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报告 > 内容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与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5 08:24:05     阅读:

关于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与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我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挖掘我县“四古”文化(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矿冶、古寨堡)资源,进一步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县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在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县政协副处级干部邓启昆的带领下,7至9月,县政协文史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我县“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四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和现场察看了部分“四古”文化遗址现场,听取县文物管理和旅游等部门有关情况介绍,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进行座谈,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调研,深入了解我县“四古”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一) 我县“四古”文化基本情况 1、古村落文化内涵丰富。我县古村落形成年代主要为三类,一是指元代以前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
二是指明代的建筑;
三是指清、民国时期的村落建筑。2012年5月,我县组织住建、文物等部门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要求,对保护比较完整、富有特色的一些传统村落进行调查摸底,选择性登记了20余个,其中符合文件标准的村落12个,分别是**等,这些村落整体性保存良好,且富有地域特色。其中我县**等村落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他村落的申报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古文化遗址13处,古建筑77处,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特别是**的发现,均为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

我县古村落历史源远流长,古村落布局星罗棋布,村落风格多姿多彩,村落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元、明、清、民国的建筑发展脉络,传承了古朴的风俗风情。近年来,我县以“综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为原则,把**等古村落纳入旅游规划。通过对村庄整治,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而且与古村一体的古书院等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如**镇**村的**书院,通过整修恢复了教育功能。目前全县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1个即正和阳山村,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2个,分别是**。古村吸引众多游客参观。阳山古村还获得“全国十大古村”“3A景区”“全国美德在农村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2、古祠堂(古戏台)文化韵味十足。我县深受楚文化的濡染,重祭祀礼仪,尊儒重教。在明代,全国人口一次大迁徙,江西填**,全县境内多处居民,是外来定居的。随着人口增多,形成同姓家族分立村庄。及至清代,往往一个始祖的后裔,发展成几个村落。为了祭祀祖先,各村兴起建造宗祠的热潮,其最大特点是吸取外来宗祠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用在建筑业上,使宗祠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据《中国文物报》报道,1950年以前“全国遗存的古公祠戏台约10万余座”。**县统计481座,占全国戏台总数0.5%。而今,“全国仅存1万座”。**尚存300余座,占全国总数的2.5%。

我县宗祠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整体布局分两类形制。一类为四合院式,这类结构,用于祭祀、议事、教学、集会之用,祠内无戏台,犹如一座古代书院。另一类宗祠,前有庭院,穿庭院而入宗祠,宗祠第一进是戏台,第二进是天井,第三进是中堂,第四进为神堂。宗祠山墙砌马头墙,整体布局充满儒教礼俗和道教天地人合的思想理念。

我县古戏台有6种形式:宗祠戏台、墟场戏台、庵庙戏台、草坪戏台、临时戏台和会馆戏台。从2002年起,我县公祠戏台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座,市保单位的14座,县保单位的15座。

3、古矿冶文化得天独厚。我县古称八宝之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采矿冶炼重地,全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达11类103种,为全国同级政区无出其右,堪称“天然矿产博物馆”。我县冶炼历史悠久,西汉**郡设置金官,唐代设**监,成为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铸币重镇,清朝时期**仍然为铸币原料主要产区。

我县矿冶遗址数量多、规模大,冶炼金属类型多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资源与社会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价值。2016年7月至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我县境内14处大型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对明清时期的桐木岭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桐木岭矿冶遗址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在我县对宝山古矿业遗址加大保护开发与旅游融合力度,201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国家矿山公园和优秀旅游景点。

