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意向书 > 内容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6:47     阅读:


  摘 要:苏格拉底和孔子作为世界文明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对东西方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两位圣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当然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三方面做出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生平;教育目的;内容;方法
  作者简介:
  楼娴(1992-),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科学教育专业2010级学生。
  李霞(1991-),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科学教育专业2010级学生。
  胡雅莉(1991-),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0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
  一、前言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学无常师”。他以各种有学问的大师为师,“吸收了家乡街头传闻的各种理论”,“被公认为是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苏格拉底有很强的爱国意识,他决心以己之力来挽救世风日下的祖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潜心教育工作。最后被三民屑小之徒陷害诬告,被判死刑。他和孔子一样述而不著,其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记载下来并流传后世。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的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40岁左右,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50岁左右获得从政机会,周游列国,继续自己的讲学之路。68岁那年,开始整理诗、书、礼、乐,不断扩大招生范围。晚年完成《诗》《书》《礼》《易》《春秋》。孔子的思想学说并没有亲笔记录下来,而是由他的弟子整理汇编成《论语》,传阅后世。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都为自己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必有独特之处,以下将从三方面对两位圣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二、教育目的的比较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都能够达到使人进步的目的。在当时的雅典,国家官员的选取方式是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来获取,而不过问他们的才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治国之才。
  “学而优则仕”也是孔子的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另外,孔子还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教育思想,通过后天的教育后会使自身的修养产生一种层次性,进而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有道德有才能有可能从政的君子。
  对苏格拉底和孔子教育目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圣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有一层是使人得到改进,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对手是他自己,超越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了,所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如果能使自己在道德或者才能方面能得到些许的进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了。而孔子认为接受后天的学习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差距的思想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去超越别人,与别人拉大德行修养的差距。
  三、教育内容的比较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即教人学会做人。他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道德并不是天生的,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正确地做事。当然,苏格拉底不会只把道德教育当成是唯一的教育内容,他孜孜不倦地以各种知识教人。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居于主要地位,但道德并没有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是在其他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灌输给学生们的。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
  比较他们二人的教育内容,发现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就在于苏格拉底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知识,而孔子不把它当做知识,而是抽象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伴随着其他知识的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道德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是在一个人对待一件事的态度上反映出来的,个人觉得道德其实很难作为一种知识传输给大家。在文化课的比较上,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比较西化,偏重在知识的实用性上;孔子的教育内容很中国风,偏重文事,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就不强调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
  四、教育方法的比较
  苏格拉底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世人熟知的“产婆术”,它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讥讽就是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最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就是帮助对方摒弃谬见,使对方自己得到真理;归纳也就是找出各种具体事物之间的共性;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对方心服口服承认自己的错误,再通过共同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孔子比苏格拉底早了几十年提出这种教育方法。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掌握了基础,加以推理来说明同类现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其实是有一定的局限的,问答法还不足以成为万能的教学法。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育方法的比较上,对于苏格拉底是更胜一筹的。但现如今,在应试教育猖狂的情况下,启发式学习是难以为继的。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平等,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郭其福,《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异同分析》,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2月第9卷第4期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