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领导述职报告 > 内容

德育场的研究现状与方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8:16     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德育场的内涵、形态及建构等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尚存理论概括不足、形态划分混乱、建构对策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对该主题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研究发展的前提在于重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关键在于形成德育场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创新德育场建构对策。
  关键词 德育场 研究现状 方向
  作者简介:王丽洁,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96
  “德育场”一词最早在研究德育环境时被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是我国研究德育场的初始阶段。然而,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目前关于德育场的研究成果仍显匮乏。关于德育场的专著还未出现,主要研究成果见于德育教材及专著里。据中国知网数据查询显示,截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涉及德育场研究的文献有 140 余条,其中以德育场为题名的期刊论文仅为 29 篇。
  一、我国关于德育场的研究现状
  (一)涵义研究
  田慧生是最早并且较为系统研究德育场的学者之一,她在《再论德育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如此表述:“德育场”说来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勒温所提出的心理场理论,主要强调了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中除却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德育场”说借用了“场”这一概念,认为学校德育环境就是一种“德育场”。 在这个场中,存在着许多作用因素,比如学校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诸如各种关系矛盾连结成了这样一个德育场。
  莫飞平在田慧生研究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补充,他提出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矛盾运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德育场。
  (二)形态研究
  一是情境德育场。这是当前学界研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邵文英是其代表之一,他提出:情境德育场是构成一定道德情境的各因子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因传递、交换其信息所产生的并且影响道德场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空间。 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知觉及认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主观上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做情境 。因此,情境是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有机融合了主体外部的“境”和主体内部的“情”。
  二是隐性德育场。张祖华对隐性德育场的概括完全借鉴了田慧生的德育场界定,他提出:隐性德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道德传播和道德接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矛盾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隐性德育场。 他之所以加“隐性”二字的目的是在于说明德育场作用的非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
  三是网络德育场。赵建伟对网络德育场做了界定:网络德育场是指由德育内容、德育网络载体和现实载体、德育主体等要素和德育互动过程、德育结果所组成的德育境况。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成为潮流,尤其手机网络的超速发展,大学生对手机的关注与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更是出现了“低头族”群体,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重大影响,因而把握网络德育场是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三)建构研究
  主张“情境德育场”说的学者认为,对于情境德育场的建构,即为情境德育场的实践。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德育情境场的建构大致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创设情境,其次是分别在文化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和大自然环境中开展情境德育。 创设情境即将情境创造于游戏、故事、实际生活等载体之上。进而依据不同的道德教育需要和教育对象,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开展情境德育教学。
  主张“隐性德育场”说的学者提出了“隐性共振”建构模式 。隐性德育场是相对显性德育场而言的。所谓显性德育场即指外显的,被集中注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包括其上的内容,便是显性德育场的构成之一。那么隐性德育场便是指除显性教育内容之外的对德育场起作用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的穿着打扮、性格气质、外貌魅力等等,这些并不是学生正式关注的教育内容,也不是公开的教育内容,但确实会对整体德育效果产生影响。
  主张“网络德育场”说的学者将网络德育场建构的设想分为两方面。一是宏宽层面,即构建一个符合德育要求的网络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分析最新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在每分每秒地发生着改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网络德育场的话语权,将网络平台为德育工作所用。二是微观层面,即学生主体在场境况下网络德育场的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挥内外两个组织的作用,首先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其次以自组织促进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
  二、德育场研究的有待改进之处
  (一)内涵研究散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关于德育场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尚未建构专门针对德育场的理论体系,偏向将其挂于德育环境论之中进行论述,具体表现为:关于德育场内涵的概括呈现零散的特点,还未形成较为系统权威的表述方式;对德育场特征的描述也还缺乏完整的总结。因而德育场的理论概括还需要朝着科学、凝练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德育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德育场的研究现状与方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德育场的研究现状与方向.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