4、古寨堡文化名声远播。我县古时,人民为抵御外侵,抗击内乱,各地以险山、河流、要道、隘口处,占山为寨。历朝以来,城乡筑建寨堡之风,长期不息。至清朝末年,全县建有150座寨堡。清同治元年,从全县百余座寨堡中挑其最紧要的寨堡24座,全部去其土墙改为石墙筑砌,增添寨内工事设备、武器弹药,使寨堡名声远播,外寇闻声,不敢贸然来犯。全国著名的大文学家王闿运来**察看后,大为称赞:“**州县奉檄建寨堡,无过**。虽天下州县寨堡,亦无过**也。” 全县有名称的**,等等。这些寨堡尚遗存当年的战痕和城建物。现存的诸多处城堡遗址,充分体现我县寨堡文化十分丰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全年、全域、精品、经典”为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互联网+旅游”“旅游+文化”等模式,并加大“四古”文化保护开发力度,加快以“四古”为依托的旅游景区产品开发建设。阳山古村以其经典民居建筑、浓郁民俗风情及厚重的和谐文化,借力2006年中国**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实现了高位起跳发展,一举成功跻身“全国十大古村”行列,被评为“百姓喜爱的**百景”,创建为国家3A景区;
宝山工矿旅游是以体验工矿文化为主题的时尚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成展示“**有色金属之乡”“**八宝之地”的有效载体,被评为**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列入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51”工程,2013年9月创建为国家矿山公园和国家4A景区正式对外开园,有效填补了**工矿旅游的空白,成功走出了资源枯竭矿山转型发展的有力探索,初步树立起“千年矿都”品牌形象,2017年,宝山景区收费景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万余人次。我县还立足“千年古郡”文化历史,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投资3亿元建设**文化园。园内建有**文庙、昆曲馆、博物馆、古戏台及民俗文化商业街等仿古建筑,集中展示**2000多年的牌楼文化、寨堡文化、亭台楼阁古建文化、乡贤文化以及**名胜古迹文化。2017年**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利用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等,把游山水、赏乡村、品民俗、尝美食等旅游方式有机结合。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6家,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7.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17.6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四古”文化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保护难度大,融合领域不广。虽然在古矿冶保护利用中有宝山工矿旅游,古村中有阳山古村、庙下古村等整体保护,也只是在点上做了些文章,而“四古”文化分布散,点多面广,许多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矿冶古寨堡还处于自然状态,保护难度较大。以古宗祠戏台为例,其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因年代久远,建筑用料的剥落、松动、蚁虫等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对古戏台破坏严重。1950年以前,**县统计古戏台有481座,而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310余座,许多古戏台甚而成为危房,乡村戏剧表演空间逐步消失,更谈不上旅游融合了。在古寨堡中,除**等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外,其它古寨堡已断壁残垣、消声遗迹。古村落自然损毁与消亡速度在加快。据调查,我县22个乡镇(街道),共371个村(居)委会,有农户20.7万户,农业人口75万,65%行政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空心村”现象,这其中农村建新房不拆旧房的比例高达70%,形成“空心村”的村庄达50%以上,在经济相对较好的乡镇比例甚至高达60-70%。许多古村落的古民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古村落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是“四古”文化开发程度低,与旅游融合程度不高。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挥和创新不够,一些景区文化主体不鲜明,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参与、感受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未能将“四古”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全县除宝山工矿旅游和阳山古村通过大投入、大开发,逐步形成工矿旅游、古村游玩局部旅游格局外,其他已列入保护名录的古村落也只是停留在初级保护层面,历史文化资料挖掘整理,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还未全面展开。许多文化元素没有变成旅游产品,按照旅游传统六要素要求,既满足不了“吃、住、行”,也未解决“游、购、娱”,“商、闲、学、养、奇、情”新六要素更没有开发,“四古”文化的旅游市场“靠天吃饭”,重风景观赏,轻文化体验,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三是“四古”文化与旅游规划编制统筹紧密度不强,融合政策不到位。虽然目前我县在旅游规划编制上已经注意到了“四古”文化与旅游二者的融合发展问题,但是重视的程度、规划的深度、提升的高度相对来说还不够。这突出表现为对“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考虑和架构设计,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缺乏应有的力度。如桐木岭矿冶遗址成功发掘后,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其发展地位未得到体现,虽有保护性规划,没有旅游开发阶段性和长远发展规划。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涉及旅游、文化、民宗等多个职能部门,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完成有效协调还具有一定的难度,虽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因政策的超前性不足,现已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在税收、土地、财政补助与奖励等方面,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需要扶上马、送一程,多一些爱护呵护,但还欠缺部门具体管用的系列扶持措施,如庙下古村具有打造集名人、故里、民俗、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的潜力,由于缺乏包装策划,目前也仅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导致该区域旅游的品质不足、档次不高。目前,古村的旅游线路都没有统一,景点的导游解说词没有固定,缺少对景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宣传,未起到人文解读和导游的作用。而我县文化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对文化内涵较深、地域特色较强的宗教文化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够,造成这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闲置。

