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意向书 > 内容

多学科视角中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8:47     阅读: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编者按:在201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既提出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又指明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其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用了一章专门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问题。《规划纲要》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紧密配合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本刊精心策划,特别组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专题,邀请相关人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意义,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概念的内涵,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等关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以澄清关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一些基本认识。不可否认,此前已有少数探讨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关系的研究文献,也有研究者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制度问题,然而所有这些研究未能突出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本专题的学术意义在于,它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一说,指明了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目标,即“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而且也奠定了高职院校制度研究的重要基础。
  
  摘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必须有坚实的多元化理论支撑。剖析这些理论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之间的关联性,是推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作者简介:陈洁(1952-),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孙卫平(1964-),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书记,教授,重庆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吕红(1968-),女,重庆人,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3-0036-05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就必须首先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偏离正确方向。
  或许有人会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及其制度变革的办学指导思想,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或许也有人会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就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依据,因此它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理论基础似乎不妥,而且不全面。一方面理论基础应该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不只是一个教育学问题,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一个关乎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从若干紧密相关的、相对成熟的学科中寻找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依据则是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的重要思路。如果仅简单地从教育学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的问题,不利于得出关于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科学结论。不可否认,理论依据狭隘,存在偏差,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未能取得根本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尝试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多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审视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公共行政改革,将是我国包括教育行政改革在内的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思路。新公共管理,既指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也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公共管理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某种程度上说,新公共管理就是指关于公共管理的一系列新思维、新行为。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重新划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发挥的边界为主线,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包括教育行政在内的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摆脱长期以来困扰西方社会的机构膨胀、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等弊端成效显著,也因此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推动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市场化”改革,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就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和个人经营”,同时他认为“也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1]在教育改革中,强调顾客战略,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产权制度,推行教育券,设立特许学校,开办营利学校,就是美国持续推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随着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中获得成功,它也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并得到了推广。在我国,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承受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而且与西方国家一样,还要面临来自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趋势以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潮流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由于受到传统官僚行政的深刻影响,政府集权,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办学效益不高,教育质量低下,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当初在教育领域推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何其类似,这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于是,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另外,之所以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来推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也可以从社会公共产品理论找到部分依据。从社会公共产品理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在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应采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2]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设计,要着力处理好四个主要方面的关系:一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是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四是高职院校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不仅要体现在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上,而且也要在其他方面得以体现。不同于以“行政——政治”两分法和韦伯的科层制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则是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市场观是新公共管理的灵魂思想。总体来看,尽管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若干分歧甚至争议,但同时也在更多问题上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多学科视角中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多学科视角中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