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2:58     阅读:


  [摘要]培养人文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探讨了培养人文精神和英语教学的关系,提出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高夕照(1967- ),男,江苏淮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外语教学和英美文学。(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69-03
  
  一、对高职生进行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高职教育重视教育要适应市场,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家长们也更关注学校的“育才”功能。这使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往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学校、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加之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责任感,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差,缺乏热情、毅力和同情心,出现了厌学、早恋、校园暴力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去正视和解决,就将制约和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通是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很好的例子:人文教育越是厚重的地方,经济发展也越迅速而持久;而经济发展越迅速,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是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原动力,这也是人文主义能始终保持着其独特而持久的知识连贯性和文化影响力的原因。因此,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是完整而和谐的,社会经济也才能协调而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此,就业压力越是重,新生录取分数越是低,问题生越是多,越应该强化人文教育。这是因为人文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而且人文教育宽泛的外延以及其中文学艺术的魅力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另外,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角度讲,高职院校对学生一贯倡导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及团队精神等都可以在人文教育中得到强化和发展,从而使人文教育与品德教育形成互补关系,成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策略。一流的教育必然包括人文教育,一个强大的民族也必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
  
  二、人文精神与英语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能只是专业化的“机器人”。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精通英语的各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在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既具有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熟悉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英语教学中需要兼顾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基本要求。所以,外语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心灵的完善和全面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学会合作共事,对集体和社会富有责任感,努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路宽广、对社会变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主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通’、‘专’结合的人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善待自己
  这是人格塑造的问题,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基础。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强调人人都应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融人文精神于外语教学,就是要适时地利用课堂主渠道激励学生树雄心、立大志、强本领、学“做人”,让学生自觉地不断自我完善。同时,还要联系日常的外语教学引导学生既恰当地估价自我,又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试想,如果“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中65岁高龄的Francis Chichester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怎能历经9个月,航行280000英里,终于成功地独自环球航行呢?同样,如果“The Day Mother Cried”中的女主人公没有这种意志和不断奋进的勇气,又怎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并成为报社记者呢?
  (二)善待他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应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尊重他人,虚心向每个人学习”。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他人应这样虚怀若谷,对自己的亲友更应持宽容谦让,这就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正因为有了这种素养,“Going Home”中的女主人公才能以一颗博大的胸怀谅解和接纳服刑四年之久的丈夫,并在门口的橡树上挂满了幸福的黄手绢;正因为有了这种素养,“The Day Mother Cried”中的“我”才能第一次发自内心地领悟到“妈妈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会感到害怕、会受到伤害、会遭到失败”,才能更加明白“自己应该做的和自己能够做的”。这种人文修养极其可贵,或许这正是“The Present”一文中的女主人公在80岁生日那天收到唯一健在的女儿Myra(市长夫人)寄来的生日礼物(一张支票)时倍感失望的缘由吧!善待他人不易,善待敌人更不易,这更需要崇高的人文精神。正因为具有这种人文精神,“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中的女主人公贝蒂·范·米特才会在意外地发现身负重伤的北方军中尉亨利·比德尔后,不愿向南方军告密,并冒险到北方军司令部取回了他急需的药品;正因为具有这种人文精神,贝蒂·范·米特也才会在他能一瘸一拐地行走后又一次冒险送他返回北方军司令部;正因为具有这种人文精神,在她眼里“这个士兵不是敌人,而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人”,才会把敌人看成人,处处推己及人,易位而思。或许“在什么地方有位妻子等着他、盼着他,就像她翘盼自己的丈夫詹姆斯——南联邦的军官,回家团聚一样”。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谁又不为贝蒂·范·米特的这种超越战争、超越时空的人文精神所深深地震撼呢,谁又不为她终于如愿以偿地从北方军俘虏营找回自己的丈夫而深感庆幸呢?
  (三)善待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通常是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还回到人身上。“人类征服自然”,似乎表现出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但却把自然置于敌对的地位。这种指导思想,加之长期掠夺式的利用,人类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要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自觉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人文精神的这种“态度”,正是人类自我觉悟、自我提升,由“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的一种本领。
  (四)承担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捍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真实写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应体现在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行动上。事实上,国内外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一不既有精深的科学造诣,又有高雅的文化修养。只有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国家才有腾飞之日。
  以上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寓人文精神于外语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其中,正确对待自我是正确对待他人、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基础,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体现出来。
  
  三、寓人文精神于外语课堂教学的尝试
  
  将人文精神浸润在课堂主渠道之中,既能使外语教学更富生机和人性,又能对学生在“做人”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