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试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得与失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0:31     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最常见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解读其中的利弊之处。“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中最为常见的方式,这有其产生的原因,比如说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这种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对其进行探寻,便是希望能从中寻找到有利于现代的内容。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传承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这是由文化的延续性需求所决定的,从狭义的方面我们可以对这种传承冠以“教育”二字。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的传承需求便促使了美术教育的产生。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对应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教育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它与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普遍的联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美术不仅是广大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仔细研究美术教育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美术文化以及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意识与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美术绚丽多彩、蔚为大观,同时也具有多种传承方式。在各种传承方式中则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模式最为常见,它相对于古代官学的美术教育而言具有自身特定的优势。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古代美术教育模式
  中国的传统中无论古代和现代都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最初的纽带,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私学的源起。父子相传的本身就是传统,人们经常用一脉相承来形容这种形式。在中国,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不只是美术的专属,如工艺、武术、医学等也多以此种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模式起源已久,基本上可以上溯到美术产生之初。但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被系统的提出。这种模式比本上可以被看作家学传承、私学传承的前身,又或者具有相同的性质。
  在古代,技工、画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世袭家传和子承父业的性质。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南朝大画家陆探微列为第一品第一人,视为最得“六法”精妙的画家。他的两个儿子陆绥、陆弘肃都被他培养成为南朝有名的画家。尤其是陆绥最负盛名,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其“体韵遒举,风采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被列为第二品第二人。南朝梁武帝时期创造“张家样”画风的大画家张僧繇将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善果、儒童,且两个儿子的佳作达到了“乱真于父”的程度。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记载了一些家传式的美术教育:“逵子弟颙,师于父。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倩师于陆探微。倩子质师于父。……”王廙在他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中也有“余兄子羲之,幼而歧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王廙将自身的书画传授给他的侄子王羲之,最终成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
  绘画由于其自身形式的特殊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教育传授方式——师傅带徒弟。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既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得以延续和继承同时又培养出一批卓有成效名垂青史的画家。因而师徒教育模式成为魏晋南北朝乃至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且广泛维系于家庭与亲情关系中。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这一时期的师承关系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晋明帝师于王廙。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卫协、戴逵师于范宣。逵子弟颙,师于父。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倩师于陆探微。倩子质师于父。顾骏之师于张墨。张师于吴。师于江僧宝。刘胤祖师于晋明帝。胤祖弟绍祖及子璞并师于胤祖。姚昙度子释惠觉师于父。蘧道愍师于章继伯。道愍甥僧珍师于道愍。沈标师于谢赫。周昙研师于曹仲达。毛惠远师于顾。惠远弟惠秀、子棱,并师于惠远。袁昂师于谢、张、郑。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解倩师于聂松、蘧道愍。焦宝愿师于张、谢。江僧宝师于袁、陆及戴。田僧亮师于董、展。曹仲达师于袁。……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幽于蓝,或冰寒于水。似类之间,精粗有别……
  从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些当时的师承脉络:西晋著名画家卫协,曾师法吴国曹不兴,这位画艺超群的画家不仅在绘画上卓有成效,在其美术教育方面亦是桃李满天下。享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和与卫协并称“画圣”的西晋画家张墨就曾从师于卫协……这些弟子在师傅的指导和传授下,将其画艺继承和发扬。
  除了绘画之外,从书法美术教育的家传形式也可一观父子相传模式之全貌。如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以家学为主的书法教育师承形式,可以上溯至秦汉,如张芝、张昶兄弟相学,蔡邕、文姬父女传授。魏晋时期,先有钟繇、钟会父子师法9,继而演为书法世家,如河东卫氏,敦煌索氏,华亭陆氏等。河东卫氏有卫觊、卫瓘、卫恒、卫宣、卫庭、卫璪、卫玠,以及卫夫人铄。敦煌索氏远追姻亲张芝,有索靖、索紞。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人,张芝姊孙,官尚书郎,章草传张芝法而妙有余姿,书入神品。华亭陆氏则有陆机、陆云、陆玩。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文章有盖世之名,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有《平复帖》传世。卫、索、陆三家中,最重要的是河东卫氏书学。
  河东卫氏书学,家风四世不坠。魏尚书仆射卫觊,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善古文及小篆、隶书、章草,《书断》评诸体皆能品。卫瓘(220年-291年),卫觊子,入晋为尚书令,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张怀瓘《书断》评其章草入神品,书与索靖争胜,时索靖亦在尚书台任尚书郎,人称“一台二妙”,卫瓘传世书迹有章草《顿首州民贴》,与索靖《月仪帖》齐名。卫恒(?-291年),卫瓘子,历官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黄门侍郎,博识古文,善书,有《四体书势》一篇,录在《晋书》。张怀瓘《书断》评卫恒曰:“古文、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弟宣,善篆及草,名亚父兄。宣弟庭,亦工书。子仲宝,叔宝,俱有书名。四世家风不坠也。”卫夫人(272年-349年),名铄,卫恒从女,汝阴太守李矩妻,王羲之姨母10,书传钟繇法,书入妙品,著有《笔阵图》,王羲之少时尝从其学书11。卫夫人子克,为中书郎,亦工书。”

《试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得与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得与失.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