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6:31     阅读:


  学校德育衔接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后来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理论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检索到的有限文献中,只有三十多篇文章与德育衔接直接有关,可见直接研究学校德育衔接的文章是很少的。从掌握的研究资料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德育衔接问题的现状、德育衔接的内容、德育衔接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德育衔接的含义与意义也有少量研究。
  
  一、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1.德育目标方面
  刘惊铎认为现行的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未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起不到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结果使德育实践事倍而功半。
  江红梅对中学与大学德育目标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认为,首先,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过分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忽视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素质、个性素质方面的要求;其次,德育目标要求出现“倒挂”现象,比如中小学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大学强调做合格劳动者,“做合格公民”,导致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当,结果德育目标落空,德育效率低下。最后,对德育目标如何制定还处在摸索阶段。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分别制定的,大学和中学没有形成整体化德育体系,对大学与中学的德育衔接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在德育目标上尚未做到分层递进和前后一致。
  2.德育内容方面
  陆琴雯认为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内容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中学思想政治课、大学的“两课”是德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但是这些课程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有的课程已经学科化、应试化,削弱了德育的功能,死记硬背的情况在德育课程和考试中尤为严重。
  多数学者一致认为中学与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德育内容简单重复。德育内容不讲年龄特征、不分层次,一味重复,“炒冷饭”,达不到教育效果。其次,德育内容倒挂。中学德育中忽视本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本该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理论、马列主义、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理论大量向学生灌输,而对中学生最需要的道德文明基本规范的养成和做人的基本要求讲授和实践都不够。最后,德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大中学校的德育内容都往往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忽视对德育主体的研究,忽视个体需要,缺乏时代感,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种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比如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视野不断拓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各种思想心理矛盾冲突不断产生,尤其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之中,更需要学校德育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而学校往往只是片面抓“升学率”,德育被忽视甚至取消,即使有德育也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3.德育工作方面
  刘惊铎认为德育工作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以完成常规工作为满足,事业感不强,尚未达到激发每一位教育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目标式工作水平。此外,德育教育者经常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或灌输,受教育者就必然会听进去,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包教包办的意味较为浓厚,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较低,出现精神游离现象,德育课程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王万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大学和中学在德育工作途径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总的来说,上述方面的衔接情况都比较正常,但有的环节不如人意,比如大学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和中学时期相比就有明显的削弱迹象。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高于中学生,对大学生的管理强调自我管理,大学班主任不必像中学班主任那样事必躬亲,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大学班主任的设置流于形式,一味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师生之间无法沟通,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大学和中学的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缺乏合作与沟通。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和中学在这方面的脱节造成了大学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这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张居永从生态构建这个比较新颖的角度考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缺乏交流互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的生态构建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凝聚、沟通和共识。此外,我国德育工作者对国外相关德育课程衔接的生态构建方面的成功经验极少学习、研究和借鉴,缺乏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应有的国际视野。
  杨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调查,其中学生对德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德育教学水平、德育教学态度不满意率达到65.1%,其余的不满意原因只占34.9%。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德育工作现状很不满意。
  4.德育管理方面
  周双娥认为德育管理过程中某些因素被忽视,而王万军认为德育工作在德育管理体系上缺乏衔接。尽管观点不同,但原因是相同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涉及到领导机制、德育教师队伍、规章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等多方面,比较大中学校的德育管理状况,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方面,大学和中学应该有所区别且又紧密联系,而事实上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网络几近相同且缺乏联系,不符合德育管理的需求。在中学,学校和家庭间的距离一般较近,容易联络沟通,给教师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做学生思想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则不然,高校大多是全国范围内招生,生源量大面广,学校、家庭相距甚远,显然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往往只能通过一纸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家境情况,难免主观和片面,给德育工作带来一些难度。
  陆琴雯认为大学和中学之间没有建立可行的、连贯的德育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建立简明、科学、可操作的一套评价体系,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杨清认为现行的德育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不配套。他指出:德育管理体制分为德育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指中央、省市一级政府德育领导体制,由于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属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才能保证普通中学与普通高校德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责分工以及隶属部门不同,二者很难结合。从微观管理体制即学校德育管理看,中学设置的德育管理机构有多种部门,多管齐下、多头管理、责任分散、难以协调,很难形成合力,中学德育机构与大学德育机构更难以实现对应和衔接。
  
  二、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途径的现状研究
  
  许多学者都对大学和中学德育如何衔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综合看来,主要有从德育工作者、德育管理、德育教学以及社会等角度提出的意见。
  1.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实现德育衔接的途径
  王万军和邱国勇等学者认为应该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科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德育教师。因为教师是德育衔接工作的计划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德育衔接意识直接影响德育衔接的效果。所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尤为关键。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