四是“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效益不理想。我县“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不明显,双向拉动的效应还不突出。究其原因,大体在于:对“四古”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认识不够深刻,旅游资源开发较快,“四古”文化传承保护低层次徘徊,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四古”文化项目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四古”文化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与旅游主管部门关系错位,甚至存在旅游部门管不了“四古”文化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
文化体验活动匮乏,工艺美术、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等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更是尚未规划起步,缺乏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整合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四古”文化研究与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外来人才难引进,现有人才留不住,我县严重缺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项目开发相对滞后。尽管形成了工矿旅游、乡村旅游一些品牌,但旅游品牌还不够响,景区景点核心吸引物还不够强,在旅游精品路线还没有形成,市外、省内客源比较少,以旅游休闲为目的留宿**的游客更少。组织人力对“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宣传、研究过少,仅停留于当时的旅游节会营销时期,节会效应过后工作便自然回流到常态,缺少经常性宣传推介,尤其是对县域旅游品牌形象、旅游产品整体宣传等方面还很不到位。

三、加快我县“四古”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古”文化(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矿冶、古寨堡)资源,既是我县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特殊资源,更是千年古郡的魅力所在。“四古”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要加紧保护、科学利用。

一是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四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的上位升温。旅游产业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县具有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矿冶、古寨堡资源,从存量规模、历史价值,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具备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挖掘潜力。加上近年来在积极探索创新“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特别是阳山古村旅游开发和宝山工矿旅游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四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当前,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落地和实施,我县交通瓶颈制约将彻底打破,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前景十分广阔,应顺应发展大势,进一步强化融合即是发展、互促共赢发展理念,抢抓历史机遇,站在大旅游、大文化、大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努力把“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成新型产业,全力培育成全县支柱产业之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掀起“四古”文化旅游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是传承保护,加强管理,全面盘清“四古”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利用的各类家底。一要深度挖掘我县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矿冶、古寨堡资源等珍贵文化遗存,特别是由“四古”文化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历史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二要按照尊重“四古”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抓好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居、极具考古价值的村落、戏台等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三要加强因“四古”文化发展形成的固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昆曲的保护传承。同时,加强古戏台群的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四要强化对“四古”文化的管理,出台政策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让“四古”文化通过一定形式加以体现。

三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四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的知名品牌。一要以大景区建设为龙头,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全力促进宝山工矿、阳山古村、庙下古村旅游升级,加强坛山西河安贞寨、桐木岭矿冶遗址、**古戏台群等保护开发利用。二要着重突出“千年”历史,展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加大投入,重视对全县境内“四古”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充分利用**是湘昆发祥地的有利条件,挖掘湘昆戏曲文化,积极培育本土湘昆戏曲人才,支持本土戏曲作品创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加大“四古”文化旅游骨干项目的建设力度,全面加强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和包装。要以文化体验为主导,开发多种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文化演艺、民族民俗体验产品。三要积极探索“四古”文化旅游与影视、网络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创排和制作一批反映**“四古”文化旅游特色的文艺作品、文艺剧目、微电影、电视片、宣传片等,争取在国内知名媒体的头版或黄金时段刊发播放,并在县内各大宾馆、景区点滚动播放。同时,加强与文化演艺行业的合作,鼓励演艺部门创新创作特色节目,在景区持续开展主题演艺活动,推动“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热潮。

