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倡议书 > 内容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6:40     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挣脱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藩篱,适应现代学科分(表现为纵向深入)、合(表现为横向综合)同步发展的趋势,除了占领本学科广阔的阵地之外,把触角也延伸到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地带。本文以此为契机,分析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世纪 中国教育史学 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历程
  1.1949年-1979年: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
  首先是学习、模仿、照搬苏联的经验,其次是借鉴一些来自延安或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的著作,对教育史研究的影响最大。虽然一些学者做着艰苦的努力,但从整体来看,中国教育史研究最典型的特征,是依傍其他学科尤其是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在诸如“战国封建说”的历史分期、诸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核心概念、诸如先政治再经济最后教育的论说方式、诸如引述经典作家的论述用作评价标准、诸如把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绝对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乃至最终结论上,全方位地借鉴、模仿、甚至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结论。[1]
  2.1980-1990年: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自觉地摆脱对其他学科的依赖
  学者们自觉地构筑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科体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对象、性质、意义、方法等的论著。在具体的研究中,努力按照中国教育史自身的逻辑来思考问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述话语、分析工具和评价体系。如果说,前一个时期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是被迫走进意识形态的牢笼、主动投向历史学酥软怀抱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研究,就是自觉将自己和其他学科划清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2]
  3.1990至今: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统一体,正消逝在学科的多样化之中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以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教育人物、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上。这种“重视的是国家教育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重心放在描绘制度的内容及因袭过程,讨论个别教育家的思想内容”的工作,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狭义的教育史研究”。
  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特点
  1.研究日益专门化和专业化
  新一代的学者,大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史的学术训练,而不只是单纯的学科体系的维护者;成果形式更多的是专题论著,而不再是包罗万象的通史;表述方式也由一般性的叙述,转向分析性的说明;读者则是有限的同行,而不再是广泛的社会阶层或其他学科的学者。
  2.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在中国教育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同时,范围的拓展也在同步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触角翻越了自身学科的篱笆墙,伸展到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地带,并与同样急速开疆拓土的其他学科渗透融合,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教育史研究和地方史研究交叉,使得区域教育和家族教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繁盛,与社会经济史研究融合,使得特定教育群体比如塾师的资格、聘请、经济收入、辛酸苦痛等研究得以深化。
  3.研究重点转向研究教育历史的日常问题
  研究对象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所援据资料的变化。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点由精英思想转向民众生活、由制度规划转向实际运作,过去那些常见、常用的资料显然是不够了。教育家的文集,更多地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纪传体正史记载的,往往是著名人物的传记及他们的活动;典制体史书中,主要是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擘划。在这里,有关通俗教育、民间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材料少的可怜,完全支撑不了相关研究的需要。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那些经典文献、高头讲章,更多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理想,而根本不足以反映出传统教育是如何、传统教育是如何运作的实际。要更加真切、更加具体翔实地了解中国传统教育,有必要另觅新的途径。
  三、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1.将研究视线转向中国的学术传统
  近年来, 史学界和教育史学界广泛引入与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 这本来无可非议,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学术开放的具体表现。然而, 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盲目照搬、舍本求末之感, 即为了一味追新潮, 却将中国几千年来保留和积累下来的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人为地丢弃了, 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回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发展历程, 其中不乏值得教育史学承继的东西。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 中国学术界开始对本民族的学术传统产生了怀疑, 中国的学术规范与治学方式受到了重创。这样中国的学术传统一次次地受到破坏, 致使当今史学界包括教育史学界出现学术传统的严重缺位, 进而严重制约着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固然教育史研究需要借鉴西方有价值的学术思维方式, 不能将西方有益于我们学科发展的东西拒之于国门之外, 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外来学术文化, 然而, 我们现有的教育史学毕竟是中国式的学科, 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的教育史学, 我们不能将数千年来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学术传统轻易地全盘丢弃。这样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且不利于教育史的学科发展。[3]
  2.国际化与多元化的结合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固然有必要借鉴与学习其他国家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但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史学中精华的理论、方法、范畴等,将研究视线更多地转向本土的学术传统, 力求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史学研究方法中汲取所需要的养份, 从而为教育史学科的机体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营养。
  比如我们可以继承中国学术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从古代的文以载道、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到近现代的学以致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等;我们可以学习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即从宏观角度去思考与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注重整体思考与综合分析, 善于从历史的全程来总结与概括发展走向与趋势, 不太注重微观研究, 往往宏观研究的成果多, 而细节研究得少;我们还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如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校勘学、辨伪与考证、辑佚与注释等。不管在什么时候研究教育史,这些传统方法对于研究永远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总之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中国教育史学要立足于本土化,发掘传统的精华部分,把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3.跨学科化
  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如果我们依然像以往一样仅仅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不进行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整合,我们就会固步自封,陷入困境。因此,我们中国教育史学要实现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的转型, 就必须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育史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在这种新的借鉴和渗透中产生新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 中国教育史学才能开阔研究视野,扩大涉猎范围,使研究成果更加多样化。
  结语
  教育史学就是要真实生动地记述已成为过去的教育往事,探究历史的真相。教育史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多元化、整体化、大众化、跨学科化等发展的趋势为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界,也为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出路。
  因此,我们可以跟据上述提供的新思路,不断地进行学科反思,不断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适时地转换研究范式,通过借鉴新的理论和方法,开阔新的视野,使中国教育史学真正走出研究困境,步入新的天地,进一步增强学科魅力,从而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希梅尔法布.对新史学的若干思考[ 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0 (4).
  [2] 董宝良, 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
  [3] 周洪宇, 申国昌.我国考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兼谈我国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问题[ J] , 教育研究, 2006(4)
  作者简介
  牟心语(1995年—),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五莲县,职务:学生,学历:本科,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史。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