生车辆共有101辆,接送学生7168人,接送线路169条。除去专用校车外,还有“订制式”公交接送车8辆,接送线路4条,接送学生434人(其中寄宿制小学63人,跨县接送线路2条)。投入学生接送工作经费3300万元,其中专用校车2500万元,用于农村小学接送线路的道路安全设施、停车亭和校车监控信息管理平台800万元。
  德清充分体认到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教育设施的投入继续增加。如,2014年1月18日试开放的德清图书馆建筑面积10243平方米,可藏书60万册,配备了3D影院设备,总投资约1.5亿元。
  目前,德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5所,在校学生64616人,在职在编教师3803人,退休教师1537人。2010年德清縣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教育经费支出近3.8亿元。201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65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6%。
  2012年,德清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14年初被认定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第三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民间设奖
  取地名“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之意,德清白古崇尚仁义道德,一直是文明故里。德清重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传承传统美德与时代需求,“民间设奖、奖励百姓”的新德行教育在民间兴起,在国内属首次。
  其中,共有“孝敬父母奖”“助人为乐奖”等24个“草根道德奖”,表彰的都是“平民道德模范”。2014年,以德清县道德模范蒋引娣、封丽娟为原型的越剧《德清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德清县巡演过多次,也在国内赢得了眼泪和掌声。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慈母,她不以高大上政治化的女强人形象出现,而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折射出每一个普通人内心的良知和生活热情。
  如德清嫂一般的故事,散落在德清各处。2009年10月21日,坐落于德清武康镇余英坊,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全国首个以展示道德人物的“公民道德教育馆”在德清县正式开馆,馆内没有敬业之道、爱家之德、立人之品、乐善之行和道德建设等八个展区,30多名典型人物都是德清的普通百姓。2010年,德清县又在全县151个行政村筹建“和美乡风馆”,把本村的先贤达人、劳动模范、读书状元、敬老爱幼、好婆媳等乡土道德活教材陈列出来。 2014年,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获得“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称号。近5年来,该馆已迎来4万多人次参观。
  同时,德清将道德建设与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开展经济激励。譬如,对文明家庭在贷款上予以倾斜;发起诚信农产品T程,将“德清嫂”注册为减信品牌商标;在农村宣传、推广文明出行;为了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推出“最美医疗团队”。这些举措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更好地促进了德清社会治理和城乡一体化。同时,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引领了基层建设民间社会良性发展的风气。

《德清现象(下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德清现象(下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