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邀请函 > 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反思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5 06:19:19     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辨能力和发展以及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等方面进行讨论,论述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问题,提出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17-02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走过六十余载。期间,高等院校逐步设立了英语专业。尤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英语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各级各类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培养了大批量通用语人才。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在全国1145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了994个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总数已接近60万人[1]。同时,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困难和挑战也逐渐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尽管社会对同声传译等高端人才的需求仍然未能够得到满足,但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却屡屡受挫。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和突出。此类高校多数处于边疆和贫困地区,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而言,在招生生源、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结构、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通晓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英语以及第二外语,成为当地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甚至三语教学的重要师资储备力量,部分毕业生也承担着边境跨国贸易和交流的重要责任。因此,英语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二、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以技能型为主导,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
  偏重技能训练是我国英语教育长期以来的普遍特征,是由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所决定的。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高等院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通用语人才。短、平、快成为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模式。近二十年来,英语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即“英语能力+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在上世纪末最为高涨。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其根本取向在于“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为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外加其他专业的方向课,如法律、会计、新闻、贸易、管理等,内涵是强调英语的工具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各领域职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懂外语,又具备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专才。
  由此可见,技能训练一直以来是英语专业课程的首要任务,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在整个体系中占的比重很小。在笔者所调查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情况更不容乐观。英语专业的课程时超过80%是技能课和其他专业方向课,而涉及到人文素养的课程,如文学、文化等课时十分有限。由于大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脱离了文化和文学,碎片式、机械式地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并未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且蜻蜓点水式的其他专业方向课并不能够使学生应付职场的需求。同时,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英语实际已是普通话之后的第三语言,缺乏人文通识型课程的熏陶,学生很难在英语的学习上有所体会和进步。
  (二)重专业知识,轻思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陈述性知识,而思辨能力的作为贯通学生学业、职场甚至一生的重要思考力却在专业教学中被忽视。黄源深教授提出的“思辨缺席”这一概念很好地概括了英语专业学生的状态。“思辨缺席”是指因为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辩论时无理可依,论述时无例可举,质疑时无问可提,写作时无话可说等现象[2]。文秋芳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整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高于其他的文科专业,但只在第一和第二年有差异,直至第三年时已无显著优势。研究结果说明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对学习者思辨能力的提升并不理想,甚至不如其他文科类专业的课程[3]。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问题更加严峻。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参加英语辩论的学生仍旧屈指可数。经对写作课任课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时条理不清、思维混乱、缺乏有逻辑的论点以及论据、内容空洞等问题十分普遍。而对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用议论文写作不是展现其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平台,而被视为堆砌字数的痛苦过程。
  (三)只强调英语学习,学生患“中国文化失语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担任这一桥梁作用的非英语专业人才莫属,英语早已不仅仅是引介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媒介,而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
  而患有“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英语专业学生被诟病的又一问题。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語言结构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仅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会受到中文语言迁移的影响,造成中式英语的出现。同样,中文的使用和思维方式也会受到英语的“反噬”,提笔忘写汉字是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出现的问题。
  同时,由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虽然有英美文化和文学等内容,但几乎没有开设中国文学和文化等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只是强调英语国家文化一侧,忽视中国文化一侧。这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刘世文[4]、张为民和朱红梅[5]等学者对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以及英语教师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不能使用英语表达最基本的中国文化概念,也不能够有效地介绍中国的国情。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反思.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