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公证书 > 内容

_学习四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5则)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5-25 00:14:59     阅读: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原创文章,不要为难了,快联系我们吧!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文章的写作服务,联系电话:

(篇一)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强指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

   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我们要矢志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我们红军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他们用生命和坚韧诠释着理想与信念。

   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顾历史,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从雷锋到张富清、从孔繁森到廖俊波、从焦裕禄到黄大年、从任长霞到王继才,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终生都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即便是死亡都不能摧灭他们的热情与誓言。

   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我们要永不懈怠、敢于担当、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当前,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当代共产党人应把本职工作作为主战场,锤炼勇于担当的胸怀,练就善于担当的本领,锻造敢于担当的拼劲,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回顾历史,每一段经历、每一步发展、每一次沧桑巨变都离不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远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进入新时代,并发生许许多多的新变化,但不能变得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念,不能变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变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史为镜,勿忘初心,我们党才可以走的更远更精彩。

(篇二)

近日,市委中心组举行“深入学习党史,牢记初心使命”学习会。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深入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始终铭记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传承红色基因,恪守人民情怀。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努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我们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有着十分紧迫而又深远的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学习,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努力学会历史思维,自觉培养历史眼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党的理论滋养初心,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

学习好“四史”,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斗力量,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奋力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三)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能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一页页翻看那些镌刻在时间之轮上的印记,这些印记带着经验、教训和智慧,能够指导我们此刻的行为,也能指引未来的方向。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的必修课。

   党史能告诉你,从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

   新中国史能告诉你,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前后以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分为毛泽东时代(1949年至1978年)、与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邓小平及后邓小平时代(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史能告诉你,2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

   通过认真学习“四史”,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也获得前辈们智慧的结晶,从一些经验教训中汲取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也从智慧结论中得到工作科学正确的方法论。真正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事实;
通过思考,理清历史脉络;
通过验证,把握历史规律;
通过总结,得出历史结论。

   从历史中,我们看到此时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当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努力去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篇四)

“四史”虽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识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打通起来,并与地方史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因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四个层面着力。

第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首要的是学习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

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

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等等。

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识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

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包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

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
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第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就构成了“一部一部”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地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一个“高标准”。其“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史”中也有经验和教训。苏联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这一体制没有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

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

“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就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就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必须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历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第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高要求。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

历史是连续的,不能简单地断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打通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

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会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人民军队史的言行。

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认识,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历史是相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当前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然落后。同时,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还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

(篇五)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已连续15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年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中国制造业第一。上汽不论是规模还是品牌都已成为中国同行业第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汽的发展史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典范。

   合资迈出第一步

   旧上海是世界各国汽车的展览场所,但满街上跑的车,没有一辆是中国造的。1958年大跃进时期,还是“弄堂小厂”合并组建起来的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了第一辆轿车,起名叫“凤凰”。这激发了上海汽车人的创新发展热情。到了1976年,上海牌轿车已年产2500辆,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装备力量,当时在全国是领先的,但与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巨大。

   上海汽车要站在世界先进技术的肩膀上,就是为了看得更高更远。瞄准未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这就是上汽人的观念。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允许引进技术。当时国内真正形成千辆轿车批量生产能力并拥有装配线的只有上海,上海汽车立即抓住了这次机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就有了与德国大众合资,有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第一个引进技术中外合资的项目。这是上海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更是上汽人长远发展眼光、敢为人先观念的具体体现。

   德国大众合资是成功的,但合资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不可能事事一致。当时还有一个情况,德国奥迪项目与一汽合资,就这样在中国一南一北办了两个合资厂,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他们在技术转让上并没有考虑将更多的新车型投放到中国,甚至连转让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国产化都有所保留。中方想要研发更新的车型投放市场,德方却一直强调现有的技术和车型已经足够满足中国市场,对此并不积极。上海汽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巩固与老朋友大众公司的合作,争取新产品引进和开发,90年代诞生了桑塔纳**、3000和B级帕萨特车,成立了大众二厂、三厂以及发动机厂;
另一方面决心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这种受钳制的僵局。于是就有了与美国通用公司的合资。

