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求职信 > 内容

构建学校大文化环境培育国际竞争力人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6:29     阅读: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相互借鉴与合作日益加强。国际化的背景已然对我国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我们用历史的、未来的、世界的、民族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基础教育,知己知彼才能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这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不仅要埋头教学,还要抬头看世界、看未来、看发展、看变化;了解未来的、发展变化着的国际性人才要求,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构建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学校教育大文化。
  一、学校大文化内涵解析
  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创造核心价值观,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文化引领公平竞争,文化满足精神需求,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离不开学校文化,不同的学校文化带给师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学校文化对人才的成长留下不同的烙印。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是师生所向往、所希冀的呢?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更加有利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成长呢?这就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的新时代孕育而生的学校大文化。
  叶澜认为学校在担当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大文化复杂生态直接关联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在文化继承和创新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决定的,我们把这一意义上的学校新文化建设称为学校大文化建设,把通常理解的校园文化建设称为学校小文化建设。
  随着学校文化的发展,看到师生在学校文化中的多元追求,特别是当人才的竞争力和国际化要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关于学校大文化的内涵就逐步清晰了起来。
  1.它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文化,即尊重主体的文化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大文化的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比厦外为例,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学校以“提高师生在学校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为理念,导入发展设计,立足校本发展,搭建成长平台,营造和谐环境,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方向感、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
  2.它是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即尊重历史的文化
  大文化具有民族的特征性和历史的继承性,有民族的特色和生命力才有国际的竞争力。我们不能忽略甚至遗忘历史的血脉联系。如厦外以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为目标,立孔子塑像,组织“驰韵朗读社”,举办“孔子文化周”,学生会通过专栏板报、讲座、书法、征文等形式介绍孔子和儒家学说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了解孔子思想、文化及其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3.它是融合多国家多民族的文化,即富有多元的文化
  大文化的另一特征在于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包容性,我们不能忽略各种文化积淀的精华和文明。开放的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学贯中西、包容并蓄,营造学校的大文化氛围。学校的老师“五湖四海”,除了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8个民族的老师外,还有8位英语外教和3位德、法、日小语种的外教。学校先后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夏威尔学院、美国林登高中、德国约翰诺伊姆中学、法国巴约市阿兰·沙提艾高中建立友好姐妹学校,每年互派师生学习交流。每年组织师生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游学,让学生置身于异域文化中,为学生融入世界铺设了奠基性工作。
  4.它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即追求进步的文化
  学校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厦外尊崇和提倡的“和谐发展”、“敬业乐教”等理念,开展月度人物评选,实施“教师幸福生活导向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学校组织学生坚持十年到老区上杭白沙中学开展手拉手活动,与武夷山洋庄学校组织“看山观海”活动,组织爱心社团活动,组织社区服务活动,高三保送生开展“回报母校,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就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构建。
  二、学校大文化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系
  国际竞争力人才强调的是国际性,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更要跨越文化的障碍。竞争力不仅表现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还表现在良好的心态,就是具有更好地理解、借鉴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学校大文化是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基石和土壤。首先,大文化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和国际规则,培养了国际意识。其次,大文化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初步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培养了规划和评价意识和能力。第三,大文化强调了主流的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生命意识、科学意识、规则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些都是未来人才进入国际社会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视野就是见识,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是活的知识。这种知识与能力、价值观三者,是构成未来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立体素质结构的三维,缺一不可。并且,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必须用国际的眼光和要求来解读。2007年11月2日由央视播出《今日关注》:中美校长对话:如何让人才更具国际竞争力?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的观点就是不一样。
  国际竞争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戴维·斯考顿认为:第一,学会倾听,在讲话之前要学会倾听,了解别的文化,了解别人的背景。第二,就是要知道人们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观察、看待问题的方式。要沟通,首先外语水平是应该过关的,然后应当具有国际视野,需要更多的了解他国的国情、他国的民情、他国的文化历史,这是国际性人才必备的知识。第三,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应当具有国际前沿的水平,了解这个学科的、这个领域的国际前沿的情况,你才能跟人家对话。
  前两个问题都是人际沟通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学生比较缺失沟通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比较注意的是自我感觉,很不习惯说“对不起”、很不注意认真倾听。对人际文化的构建,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距。因为,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能力、方法,而西方教育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后者显然更突显人际文化的建立。这也是我们的弱项而必须引起重视、加以弥补的重要内容。
  人才国际竞争力核心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是软实力,是内涵式的作用力。交际力、学习力、研究力、创造力、管理力等等都是文化力的具体表现。只有人的文化力全面的提升,那么国际竞争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三、构建学校大文化的策略分析
  每一所学校都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但是不同的学校一定有不同的文化。因为文化是带有个性和特质的,是无法被复制的。那么,构建学校大文化有那些共性的策略呢?
  1.树立文化立校意识,人人参与文化建设
  在陈玉琨教授的“学校发展三阶段论”中阐述得非常充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变化。这里都强调了文化作为境界和目标的要求。学校文化既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信念和习惯的体现,也是学校制度制订的理论依据、处理问题的原则和行动的导向。文化的灵魂就是精神。所以以文化立校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一个特点。

《构建学校大文化环境培育国际竞争力人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构建学校大文化环境培育国际竞争力人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