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11:57     阅读:


  摘 要:道德内化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将多种学科的研究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跨学科的理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非常重视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国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的德育工作方法过于单一,模式陈旧,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到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对于德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道德内化理论;德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50-03
  道德内化理论重点关注人的认知行为和道德情感,而目前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火热。道德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情操高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而此过程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学校德育教育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虽然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时间已经很久,但是实效性较低,教育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内化理论的内涵
  对于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进展。即便是在我国国内,研究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相同。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道德内化非常关注,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也有很多典型的观点,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内化,就是将外部物质动作转化为内部精神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内化,也就是一种行为准则,个体成员愿意遵守集体所规定的准则,并且将这些准则作为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内化论》认为,道德内化就是个人在经受了社会环境的熏陶,学习了相关知识,并且经过了行为实践,认可并接受社会道德理念、道德准则,并且将这些理念和准则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影响自己行为的过程[1]。另外,还有相关的书籍对道德内化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内化,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幫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上政治观点、思想精神、道德理念等,并且将这些转化为自己个人的认识,同时自觉用这些规范和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动准则的过程。国外对道德内化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其实质描述的都是同一个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个人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个人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条件。简而言之,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化为个人道德的过程。当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信念之后,就会成为个人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个体就会按照这种道德标准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个人责任,并且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
  二、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道德内化是德育工作的起始点和终点
  学校德育工作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有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最终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进而实现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在德育工作当中,教育者起到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在道德方面的需求,使用合适的教育手段,根据德育的目标,让学生参与到教育当中,最终培养出学生健康的道德信念和正确的道德认知。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工作当中的主体。要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实现从“他律”转变为“自律”,教育者就必须引导和启发学生,让教育内容真正的内化到学生的道德体系当中,如果学生认可了教育者所传授的道德内容,那么教育工作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该过程,最重要的是道德内化程度的大小。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和教育者思想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之前,由于受到了社会以及家庭方面的影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德经验,此时学生正处于道德“他律”阶段,自身的行为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此时必须重视外在教育的作用[2]。通过外在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帮助学生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该阶段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道德内化的作用完全体现出来,德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所以说,德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均是道德内化。
  (二)道德内化是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标之一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坚决拥护党的方针和基本路线,主动遵守法律,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拥有自我判断的能力。道德内化也是衡量和检验道德教育工作效果的方法。如果没有形成内化作用,那么道德教育也就没有发挥价值。道德内化决定了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否实现,道德教育的实现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够表现出来。所以,内化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将内化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把它当做是一种手段。在新的时期,只有不断改变教育方式,重视培育内化机制,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才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行为的道德内化,将道德规范作为个人的准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道德内化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教育时,因根据自身的因素来对外来因素进行同化,经过自身的过滤、筛选以及接受等相关过程最终完成内化。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过程,所以教育者的作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仅关注影响德育教育的客观因素,比如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设施等,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内化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所以,从这点上看,道德内化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当中应该充分重视。
  三、引入道德内化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德育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也不断向前发展,在人与人之间,合作越来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融入社会并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当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往往是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的就业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观念都没有形成。而当前的德育工作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生成为了教育中要改变的对象,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必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导致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较低[3]。由于道德主体对于道德内化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道德进行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道德内容的“接受”和“同化”作用,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在自我体验中实现超与自我。要引导学生在教育中学会领会道德内容知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最终形成个人的道德素质体系。只有实现德育工作从教育“物”到教育“人”,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德育的作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道德内化理论引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