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7:01     阅读:


  摘 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通过协同创新,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价值理念,推动高校内部改革,加强自身创新能力,营造自由创新氛围,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9-0005-02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已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为主,创新驱动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功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国内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内涵式发展为理念,从协同创新视角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根源
  1. 钱学森之问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2006年,在中南海教育座谈会上,科学界泰斗钱学森提出了教育界的忧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2009年钱学森逝世之后,安徽11位高校教授联合向教育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公开信直面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为中国教育界留下了一个艰深的问题,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索。
  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陷入了困境。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校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严重失调,加上落后的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投入精力不够;再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思维不足,加上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学习目的出现偏差,学风、校风受到干扰,学生学习和研究意愿大幅度降低,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缺失;最后,高校管理官僚化、科研浮躁、学术腐败、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出现,高校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都有恶化的趋势等等。
  2. 困境的根源思考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的背后既有深刻的文化因素,也有许多社会现实的原因。首先,创新需要理性逻辑和精确求证,需要“打破”原有的旧规则,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协调,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强调集体意志,抑制个体发展和意志自由,而长期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导致创新活动的目标仅仅处于从属地位,个性的发挥受到明显抑制,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大大减少。其次,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出现偏差,教育价值取向迷失,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国内基础教育问题重重,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教师和学生缺乏创新的土壤,物质和名望的驱动致使他们无心创新实践。最后,国内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分散,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实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扩招以来,外延式发展效果明显,学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大幅度增加,高校重复投入和建设、无序发展等趋势明显,由于“小部门”思想导致教育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部门条块分割,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封闭性严重,创新实践进展缓慢。
  二、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直面钱学森之问,要解决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需要从教育思想与理念、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及高校管理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着手,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发展高等教育,其二是要建立创新人才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和价值的机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用创新理念指导高校办学,整合高校内外创新资源,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 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理论源于协同学理论,强调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结。彼得·葛洛将协同创新理论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根据彼得的定义和协同创新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协同创新理解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各创新主体突破壁垒,相互合作和配合,整合和汇聚资源和创新要素,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以获取外部效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财、物、技术的深度整合,是沟通、合作、融合、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高校的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通过高校内部各部门或各主体、高校之间及高校与其他部门(如政府、企业、其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用户等)主体之间以实现一定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目的,投入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的过程。高校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共同创新,实现思想、技能、技术的分享,实现创新目的,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外部协同创新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