   经过3年的艰苦谈判,1997年3月25日,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公司合资项目的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市政府把这次上汽与通用合资列为“一号工程”。仅仅经过22个月的建设,第一辆别克车就下线了。随后,新的适应中国市场的车型不断投放,销量直线上升。同时,立足于本土开发的泛亚汽车技术开发中心也运作得很好,很多新的车型就是从这里开发出来的。与通用合资的发展形势,又推动了上海大众的技术研发与车型换代,这就实现了引入竞争的初衷,很快形成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双雄并起,互争高下”的局面。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长期以来在市场占有率上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

   上汽人敢为人先的观念还体现在执着和坚韧性上。要搞第二个合资企业,必须得到国家批准,要有批文。而当时国家产业政策在这方面是严格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对市场进行考察论证,拿出可行性报告。1994年3月成立的考察团先到了韩国和日本,然后又到了美国汽车大企业。回来以后,对各家的条件、车型反复对比,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就向国务院递交了申办第二个汽车合资企业的报告。从当时情况看,上海要搞第二个汽车合资“简直不可能”,但想到这不光是为上海发展,也是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汽车合资领域必须创造市场竞争机制,经过多次努力,争取到了国家计委、机械部、外经贸部等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接下来就该选择和哪家合作了。当时国家对汽车工业对外合资审批很严格,能立项很不容易,“货比三家”才能掌握谈判主动权,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美国福特和通用两家公司竞争得很厉害,通用公司的技术转让价格大幅度下降。在多次严格对比车型、性能、价格后,上海选择了通用。

   坚定走国产化道路

   上汽经历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到再创新技术的三个重要阶段。引进技术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经过技术创新,最终建成有自我开发能力的完整的轿车工业体系。

   记得在与大众合资前夕,有一批日本人到上海汽车厂来参观考察,临出门时说:“怎么汽车厂里到处是榔头声?”的确,那时上海的汽车制造业还没有很好的模具,还没有真正脱离手工作坊阶段,中国与国际轿车水平差距很大。合资,不是盲目引进一两个国外车型,靠组装赚钱,必须实现国产化。就这样,从引进合资一开始,上海就开始了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进程。

   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多,既有质量方面的,也有资金方面的,还有认识方面的。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列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战略调整的重点扶持项目,专门成立了国产化基金。国际标准国产化就是对质量的高要求,当时就是要坚持德国大众质量标准。达到这个标准需要中德双方的通力合作,要争取德方对国产化的支持。

   紧接着是解决零部件国产化中的技术难题。没有高质量的零部件工业体系,就不可能有整车的健康发展;
有了符合国际水平的零部件工业体系,什么轿车都可以在中国制造、在上海制造,这是个基础。为解决零部件国产化问题,上海集全市之合力、全国之优势,以“上海牌”轿车现有零部件配套厂为基础,依托上海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走出上海、面向全国,走打“中华牌”的道路,引入竞争、择优扶持,对重点难点项目组织专家逐项进行调查分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如轿车密封条项目,开始委托外省一家航空系统的企业生产,这个厂能生产很多型号的密封条,但就是与桑塔纳轿车配不上。而密封条消耗外汇多,随着轿车品种增多,对密封条需求量大,如果没有自己的配套产品是不堪想象的。为此建立了合资企业,从上汽公司选派敬业、好学的干部,向社会招聘各方专家共同攻关,很快攻克了这个技术专利问题,这不仅解决了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配套供应问题,以后又成功地为上海和全国许多其他品牌汽车配套。零部件体系能力的建成,成为上海汽车制造产业链的优势,得到了国内同行业的赞誉和青睐。

