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表扬信 > 内容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学生心理健康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6 06:15:26     阅读:


  摘要: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源于方方面面,本文着重从家庭角色混乱、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及需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每次一考试,我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让爸爸妈妈失望”,“这次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我知道怎么面对爸爸妈妈”,“我希望能考出优异成绩,报答父母”……每每接待完学生的面询或者电话求助时,听到这样的倾诉,我看到的不光光是这个面对学业压力的学生的焦虑和挣扎,还有这个未成年孩子身上背负着的沉甸甸的父母期望。除学业困扰之外,学生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问题的还有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认知等方面。校园里的轻生、暴力事件屡见不鲜。每当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我都会感觉到家庭教育的失当和不良影响。这些学生的家长则长期受孩子问题的困扰,针对孩子的问题用尽了种种办法却找不到解决之道,被强烈而漫长的焦虑感和无助感折磨着,殊不知这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就在自己身上。许多家长对自己长期的不良家庭教育没感觉,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四处求助。根本没有想到在自身找问题,更多是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总是看别人家的孩子是多么的优秀,而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是如此的难以教育,难以沟通?但是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一些家长天真地认为,心理矫正如同打针退烧一样快捷。家长缺乏心理教育基本知识,缺乏心理问题的“以防为主”,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成了“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而从家庭系统的心理成因上看这些孩子的问题,其根源往往在家里,是家长自身的人格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是家庭内部成员互动的信息与模式造成了孩子现在的状况。家庭和各种社会系统一样,有自身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当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出现了问题,一定会有成员把自己的病症呈现出来。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个——孩子。一个孩子的显性症状反映的是家庭中的隐性问题。
  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形式发生了较多的变化,形式上不完满的家庭如离异、再婚、寄养等的存在,已成为一个事实,而内容上不完满的家庭大量存在,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比如:家庭暴力、功能不佳的婚姻、家族关系恶劣、家庭角色的混乱与沟通不良、父母对子女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忽略与漠视等等,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隐性而可怕。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不能享受充分的父爱和母爱,当这种基本心理需要欠缺时,会使孩子心理成长中出现一系列障碍。
  (一)父母婚姻问题
  在辅导室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一个孩子厌学情绪很严重,经常不想上学就跑回家。父母親因为孩子不上学的问题被弄得焦头烂额,班主任跟父母讨论过好几次,怎样把孩子拉回校园,但最后都无疾而终。咨询师在了解了家庭互动模式之后发现,原来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外工作,不回家,一回家与母亲对话就有争执,但只要孩子不上学跑回家,父母亲就会一起出现在家里,为了孩子的事情家里父母会暂时站在同一战线,争执减少,家庭会出现暂时的和谐。实际这个学生是在利用自己跑回家的行为来维护这个家庭,保持家庭的和谐,即孩子卷入了父母之间的冲突,牺牲了自己的生活。“父母之间牢固坚实的婚姻关系对孩子是最好的爱”,而当下有很多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忙于事业,没有精力和时间关心、教育孩子,与孩子一起的时间很少,只是以为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可以,却造成在精神上远离家庭,在家庭关系中缺位。如果父母亲关系很糟的话,孩子最突出的会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失安全感,在一个天天吵架甚至打闹离婚的家庭,孩子必然会缺失安全感,这种缺失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安全感。二是责任感出问题。孩子会因厌倦父母不良关系,对父母的失望,学会放弃的应对问题模式。三是人际关系出问题。父母打闹不合谐或疏离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与他人相处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别是未来的家庭亲密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通常父母离婚的家庭,孩子离婚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二)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过重的责任。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承担了过于沉重的家庭期望。有的家长认为爱孩子,不知不觉中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以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为他安排兴趣爱好、前途职业。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光在乎了自己的想法,忽略的却是孩子的感受,剥夺的是孩子自己尝试生活、发现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让孩子照父母安排的做,家庭教育方式不是强行压制,就是用温柔的控制。这样的教养方式表现为打骂、语言侮辱、唠叨、溺爱、用物质来体现爱、自我牺牲等。结果孩子要么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学习得不快乐,要么学业成绩低于实际水平甚至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学业。一个背负着家庭过重期望的孩子,学习对她不只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替家人争光,报答父母、亲朋好友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中一定会感到累,而在成绩失利时一定会感到过度焦虑和挣扎。这种累和挣扎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她背着很重很重的感情包袱,使得她承担不了。有一句话说:鸟儿的翅膀栓了黄金,就再也飞不高了。只有当父母放下自我的意愿、调整对孩子的期待目标的时候,孩子才有可能开始自己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愿意为自己的将来面对自己的学习。
  (三)需要关爱自己的父母
  一位女士为自己念大二的儿子求助,自述儿子最近情绪抑郁,不愿继续到学校念书。经过了解得知,该女士自小被有重男轻女观念的母亲忽视,深感成长的路上母爱缺失,就把自己满腔的爱都给了孩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挖空心思为孩子准备衣食,“只要为孩子好,我做什么都行”。
  现今教育理念不断被传播宣讲,公众普遍认识到溺爱不是爱,是害。因为溺爱可能造就依赖、不负责任、自卑、退缩、任性等不良性格。理智上知道溺爱不好,可为什么有些父母会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过度的照顾和关注呢?
  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父母往往是通过无节制的满足孩子,来补偿自己曾经缺失的爱,透过满足孩子的过程感受到内心中那个童年的自己被爱。家长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内在失落的小孩”, 分清那份爱是谁的需要。好好关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后这样才能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学业、人生负责。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整个家庭的觉悟和调整。让家庭重新充满温暖和接纳,家人以开放式的互动模式交流,成员之间能够获得彼此的尊重与关注,父母真正去关心孩子内心的需要,让家成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稳固基石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现代心理学——解决现代人自身问题的科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2]《心灵重塑——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徐俊冕,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安戴尔.法柏 艾莲.麻兹利许 露莎.奈伯格 罗莎琳.坦布雷顿,2000年8月第一版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学生心理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学生心理健康.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