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公证书 > 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5 06:15:57     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隐性德育课程的理念下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隐性德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机制和功能。为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隐性德育课程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性德育课程;机制;功能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渗透德育的问题是教育学生在从事体育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在体育课程中要把学生培养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的合作拼搏精神。
  通过集体项目的教学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抓住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合作拼搏精神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
  1 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界定
  “隐性德育课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它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隐性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机制
  通过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才能实现隐性德育课程,例如:通过情绪感染、行为模仿、环境的暗示和陶冶等方式影响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人的基本需要中包括了归属和爱的需要,人本身具有受暗示性和无意识等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在归属需要的驱动下,期望被集体所接纳,可以与同伴积极地配合,按照团体所倡导的观念去行动,这些行为都会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收到所处文化氛围各种的暗示,最终这些影响通过学生的观察、模仿等,使大学生形成个体独特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特性。此外,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观察学习对品的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和老师,如果体育教师是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克己自律、拼搏向上的精神将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的自律、自主,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与成就自我的向往也将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了生活中身边的“偶像”。同样,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和考核,将品德优秀同学树立为榜样,例如,长跑训练中坚持不懈的同学,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模仿从同伴那里获得相关经验。单纯来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想很难通过说教的方式被学生真正承认和内化为品质,大学生更倾向于经过主动思考来判断是非对错,这一特征正好与隐性德育课程作用机制相吻合。体育教学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更灵活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3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通过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对道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调节。
  3.1 价值导向与激励功能
  引导学生品德生长的方向,对其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物质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周围他所能经常看到的一切,都对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者的意愿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布置来表现,如可以在体育场周围塑造运动拼搏造型的雕塑,体育设施的设计和修建都应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偏好。二是学校精神文明。如晨跑等的日常体育活动开展、各种体育竞赛的举行,既吸引了学生参与,又向学生宣扬了拼搏奋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表达奖惩的方式等都是刺激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合理客观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3.2 陶冶熏陶功能
  所谓陶冶是指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能帮助学生提高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情境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可以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的,“情景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内化的情感体验以及便于感悟的现实情景,主要通过美的陶冶、情感陶冶、氛围陶冶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校物质环境,体育场馆的布局,建筑的分布、雕塑艺术作品、绿化等,以及运动训练区和活动休憩场所的安排等都能引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优美的绿化可以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具有冶情养性、抚慰心灵的作用。二是体育教师的人格,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教师,教师就是一面折射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的镜子。教师的人格影响教师的威信、师生关系,而且间接陶冶学生的人格。三是教学的陶冶。教师独特的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富有个性化、艺术化的教学风格,优美的体态语言等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陶冶氛围是一种心理气氛,也是一种文化气氛,这种氛围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体育课堂的氛围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有一种同化力,可以创造一种积极的精神氛围,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而创造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最终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一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中的互动和交流,将形成高校环境中特有的人际交往环境。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关怀和期望,同学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都使学生产生对集体和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激发出健康的情绪体验。学校举行的各种常规体育锻炼如晨跑等活动,也是一种气氛的创造,发扬了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追求。
  3.3 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期望、暗示、约束等方式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隐性德育课程具有一种内驱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学生处于一个追求不断提高自我的群体氛围中,就会逐渐克服不思进取和懒惰松懈的心态;当其他的同学都在坚持的时候,自己就不会轻易放弃。一个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比有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更具有约束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高校学生虽然在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熟,但在心理上却还存在发展的空间。隐性德育课程通过教育环境和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情感表现等影响学生,使学生自发的调整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使体育课堂的各项活动中都体现出活跃民主的道德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建立良好的道德气氛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22).
  [2]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
  [3]叶通贤,周鸿.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责任编辑:常鹏飞]

《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