   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上汽一心想着要自主开发,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创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汽车自主品牌及其经营开发体系,成为上汽进入21世纪后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年上汽组建汽车工程院,搭建自主开发技术平台,主要负责集聚、整合国内外资源。在盘活国内整车存量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开阔眼界,积极寻找国际资源。“利用世界资源建设自主品牌”,这是上汽根据我国汽车业发展现状和上汽多年实践经验确定的总体设想,在自主品牌建设中我们还是看重这条发展路径。

   此后,上海汽实现了与南汽联合重组的重大举措,在整合英国罗孚汽车品牌技术等国内外资源的同时,积极抓好自主品牌制造、研发基地等“硬件”建设,建立上海临港地区自主品牌中高级、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基地。上海汽车从第一款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荣威”的诞生,到实现向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外主流市场批量出口的突破,终于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年达到年销售20万辆的规模。

   为了进一步加快上海汽车的发展,上汽集团从“九五”期间加快发展国内生产基地的布局和国外市场的拓展。**年,整个上汽集团年销量已达700万辆,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包括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汽车物联网的开发,大力抓紧各种新能源车、智能化汽车的开发和市场运作。他们在不断寻找市场定位提高竞争力,不断攀登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这个人工作好,该发展党员了。”

   与德国大众合资初期,在上汽出现了改造厕所的事。这实际上是一次向旧的习惯势力发起冲击的信号。那时上汽主要还是靠手工操作机械,靠简单的工装来控制产品质量与规格,基层厂管理秩序比较乱,比如工厂内部的厕所,就属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大环境下,能生产出达到国际水平的汽车吗?于是从改造“厕所环境”开刀,先改造了总部办公楼内原有的厕所设施,并安装了卷筒纸、烘干机,于是各企业均自行解决,并引起了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就较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习惯性问题。后来外商来参观,说中国的工厂现在有整洁文明的厕所了。

   受这个成功案例的启发,上汽又借鉴国家建立**“特区”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生产特区”的思路,就是在资金、人力、物力都还不足的情况下,在部分企业、车间、生产班组先建立生产特区,推进管理国际化、现代化。生产特区的职工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身穿特制的工作服,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生产特区的示范作用又带动全局,各企业也加快了生产车间的现代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工人队伍。这是向传统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挑战的重要举措,成为上汽现代化管理的样板和“示范区”。后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成为上汽的一场管理革命。

   上汽公司一直重视在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这是上汽公司的一个成功经验。企业党组织是凝聚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战斗堡垒。刚开始,国外高管对我们开展党建工作并不理解,后来他们发现:凡是党员职工,一般都是技术过硬、工作勤奋的,党组织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企业发展。这使他们渐渐认识到,企业中开展党建很重要。后来经常有外方高管向企业党组织推荐:“这个人工作好,该发展党员了。”

   上汽工会工作也是这样。工会不仅注重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维护员工利益,而且还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他们个人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不论是中方还是外方员工,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家。每年圣诞节、春节期间,工会都会主动组织国外员工开展庆祝活动,这不仅增强了外方员工对工会的信任,更融洽了员工之间的感情。

   政策支持,广纳人才。在企业内部大胆选拔任用优秀人才,同时敞开大门,在市内、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仅1**6年,集团主要领导专为引进人才先后四次赴外省市。由于市委领导关心,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从政策上支持,选调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相继到上海大众工作。定期派员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培训,学习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上汽鼓励员工岗位锻炼成才,为全国汽车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汽车研发和管理人才。另外,上汽还通过成立泛亚技术中心、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嘉定上海汽车研发港等一系列研发基地,发挥集团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和集成能力,形成人才开发战略高地。在国内外新开办的企业中派出的领导都是这么多年集团各企业中成长的骨干。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开发、信息研究等实战演练,培养了一批以中西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整合为灵魂的设计师队伍,努力从制造型公司向着“智能型”和高质量公司转变。

我为我是“上汽人”而骄傲,也因此更加努力奋进!

《_学习四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5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_学习四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5则).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