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公证书 > 内容

创造中国教育史上三个“第一”的英国女子——温斯娣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7:16     阅读: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温斯娣”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也许还不如她的另一个称谓“郭夫人”为人所知,因为其夫郭士立是当时有名的汉学家、来华的德国传教士;而她在中国所做的许多事迹的披露,主要借助于她的有名的学生容闳的回忆,这样我们才知道,玛丽·温斯娣(Mary Wanstall,1799—1849)这名普通的英国女子,在晚清时期不经意的作为,竟然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三个“第一”。
  中国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学校——澳门女塾
  中外教育研究者多将1839年11月在澳门设立的“马礼逊学堂”描述为基督新教在中国办学的开始,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实际上,基督新教在中国办学是从女子学校肇始的,这所女校就是“澳门女塾”。它也是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具有近代范式(或者说现代性质)的学校。
  1834年,德国籍传教士郭士立来到澳门,其第二任夫人温斯娣随行。次年即1835年9月30日,郭士立夫妇在“印度与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赞助下,选择在澳门开办学堂,地点设在郭士立夫妇寓所(澳门大三巴下187号)内,史称“澳门女塾”。传教士资料一般都把最先为中国女童提供教育的殊荣让给郭士立,而实际上澳门女塾的所有实际教育工作,几乎都依赖于他的夫人温斯娣。
  著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葬于澳门之后,他的朋友们发起成立马礼逊教育协会,决定为纪念他筹建马礼逊学校。在筹建学校的同时,招生工作已先期进行。1835年招来的新生就寄读于温斯娣的女塾,协会每月付15英镑给女塾作为资助。于是,起初专收中国女孩儿的澳门女塾,以附设一个男生班的方式,开始招收男学生。
  澳门女塾系小学水平,3年学制,采用英国小学课本。每日授课包括《圣经》诵读、中文习字、英文习字等。第一年兼习地理、历史和写作,第二年习读本和写作,第三年只习读本。学校管教甚严,每日上午授课5小时,下午集会,黄昏有晚课,晚上9时就寝,有违反校规者予以惩罚。每周均有中、英文考试,由郭士立主持。中文习字由中国人教授,英文习字由葡萄牙人教授。学校实行免费寄宿制,校务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和教育,主要由温斯娣负责料理。温斯娣还亲自教授英文课,另外由一名助教协助她完成读写课程。由于添设了男生班,温斯娣忙不过来,她的两个侄女——两位帕克司小姐从伦敦来到澳门,协助进行管理和教育。
  该校最初只有12个女童、两个男童(最早就读于男生班的学生中,便有后来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学位的容闳),按照年龄分为3个班。1837年马礼逊教育协会第一届年会报告中提到,澳门女塾附设男班当时已有男童5人;学生的来源,除兩人来自新加坡外,其余由郭夫人(温斯娣)在澳门招收;学生在校寄宿,在协会的资助下,学校供给他们衣服、文化用品和膳费。1838年马礼逊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的报告,谈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学生学习勤奋,每日习读中文、英文、地理、数学和历史等科目。
  1839年,中英关系因鸦片问题而骤然紧张,广东当局下令驱逐英国人离开中国(包括澳门),温斯娣在澳门难以立足,于是澳门女塾受此影响而宣告停办,附设的马礼逊学校也随之暂告结束,包括容闳在内的学生们一律停学返家。但无论如何,澳门女塾不仅是教会学校中最早的一所,也是中国女子接受新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并且可称是男女同学制度的开山鼻祖。

澳门女塾原在澳门大三巴附近

  最早对中国盲童实施的教育实践方法——凸字法
  在中国传教期间,郭士立夫妇收留了很多被遗弃的中国盲童,特别是女盲童。这些女孩子被收留后都使用了温斯娣的夫姓——居茨拉夫(Gutzlaff)。一个在澳门流浪的女盲童,据说是第一个被温斯娣收留的,也许是这个原因,温斯娣让这个孩子使用了和自己相同的名字,叫玛丽·居茨拉夫。尽管郭士立夫妇曾经受到在华洋人的批评和警告,被指责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和中国人的误解,但是不久后郭士立夫妇收养女盲童的做法得到了一些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
  这些被收留的女盲童身世不详,在中文史料中几乎找不到她们的任何痕迹,甚至没有留下中文名字;英文资料对于她们的记载也非常有限。据说,这些女童大都不是先天失明,有的因病、因事故而致盲,另一些则是被恶人故意弄瞎了眼睛,以便她们乞讨时得到别人更多的怜悯和施舍。比如劳拉还记得自己看到过的最后画面——在父亲出门的时候,恶毒的继母在她的极力挣扎下刺瞎了她的双眼……
  收留了这些盲童后,温斯娣曾请当时著名的眼科医师伯驾对盲童们给予治疗。伯驾是来华的第一位传教医生,他于1835年11月在广州城外开设的“眼科医局”,是专门为盲人开办的眼科医院,针对致盲的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病人一般来自社会底层,如小贩、船夫、苦力等,并且享有免费治疗。据载,伯驾医生曾给收养的女盲童玛丽做过眼科手术,并使她的眼睛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好转。
  1837年,温斯娣把收留的女盲童插班到澳门女塾里,让她们接受初步教育。据容闳在其回忆录里记载,学校曾对女盲童们“教以凸字读书之法”。至1839年女塾因故停办时,这些女盲童已经能独立诵习盲文版的《圣经》及《天路历程》了。所谓“凸字读书之法”是采用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突起的盲人文字,教学效果较为显著。而当时的中国盲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几乎没有针对他们的教育和服务。因此,温斯娣可谓中国早期盲人教育的先驱。
  而由于语言和年龄的原因,在澳门女塾任教的教师对盲童很难提供有效的帮助,于是温斯娣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尝试让一名9岁的中国学生负责照顾几名女盲童。孩子们之间总是好相处的,这个中国学生颇为聪明,他不但能够很好地照顾女童们的生活,还教会了她们怎样用触摸的方式认识盲文。这个9岁的孩子,就是容闳。根据记录,他辅导过的3名女盲童分别是劳拉、露西和杰西。

《创造中国教育史上三个“第一”的英国女子——温斯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创造中国教育史上三个“第一”的英国女子——温斯娣.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