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治国有常民为本的观后感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12:35:06     阅读: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篇一】 刚看完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刚有了些感悟,接着又来看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的来看就是阐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治国有常民为本”为切入点,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要做到以利民为本就要牢牢把握三个方面:第一,重民生。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重民生,决不能停留在思想阶段,而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是要落实好国家的惠民政策,在精准扶贫方面不落下一位贫困人民,在治理污染方面,要坚决打击,不讲人情面子,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底线,要时刻做到慎独、慎微、慎重。

第二,兴民德。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得民心。基层工作复杂,事情多,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工作要耐心,积极,要不遗余力地为百姓谋福祉,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不论走到哪儿,都是有很多的百姓支持他、拥护他,特别愿意和他一起干事,就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心里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帮老百姓做事,所以这就是得民心。要赢得民心,就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科技发展、生态环保方面有一个长期奋战的准备,除了需要我们基层干部有一个长期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态度外,更需要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制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党定要了解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从而汇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凡事无不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而我等作为基层党员干部,需牢牢记住新时代的灵魂思想,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篇二】 上周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那么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影片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
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

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奋斗者、奉献者和坚定的执行者。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迈着时代的铿锵足音,“撸起袖子加油干”,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

【篇三】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篇四】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节目在央视播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收视率节节攀升。笔者在观看第二期节目后,获益良多,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到习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和安邦之策。其主题为“治国有常民为本”,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这项工作,不是一项微小工作,短时任务,而是需要我们全心全意、持之以恒的去做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人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仁政是为民,为民这一理念则需要用务实作风来落实,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以民为本需重民生,享发展之实,为人民谋福利。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最后一层即为民生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古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都凸显出发展民生的重要性,国家在这层面也是频频出新招,处处显心意,出台一系列利民措施,例如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绍兴市推行的“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前者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后者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乡村焕新颜,都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这也反映出民生工程是最贴近群众,最反映成效的一项工程,也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切实体现。

以民为本应兴民德,润百姓之心,为民族促和谐。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中反映出物质追求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在更高的精神层面有所提高。而如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发展到现阶段,需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有更多的大国担当,兴民德就显得更加重要。修德行当以个人为单位,都应该将目光放在自身,首先要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时时刻刻提醒告诫自己,保持向上的奋斗姿态;
其次是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找出不足,补足短板,提高整体水平;
最后还需做到见贤思齐,对照始终较优的标准,学习长处,吸取经验,不断向其靠拢,看齐。从以上三个方面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民德水平也将不断提升,社会和谐氛围也将愈加浓厚。

以民为本必得民心,固鱼水之情,为社会赢稳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执政根基的稳固与否取决于群众是否支持拥护执政者,而其中的关键即为得民心。因而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始终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实现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和真心。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因连年征战,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这些愤怒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最后爆发,导致隋朝政权被推翻,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做到体恤百姓,思民疾苦,之后其统治下的“贞观之治”便是最好的例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由此可见,得民心,体民情的重要意义,这也需要我们基层干部用心做,真心干,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仁政为民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和国家坚持与人民站在一块,为人民踏实办事,以三方面为指引,做到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必将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愈发具有活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们要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解难题,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真正实现群众口碑和夸奖双丰收。

【篇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一直到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期节目的主题,就围绕着“仁政”这两个字展开。仁政就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重民生。第二,兴民德。第三,得民心。

第一、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
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兴民德。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因为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么事情?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孟子说,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让老百姓能够去实行。孟子还说,好的政令与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赢得民心。那么教民教什么?就是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

第三、谈民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年长征胜利,依靠人民;
今天我们走在新的长征路上,依然要依靠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都在人民。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这是一个辩证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最高褒奖,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最大支持。

今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仍然在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这些文化养分。在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是重于千钧的。

【篇六】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个人非常感触,《平“语”近人》第二集讲的是《治国有常民为本》,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期的节目中也引用了很多典故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

重民生。扶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希望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再好的口号都不能空喊,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实。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体要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真正落实好每一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兴民德。古代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说说明了物资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食不饱腹,你让他如何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孟子曾经也说过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兴办各种的学校,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老百姓的整体素养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就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得民心。“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为政之道应顺应民心。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纵观各朝历史也无不体现这一规律----顺民心者存,逆民心者亡。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赵家河插队时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是因为他心里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帮老百姓做事。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我相信我们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七】 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开播,第二集的主题是“治国有常民为本”。“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这句话正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

以利民为本就要重民生。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这句话直抵民心。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踏踏实实做事,走向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医养、住有宜居、弱有帮扶的明天。

以利民为本就要兴民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物质生活需要,更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契机,要大力引进发展文化创意、会展广告、教育培训等项目,提升城市“精气神”。

以利民为本就要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辉煌业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我们更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记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心中有群众,提高服务发展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将党组织的关怀传递到每一个群众身上,让每一位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心中有党。

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规划愿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我们所有基层党员干部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

【篇八】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

通过观看《平“语”近人—— 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其中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让我感触颇深,节目从 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们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服务群众,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扎根基层,奉献国家,估计是对人生最美好的诠释。

【篇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这句用典,说的就是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们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服务群众,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扎根基层,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在不断前行的路上,仍然在汲取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文化养分。在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人民被提到了203次,可见“人民”这两个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是重于千钧的。如今的脱贫攻坚战,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只有坚决打赢这场战争,才能够让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物质的追求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提高人民的道德文明素养才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人无德而不立,国无德而不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只有不断地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才能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得更加美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党员干部放在位置上。要努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近的服务者,老百姓民生问题的解决者,要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篇十】 《治国有常民为本》的主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经典名句和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札根基层,深入农村,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工作、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宽厚待人,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治国有常民为本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治国有常民为本的观后感.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