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述职述廉报告 > 内容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11:00     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重视工具性则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存在;重视人文性则忽视了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人本身就富有个性。其目标就是培养学习知识、能力与人格、思想价值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能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而将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心田。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古希腊的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繁荣,且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雅典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即“雅典的合格公民”。雅典还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所谓人多方面和谐发展,在希腊时代,主要指一个人在智、美、德、体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塑造。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对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成为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雄辩家应具备有广博的学识、独特的修辞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等,其教育内容有修辞、文法、历史、文学等诸多文雅学科,被称之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然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尚处于原始混沌的状态, 人文主义教育集中体现在以人文学科训练、培养全面的人。”[1]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地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袁锐锷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世俗文化;二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或“人道精神”。[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同时,还强调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教学方法,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艺复兴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虽然这其中的人文主义仍然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可它作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广泛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引导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3.启蒙时期至20世纪初,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遭遇挑战
  培根的“归纳法”把科学的理念引进了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飞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也越来越需要科学技术,教育就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使其培养的人符合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欧洲的教育由原来的贵族垄断,逐渐向平民开放,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实科知识,接近生活实际。唯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人文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为资产阶级创造更多财富的培训工人和职员,教育体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把人异化成没有精神和情感的“机器”。“人”在这一时期的意义是理性的,是逻辑学、符号学概念上的人,教育所追求的是高效,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4.20世纪下半叶,“非理性人文主义”的诞生
  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非理性人文主义”是针对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使人失去了自由,从而变成机器的奴隶而提出的,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观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与之前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不同。首先,它更加重视个体本质的生成。古典人文主义主张重视全人的发展,主张对人实施智、德、体的全面教育;而非理性人文主义则重视人的本质的生成,很少关注人的智、德、体的全面教育,使人自由的生成他自己。其次,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福祉,所以,非理性人文主义开始轻视科学,而古典人文主义的知识包罗万象,既有人文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
  5.20世纪后期,“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试图完善“人文主义” 教育理念
  在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社会的谴责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这一观点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提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高度融合,即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科学人文主义并不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简单相加,它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现代语文学科指导思想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唯工具论盛行
  语文学科唯工具论的盛行是由于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即人文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人文主义遭遇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过度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度赞扬理性,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情感。他们无限的扩大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主义是万能的,产生科学主义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主张把科学主义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去。
  在科学主义万能论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出现了唯工具论,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理性化方式放到语文教育中。唯工具论认为,语文是学语言的,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也是工具;认为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忽视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文化熏陶,把语文当做一门“技术”来学,把形式上的目的当做其根本目的。语文教育工具论表现出对本学科偏执,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片面强调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工具论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往往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探讨文章用了多少比喻、多少拟人,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文本,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同时也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偏离。无论是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唯工具论严重忽视了这一点。
  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的冲击下,现代人开始反思、批判语文教育的唯工具论,开始呼唤人文性的诞生。
  2.人文性的回归
  科学主义在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同时,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些灾难使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回归,但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注重人文性,忽视科学,放弃科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新人文主义即非理性人文主义产生。
  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到语文中就是语文教育界要求其人文性的回归。吴治中说过:“语文教育人文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它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概括地说,语文教育人文性就是教人如何做人。”[3]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和沉闷,为了还语文以它原有的面貌,新人文主义教育家极力呼吁语文人文性的回归,希望以此来促进语文这门母语课程的发展。新人文主义融合到语文教育中去,开始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德育的发展,然而,新人文主义者想要单凭人文性就把语文引向成功,培养出合格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摒弃了科学主义,否定了科学的价值,制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