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村官述职报告 > 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5:28     阅读:


  摘要:文章在介绍安徽省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了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投入分配政策、赋予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的统筹权、转变办学水平评估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关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权的体现,其实质是区域内受教育者享有均衡的教育资源,有学者称之为“义务教育相对均衡”[1],同时,这种均衡不应是低质教育资源的平均,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目前城市与农村、省市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明显的前提下,强调全国教育资源的绝对均衡是不现实的,但缩小差距以及在区域内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铜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
  
  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坚持科学的质量观的结果。其直接效果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认真执行和落实;不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唯一评价指标,从而避免了学校间的恶性竞争;积极主动加强办学经费的统筹管理和调控,从制度上保证了均衡发展的环境。
  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成效,被誉为“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各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小学基本刹住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其主要做法表现为:
  一是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区划调整和城区改造,适时对学校重新布局规划和调整,关停撤并了规模偏小、低效质差的13所学校;投入1.5亿元,在生源集中的学区新建和改扩建了22所中小学。
  二是取消重点,均衡配置。为了整治“择校风”,打破长期形成的重点校——好生源——好师资——好财源的怪圈,铜陵市取消了重点初中,加大力度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资金、项目和教学器材分配上,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经过多年努力,市区各校全部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小学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和音体美器材全部达到省Ⅰ类标准,在学校硬件配置上基本达到了均衡。
  三是加强内涵,提升质量。薄弱学校升级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一环,铜陵市着重抓了四点:将薄弱学校校长配备放在内涵建设的首位;将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内涵建设的重点;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作薄弱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将以评估促管理当作内涵建设的保障。主要做法有:充实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实施“名师迁移”——有意识将名师调到新建或薄弱学校任职或任教;骨干教师分散在各校——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式进行改革,将评选指标切块分配到每所学校,从而稳定骨干教师。不惜重金强化对校长培训,送他们到沿海开放城市挂职,请专家学者前来传授先进教育思想。同时,开展国际间交流,让校长走出国门,开阔眼界。
  四是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为切实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早在10年前,铜陵就取消了重点初中和小学,取消了全市统一的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示范高中切块划片分配指标,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对凡在市内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子女,享受本地学生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借读费,还可在市区报考省示范高中。目前,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的已占铜陵市区在校生的5%。这种“对于初中和小学招生,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取消小学毕业考试;示范高中部分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做法与其他地方大体一样,只是他们执行的更严格、更坚决。
  
  总结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做好。政府能从义务教育发展大势出发,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方面、多层次予以支持。
  
  二、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的非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和城乡在教育投入上的差异较大。
  1.省际间差异。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200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1998年上海小学生均预算经费为1957元,而同期河南小学生均预算经费仅为202元,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明显。而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2]统计,到2004年,上海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6680元,而同期河南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仅为654元,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东部地区平均为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04元,西部地区为121元,东、西部地区之比2.5:1。与2000年相比,初中生均拨款东、西部地区之比均有所扩大。小学情况也与之类似(见表1)。2004年,中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拨款均低于西部地区,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低2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2.城乡差异。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统计,2004年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公用经费小学城乡之比为1.4:1, 初中为1.3:1。
  公用经费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很大,有2/3的省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初中尤为严重。相当多的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保运转”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使得城市学校有科学实验楼、设备先进的各类实验室、电教中心以及远程教室、新型英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等;反观乡村学校,不仅鲜有上述设备,连基本的文体设施、实验器材和课外阅读书籍等都难以保证,校舍条件也难以达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即使新建了校舍,也因施工拖欠而无法使用。
  (二)教师资源的非均衡配置
  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8%,城乡差距为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2个百分点;中部与东部地区差距为1个百分点左右。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东、西部地区都相差12个百分点。西部12省、市、区有代课教师约50.6万人,占西部农村教师总数的20%,由于收入低,这些代课教师大都不得不兼顾农业生产,半农半教,其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它们有足够的财力吸引内地好的教师资源,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优秀教师外流严重,从而加剧了省际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3]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