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邀请函 > 内容

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8:16:40     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全册教案设计目录 第一单元 1白鹭·······················3 2落花生·······················6 3桂花雨·······················11 4﹡珍珠鸟·······················12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塔石·······················22 6将相和·······················25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1 8冀中的地道战·······················35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猎人海力布·······················39 10牛郎织女(一)·······················41 11﹡牛郎织女(二)·······················47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2古诗三首·······················53 13少年中国说(节选)·······················69 14圆明园的毁灭·······················72 15﹡黄继光·······················78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6太阳·······················87 17松鼠·······················92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18慈母情深·······················94 19父爱之舟·······················99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03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108 22四季之美·······················124 23鸟的天堂·······················133 24﹡月 迹·······················137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5古人谈读书·······················141 26忆读书·······················153 27﹡我的“长生果”·······················156 语文园地八 第一单元 1白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后播放多媒体:夕阳西下,美丽的河塘边,草色青青,芦苇茂密,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

2、学生谈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提醒学生注意:“蓑”是平舌音,声母是“s”;
“嗜”是翘舌音,声母是“sh”;
“喙”读“huì”。

2、指名回答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等)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其他同学点评。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

(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 (1)围绕上述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启发学生先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再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之后,让学生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

(3)朗读训练 3、学习第三段(6~9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 交流: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和不会唱歌。

(2)指名读,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
A、“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在这段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而作者说它“站着钓鱼”,这是一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B、“这只白鹭真的在遐想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

C、“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的飞。”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当你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呢? 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陈述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那么,为什么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吗?) 4、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总结全课 1、齐读第一段、最后一段,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朗诵比赛;
阅读散文或散文诗,增强文化底蕴。

2 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 矮矮地长 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 召开小辩论会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4 珍珠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了解“我”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信赖”又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笔尖写下这样的感受。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朗读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呷呷嘴 2、学习“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五)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六)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细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先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曾以他的笔触写下了一时的感受,还记得是什么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这句话说的是谁信赖谁呀?(珍珠鸟的雏儿信赖作者冯骥才) (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1至5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第6-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设想: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会有多种,如:按照文章顺序谈,也可能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能将两处联系起来谈,这都是允许的,教师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呀?(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瞧,我们低年级学过的表示时间短的词大作家用的多巧妙呀,没画下来的同学快快批画积累下来。

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看来,它不仅活动的地点变了,活动的?(方式)也变了。如果我就是作者,谁能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好吗?师生进行对话。

师:你这只小家伙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呀?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尊敬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呀? 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自由读,指名读。

(3)“喝茶水”:
它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看来大家越来越了解它了,能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下吗?[出示文字片] 它先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 )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感受,它真是一只( )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 )的小鸟。

指名回答。你们填写的这些词,不禁让我想到都和文中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怕人的鸟)珍珠鸟的性格也变化了?能将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吗? (4)“啄笔尖”:同桌合作朗读这一段。

(5)“肩头睡”:
作家不是最珍惜自己的创作时间吗?不是最怕自己的创作思路被打断吗?(出示资料:冯骥才先生的话:“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小鸟在作家创作时睡在他肩头的画面却被作者称作美好的境界,对比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不矛盾吗?你有什么感受吗?(冯骥才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更重要) 我们也和作者深有同感,都不忍心搅了小鸟的甜梦,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指名读。提示学生应轻声慢读。

(三)回读第1—6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越来越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的哪些段落?默读1—6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

3、谁来朗读你画到的语句,体现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学生朗读所画语句。

(1)“它们就像躲进深有的丛林一样安全;
从中传出的笛儿伴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2)“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3)“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1、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因为是“我”精细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
自己对小鸟的尊重;
自己的付出的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扩展升华课文内容:
1、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只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不,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信赖) 2、是呀,有了信赖使世界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是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因为爱,所以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
因为爱,所以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在大千世界里,何处不需要关爱,何处不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又打动我们的话吧!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你能仿照作者“信赖,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写一句有关信赖的句子吗?学生写后汇报。大家都对信赖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心中多一份信赖,充满爱的情感,一齐努力地去追寻作者所期望的那种境界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信赖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切实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 第二单元 5搭石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理解词语“协调有序”;
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懒惰 俗语 平衡 联结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风景 2、指名读,齐读 3、看第二组最后一个词语“风景”,你觉得前面的几个词描绘的是风景吗?一提到风景,你会想到什么? 4、导入: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指名说) 搭石,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好像谈不上什么美不美,那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这样的风景中,流淌着的又是怎样的美呢?这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欣赏,更多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

二:细读课文,感受美 让我们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它是一道风景,就把这几句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一)、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自由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找关联词,用“无论……只要……一定……”写句子 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是上班时间,妈妈一定-------------------------- 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小心翼翼 专心致志 是全神贯注 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

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这风景美在哪里?(乐于助人)板书:整 助人 (二)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1、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 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你的脑子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板书:有序通过)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切实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 6 将相和 教学目的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通过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在我国汉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著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学生自由地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东汉末年,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位豪杰相见恨晚,把酒畅饮后,在张飞田庄后面的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准备同心协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他们一同对苍天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报效国家,保护百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若背义忘恩,则天地不容。”后人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称为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孙刘联合欲火攻曹军,在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相继奏效后。因无风,周瑜着急而病,诸葛亮用纸笔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预计三天后有东南风,而且越刮越大,便说设坛祭天,自己可以借东风。三天后果如孔明所说,东风很大,他们火烧曹军,曹操大败。诸葛亮得胜的重要原因是巧用了天时,故有“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之说。

2破题、解题。

(1)题目中“将”指谁? (2)“相”又是指谁? (3)“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否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b.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c.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b.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畏无惧)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5)朗读课文第1 ~10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3)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4)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廉颇和蔺相如在保卫赵国中的作用 4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三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

——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切实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
整体认读音节:赤、置;
“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
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
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
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
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
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
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
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
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8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1、光;
2、流星体;
3、火箭;
4、喷气式飞机;
5、声音;
6、游隼;
7、猎豹;
8、鸵鸟;
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1、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使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各种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其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切实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 8 冀中的地道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
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
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
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
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
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
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
防毒攻吊板;
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
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
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
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单元 9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
1.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 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变成了一块石头呢?请大家自己读这个故事,看有多少同学能自己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经过;
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2.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三、小组合作研讨 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言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从中感受到海力布一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来”告诉大家。这说明海力布是个心中有他人的人。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谁也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可见海力布为乡亲们的安危十分担忧。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怎样让乡亲们安全转移呢?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他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已为人的精神啊!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后,龙王要酬谢他,面对珍宝,海力布不贪心,只是接受了对自己打猎有所帮助的一颗宝石。从这儿又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四、总结全文 l.思考:海力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化学生情感。

过渡: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五、讲故事 1.师指导讲故事 (1)叙事要清楚,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3)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2.同桌互讲互评。

3.指名讲故事。

4.分角色讲故事。

(可以把文中叙述的话改为对话。) (1)小组内准备 (2)抽签指定小组到台前表演。

六、延伸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七、布置作业 把《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讲给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把故事复述出来。

探究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切实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 10牛郎织女(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从叙事

《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