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倡议书 > 内容

中美化学教材及教育方法之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6:50     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化学教材中教学用语、课堂内教学的方式、中美教材在深度与广度的差异,以及化学实验探究四个角度,对中美化学教材以及教育方法的侧重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中美化学教材以及教育方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是教材随教育体制而变的结果,各有千秋。
  【关键词】 双语化学;中美教材;教育方法;比较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驻中国,企业主孩子选择在华国际学校学习,国际性教材和教育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人在上海中学国际部用英语教授化学已三年,且接触了许多美国原版教材,也研究了中美两国教材对于教育方式以及评价方法上的不同。在此,就目前所授教材Chemistry—Connection to Our Changing World(译为“化学—与我们不断变化世界的关联”)[1]与上海高中化学课本作一比较,就中美在化学教材以及教育方法上的特点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教材用语
  中国的教材往往生涩难懂,常常会为了翻译某个化学概念而创造一个新词,那么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除了要记忆知识点之外,关键词的记忆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比如化学键[2](chemical bond)定义为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但是在中文里,“键”比较多让人联想到键盘,琴键,按键等,学生还是比较难联想到“相互作用”的意思,好似特地为了这个化学概念而创造这个意思。而在英语中,bond早有相互作用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可以用bond这个字,所以化学键chemical bond这个意思也就不那么冷门生僻了。在形容浓度的时候,中国教材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3]来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用语比较拗口也容易产生歧义,这里的“物质的量浓度”究竟是指溶质的物质的量还是溶剂物质的量?而美国教材中,则直接用molarity代替,构词结构中的molar就是摩尔,即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以单位名称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专业名称。
  二、教授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复杂计算,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理解所学内容,所以除了课本教材之外,还是有很多涵盖复杂计算的一课一练等辅助教材帮助学生通过解题消化所学内容。
  而在美国教材中,是通过举日常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教授过量反应物的时候,教材是利用自行车框架的数量与自行车轱辘的数量以1:2的比例作为引导,如果只有两个自行车框架,即便有再多的自行车轱辘,也只有可能拼凑出两部自行车的可能。所以在这个例子中,自行车轱辘是过量反应物,故而在反应计算中不以它作为标准,而是以少量反应物,即自行车框架作为标准。以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对于过量反应物进行理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也快。
  三、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教材和美国教材在深度以及广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中国教材在很多计算方面讲得非常深入,并且在教授本章内容的时候会结合上章内容,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讲到氯水平衡习题的时候,不仅会考验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原理的掌握,还会考量学生有否将过量反应计算问题牢记于心。所以对于中国教材而言,讲到后面越难,因为可以结合的内容增多,所以各类知识点的可考点也增多。
  而在美国教材和教授内容中,往往是点对点,本章内容教什么就考什么,而且教授的范围也比较广。在溶液浓度一章中,美国教材涵盖四大浓度,molarity(物质的量浓度)molality(质量摩尔浓度)mole fraction(摩尔分数)mass percentage(质量分数),但是计算都很简单。在电解质一章中,中国教材只简单讲述了阳极失电子阴极得电子反应,美国教材则是将其与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起来,并且讲述了一些简单计算标准电极电势,以及通过其正负判断是否为自发反应。计算方面很简单,不涉及到很多的单位转换等,但是在高中时期已经引入了标准电极电势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在中国教材中是没有的,而是要进入大学才讲的内容。
  四、实验的探究与实践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总结,衍生,修正等多个步骤最终形成一门实践科学。所以,在教授化学的过程中,化学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的教材中,比较偏向于课堂上教师的实验演示。课后学生自己的实验演示也就是在课本后的那些。例如在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后让学生自制褪色灵,其实这个实验的设计和思考都非常完善,学生兴趣也会非常浓厚,只是实验中所需要用到的漂白粉以及草酸溶液都不是日常容易获取,且漂白粉是强氧化剂,而草酸又低毒,故而实验的操作性会受到一些阻碍。
  而在美国教材中,化学实验不是可选,而是必须,实验还会扩张为课题的形式,计入化学课平时分数。而在实验设计中,也偏向于可食用无害身体的材料作为实验素材。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除了课内常用的石蕊试剂以及酚酞试剂外,要求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以白醋为酸,肥皂水为碱,寻找能够使其颜色变化的指示剂,最后学生找到红茶,卷心菜,咖喱粉,洋葱,玫瑰花瓣,草莓,樱桃等日常食物作为酸碱指示剂,并且写入研究课题。类似的例子还有水果电池。
  然而美国教材还是有一些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例如美国教材强调课堂讨论而不重视课后复习,强调理解而不强调记忆,强调兴趣和好奇心而忽视刻苦学习,强调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重视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4]。中国学生选学化学的必须经历高考化学且唯有一次机会,而美国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参加SATII化学考试且可多次参考,教材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体制,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异,就好比目标不同,行径路程都会不一样,侧重点不同而已,我们认为教材随教育体制而变,我们不谈孰优孰劣,只说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 H Eugene LeMay, Jr Herber Beall, Karen M Robblee, Douglas C Brower. Chemistry—Connections to Our Changing World [M].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 Hall Inc. 1996.
  [2] 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3] 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4] 浅谈国外英语班高中化学主流.课程、教材、教法,2006.06.87-90.
  【作者简介】
  董 平(1984.10-),上海市上海中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美化学教材及教育方法之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美化学教材及教育方法之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