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中国职业教育从模仿到本土化的理论创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0:30     阅读:


  摘 要:20世纪20~30年代,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是中国乡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创始者。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不以职业教育为限”、“大职业教育主义”与乡村建设运动相结合的思想,构建出中国乡村职业教育的雏形。同一时代,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特别是以生计教育治“贫”思想;陶行知的“教育与农业携手”,“学校成为乡村改革发展中心”的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并进入自我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模仿;本土化;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彭干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04—04
  
  “本土化”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补充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可称为“民族化”。教育理论是不同文化中的个性化很强的理论,教育理论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中国近现代教育经历了从“外来化”到“本土化”的创生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说:“20世纪中国的教育曾在20年代初到1937年间的15年时间里,达到第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还说:“就教育思想理论而言,也是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中国的教育整体上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初步民族化的阶段。教育理论的探索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整体上早于普通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中说:“船政、机械、电讯学堂,即技术学校,如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这些学堂除仍要学习儒家经书外,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和科学技术。这些学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之肇始。他认为,与普通教育相比较,“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有130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如果以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创办新学校,或以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发端,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起始,至少比职业教育迟了34年或40年。但就农业教育来说,第一所农业学堂则滞后了30年。
  农业学堂的后发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最先认识到西方有用的长技是“坚船利炮”,以及采矿、冶炼、铁路、邮电等“西艺”,而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即“经验农学”虽一度领先于世界,但早在文艺复兴前,西方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的医学已在大学开设,实验方法也继观察、描述、比较和推测之后,开始在生物学中应用显微镜,标志着揭示微观生物现象的开始,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学已落后于西方的“实验农学”。晚清于19世纪末开始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引进在“实验农学”指导下的农业教育,1896年由张之洞奏江西绅士蔡金台等于高安创办的农桑学堂。经光绪亲自批准,讲习种桑养蚕之法。“实验农学”确立了一套全新的生物学体系,与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而是对生物个体进行解剖分析,将其内部结构乃至构成生物体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以探索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和抽象出生长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据1909年北洋师范学堂教习中岛半次郎的调查,当时中国13所农林学堂由日本教师开设的课程不仅有东语、数学、理化等。而且有一系列实验科目,这些教师带来了西方和日本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
  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把“农业学校”定性为“实施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后又由“农业”扩大为“乡村职业教育”,并发展到“大职业教育主义”,为职业教育走向乡村开创了新的一页。稍后,晏阳初、陶行知等高举乡村改进运动的旗帜,为中国教育本土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试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创新层面。本文例举了几个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方向,以“乡村职业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为主题,探讨“中国职业教育从模仿到本土化的理论创新”。
  
  一、从“乡村职业教育”到“大职业教育主义”
  
  乡村职业教育起源于晚清引进的农业教育。辛亥革命后,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分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实业学校:农业又分为作物、蚕业、森林、兽医、水产学校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专制主义的强烈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民主精神的热切呼唤,直接促使了乡村教育成为中国很有影响的一种思潮,贫穷落后的乡村地区成为有志之士实现教育救国理想的最好试验场所。黄炎培较早认清了这一形势,1921年1月,他在《教育与职业》第25期《农业教育专号》上,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农业教育研究会宣言书》和《农村教育弁言》。他提问:学生毕业后,在农业上将操何种职业?能否教育其学生从事于所希望之职业7是否为教育农民子弟农业新知识与技能?农校课程是否吻合造就农民子弟?“设曰不然,则……非为农民子弟之学校也。”针对这些问题,黄炎培发起组织农业教育研究会,“深愿海内外诸农业教育专家,热心中国农业之发达,以确定一良好之农业的职业教育制度”。这两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农业学校定性为“实施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为“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后来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推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1925年11月,黄炎培发表《在山西三星期间之工作》(节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全面设计,明确把“农业职业教育”改为“乡村职业教育”,扩大了所指的范围,并提出“乡村职业教育之设施,不宜以职业教育为限”,他为山西省制定试验规划,划区推行职业教育和一整套实施原则与方式:
  1.乡村职业教育的原则:一是“须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育不发达,固宜提倡职业教育;既教育发达。更宜提倡职业教育”。二是“须向职业社会里边去设施”:“一般学校设施,皆宜以社会为根据,职业学校尤宜向职业社会里边去办”。三是从平民社会人手。
  2.乡村职业教育的方式:一是分区立系,选择最宜于农事教育的地区;二是指定一业,如手工业;三是划定一区,不限职业种类。
  3.技能教育与知识教育并施。就山西省“现办或待办之各种工艺,胪列而审察之,……制作取其不用大机械,在家庭以内,用轻微之资本、少数之人力能从事者,酌定何种工艺,推行于何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等,
  黄炎培把“农业”扩大为“乡村”。乡村教育一般指县和县以下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教育,乡村中除农业外,还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乡村不仅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
  1925年12月13日,黄炎培撰写《提出大职业

《中国职业教育从模仿到本土化的理论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职业教育从模仿到本土化的理论创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