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慰问信 > 内容

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8:22     阅读:


  摘 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说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各自教育思想。本文对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孔子 墨子 教育思想
  孔子与墨子分别是儒家学说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墨两派在当时并称为“显”学,他们的一些教育理论对当时和后代的教育都有过积极的意义,由于孔子和墨子各自的政治、伦理、哲学观的不同,其立场也不同,孔子旨在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主张恢复周礼;墨子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的要求,利益不同,当时两派是对立的,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各有其特点,但也有相似之处。
  一、从社会思想综观
  其社会思想亦背道而驰,孔子主张:“爱有差等”、“信命”。鄙视生产劳动,盛用繁礼,主张“严义利之辨”,其格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而墨子则以之相反,主张”兼爱“。认为爱无等级、无差异,”非命“(无天命思想)”不赖其力者不生“(重视生产劳动)、”“节用、节葬、非乐”,提倡俭约节用,主张“义、利也”,其格言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等。
  二、从教育形式上及教育对象上 “有教无类”与“农与工肆之人同举”
  两家都以私学的性质办学,其教育对象均下移至贫民,这无疑都有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同之处:孔子在教育对象下,主张“有教无类”是指受教育身份上应无贵贱、贫富和各族之分。打破了当时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受教育者入学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教育史的历史性进步。但具有等级性:把教育对象分为上中下“生而知之者”属上智。“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困而不学”属下愚。墨子教育对象主要是小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强调教育平等,无等级性。
  三、从教育作用上 “ 性相近习相远”与“染丝学”
  在教育作用上,他们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都承认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认为立国治国有三大要素:即庶(较多劳动力)、富(充足的物质生活)、教(政治伦理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之一,并提出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认为要搞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随之而搞好教育,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的之路,对政治社会制度的作用,孔子主张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民害民的苛政,施政的基本手段是宣传忠君、孝亲奉公等礼。对人发展的作用,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没有多大差别,只有后天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所以提出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但把人性分等级,并断言人不移的“上智”“下愚”是不科学的。 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通过使人“知义”来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实现社会的完善。对的教育看成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同进也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害。在人性上提出了 “染丝论”,他认为人性是平等的,并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人的作用。这与孔子不同,较孔子的人性在社会意义方面显得进步了。
  四、从教育目的上 “学而优则仕”与“兼士”或“贤士”
  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的,“君子”应是德才兼备的,孔子曾对子夏明确地提出要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表明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君子。孔子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正如子夏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墨子则以培养“兼士”、“贤士”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提出了道德、思维论辩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儒家培养的“君子”和墨家的“兼士”在个人完善上是有区别的。儒家培养的“君子”,留意于个人修养与求知、修身与治学。墨家的“兼士”则自励甚严的,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实践。
  五、从教育内容上 “谋道”与“谋食”
  孔子着意于继承前人,因而热衷于古代文献的学习和传播,根据培养目的,编了“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之类但其教育内容,偏重于社会人事,偏重于文事,文武兼备,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毕竟是偏重于文事,有关军事技能据于次要地位;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无宗教化),也注重封建论理道德教育。
  墨子则致力创造,有独特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兼爱”、“非攻”为教育内容,注重文史教育、政治道德教育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的教育,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知识,增加军事器械制造、利用知识和技能培训。墨子教学内容与社会物质生活更加密切。
  六、从道德教育上 “仁爱”与“兼爱”
  孔子和墨子都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其教育目的都是这封建制度服务的,但在德充内容和方法人不同的地方。孔子在德育上较注重其内在的动机作用,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内容上从“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作为道德规范,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并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提倡教师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相比之下,墨子的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注重于外在行为判断,具有功利性,主要看其对社会是否有利,强调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墨子学派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其道德内容是解决当时社会的“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实现“三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而设的,主张“兼爱”(与孔子“仁爱”不同,“仁爱”具有等级性,而“兼爱”无等级性,是平等的)。“留用”、“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鼓励人们自强不息,但其想信神与鬼的作用,所以尚“天志”、“明鬼”來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
  七、从教育原则和方法上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与“不扣亦鸣、强聒说教”
  孔子提倡注重修养,重视自我教育,强调学生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创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提出了教学相长原则,这些都是从学生自觉性方面的考虑,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墨子提倡主动说教,他反对强调学生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的儒家教育方法,而强调教师在教育上的主动性、主导作用。同时墨子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创造、继承、发展有一个过程,反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观点,认为作为每代人都应有所作为,反映了他具有创造精神,还提倡量力而行性原则和强调言行一致,志功统一,这点与孔子的思行结合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人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思想动机;而墨子则强调“结果”。另外,墨子注重意志的磨炼,提倡强力而行。
  作者简介:徐涛(1964—),男,江苏启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船舶水上安全。

《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