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述职述廉报告 > 内容

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06     阅读: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向人们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而教育的经济功能自然与科技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由此,教育的科技主义思潮亦深入人心。然而,教育的经济、科技功能均受制于受教育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故教育的个性化问题被提上日程。“教育个性化”出现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如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教育个性化”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引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理念,在理论上把握“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一、 教育个性化的内涵
  
  教育个性化,即教育首先必须尊重个人的尊严,完善个体的人格,其次要尊重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的独特性,表现在智力、心理、情感、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再者,也是教育个性化的核心所在,教育要尊重个体的主见,特别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并激发和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总之,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每个人原有资质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使这种潜力的极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教育个性化的理念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个性化教育,顾名思义是旨在提升学生(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上,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这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是个性释放与完善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个性化教育可以具体表述为: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力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
  
  二、 教育个性化与模式化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制化统一要求太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方式,使教学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由于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及集体教育功效的发挥等优势,迅速取代了原来低效的个别教学,这是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大飞跃。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学中的步调,整齐划一,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评价方面,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使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得不到全面、正确的评价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压抑个性,束缚思想,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体制中,许多学生的个性被过早地磨灭了。
  然而,众所周知,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内容很广泛,有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有性格类型的差异,还有与生理密切相关的气质、体质、性别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既然学生心理品质上普遍存在着差异,在教育上就要设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品质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正如《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而教育个性化就是针对划一的、模式化的教育提出的,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引导个体生命独特发展。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苏联式的教育体制,从教材编制,到教学方法,大都概莫能外,教学模式自然也包含其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贯穿整个课堂始末的是教师讲解,这也被批判为填鸭式。以讲授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虽然老套,但也有自己清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普遍的是“组复新巩布”。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所学、布置作业。应当说,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程序,在传统教育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也还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采用。而个性化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则要因学生而异。教学模式的建立要通过与学生的多次磨合才能达成。一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课上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似乎游刃有余,不料放到自己班上却大相径庭,这都是没有与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学习习惯、结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结果。有时即使面对同一班学生,如果自己起初设计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愿望不符,也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教育评价一切以分数为准绳,为评价而评价,只见物不见人。而个性化指导下的现代教学评价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的社会化历程已从以往所谓的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拓展到终身,纵跨人的一生,教育亦将依此而终身化。二是要着眼于每个人的一切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不应是知识、道德或身体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现代教学评价必须摆脱以人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为评价对象的狭隘性,转而将现代教学视野中所能把握的人的全部发展属性作为对象;同时,要充分顾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及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相辅相成性,使其得以形成最佳的合力,获得最佳的效能。
  
  三、 教育个性化与人性化
  
  在西方教育个性化思潮中,教育“人性化”、“人道化”的口号源于“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其他人本主义的影响,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人与现代社会(不论是什么制度、什么性质的社会)、人与现代科技、人与现代生产绝对地、一律地对立起来,因而是一种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不科学的,因而也是难于接受的。
  个体的生命是独特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因此,直面生命的教育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是引导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为目的。我们的社会倡导并努力践行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育人的教育更应如此。当代教育思想秉承了“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理念,就生命注入教育。教育个性化就是在尊重个体,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个性。正如终身学习思潮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教育个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生命,强调个人的价值、需要和兴趣。
  终身学习思潮眼中的教育个性化观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呼吁社会的民主、公正、平等;推崇教育、科技、生产的人道主义取向。《学会生存》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该书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幸福,它是人道的;现代社会的民主,已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不受强暴势力危害的极少一点的法律保障,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并且这种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持续不断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因而它也是科学的;技术,不仅能使人更好地理解他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客观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提高他一切活动的效率,但是为了预防工业技术方面不合理的发展所引起的长期不利的负面影响,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措施,防止生存失去人性的危险。这种人道主义或人性是具体的,适应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有别于那种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化。
  在教改实践上,日本当前所做的教育改革当中,其“尊重个性的原则”,并未对“人性”意义上的“个性”作出强烈反应,而主要提倡尊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而我国的教改文件,则对教育的“人性化”、“人道主义”的提法采取了谨慎、回避的态度;对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个性做了充分肯定,并一再重申为“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发展和培养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才能的个性,包括特长生做了积极反应。

《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