四是创新机制,规划引领,切实增强“四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的发展活力。一要理顺管理体制。调动文化旅游部门保护、开发、利用“四古”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同步。二要坚持规划引领。立足我县“四古”文化情况与旅游发展现状,按照大旅游、全域旅游的范畴编制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对《**县“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充实,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打造。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重点挖掘和提升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加快完善千年古郡、千年戏曲、千年矿山、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规划。同时,抓紧完善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县文化园、阳山古村、西水河风光带、舂陵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发展的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传承,体现个性和特色,把“四古”文化体现在规划编制中,高效配置资源,合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三要加快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积极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财政资金引导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四古”文化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管理,破解旅游发展投资难题。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来突破“四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不断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在经营理念上,推进由“卖景点”向“卖文化”的转变,不断推出满足游客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在发展平台上,探索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整合“四古”文化的政府投资旅游资产,使之成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平台、资本融通平台及产业发展平台。在营销模式上,对“四古”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再策划、再包装,增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不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高铁和高速公路沿线、**大道沿线等周边县市区的旅游合作联盟,积极推动**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在服务机制上,强化政府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职能,从市场准入、土地征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信贷投放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政策,积极为“四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我县“四古”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区人大常委会对该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发现了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投资较弱、文化挖掘不够、产业融合不足、旅游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快景区建设、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内涵、完善配套建设、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等建议,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2018年6至7月,**区人大常委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深入南城、土桥、侣俸、大庙、永嘉、安溪、高楼、少云等镇街,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切实增强旅游发展共识和合力,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政策。一是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解决旅游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机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公共服务、品牌创建、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商品研发、人才培训等。三是积极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制发《**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的通知》(铜府发〔2017〕6号),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积极制定《**区安居古城景区创建全国古城文化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方案》《**区安居古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等20余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二)完善规划引领,**全域旅游逐步形成。**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市、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紧扣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原乡风情·大美**”目标定位,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后花园、中国乡愁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定位,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结合全域旅游,完成城市总规编制,正在开展淮远新区城市设计;
完成城市色彩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编制,着力提升城市总体面貌;
邀请顶级设计单位重点规划建设**到安居古城导轨电车旅游精品线、安居古城景区、小北海玄天湖淮远河城市观光区、巴岳山毓青山生态旅游区和乡村旅游拓展区,“一线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加快项目建设,**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安居古城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累计投入近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文化保护、景观提质建设,对20余处重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修建生态停车场、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
完成巴岳山上山公路、玄天湖进湖路等路网建设和玄天湖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新增多处景观景点,高起点策划国际健康小镇;
乡村旅游特色突出,在规划建设中突出乡村产业、生活、文化、治理现代化。二是加大文化植入。将文化植入景区,加强对历史、名人佚事、故事传说等进行挖掘,如安居古城增设了国学馆、雪庵艺术馆、吴洪恩纪念馆、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等10余处景观景点;
将文化植入城市,对城市公园、广场、街道进行文化提质,增设文化雕塑、照壁、牌坊500余处、文化坐凳400余组,对城市“五小”(垃圾箱、配电箱、斑马线、导视牌、井盖)进行改造,增加文化元素;
将特色地域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保护农耕文化,保持原乡风情。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南环路,改造旅游景点环线道路,完善城区到安居旅游景区“射线”道路等建设,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50个,新建生态停车场17个,提升了旅游配套“硬”实力。加强旅游市场主体负责人和旅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培训,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
常态性开展旅游安全监管、联合执法检查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事故防范机制和节会活动备案制度,开展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邀请专家、学者对导游及景区、宾馆、饭店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着力提升旅游配套“软”环境。

(四)探索产旅融合,**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是积极探索“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农旅融合产业化、农业项目体验化,初步形成集观赏、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培育多形态商贸休闲旅游业态,正在形成以万达广场、宝莲国际都会等为代表的龙城天街大型商贸旅游综合体和以安居古城、淮远古镇和黄桷门特色风情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商贸旅游业态;
与京东集团开展“互联网+乡村振兴”合作创新,叫响“到**上京东”,将**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特色美食通过电商开展线上线下营销。二是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现已成功开发出龙灯、龙绣、陶瓷刀等旅游商品,成功注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识各1个、绿色有机品牌176个、商标47个。三是积极争创品牌。**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区”“十大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等10余个荣誉称号。目前,国家A级以上景区有13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四是加强活动营销。通过举办国际龙舞争霸赛、原乡风情马拉松赛等赛事,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持续举办樱桃节、荷花节、猕猴桃节等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全方位推介。五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利用高速路T型牌、机场灯箱、高铁灯箱、国内主流网站等平台开展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宣传;
利用**旅游网、“**旅游”和美丽**微信、携程网、途牛网等进行网络宣传推介;
与区内外30余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联合营销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区域旅游资源未有效整合。镇街之间、景区之间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相互衔接和融合,存在资源整合困难、互相牵制的现象,协同发展不够。部分领域安全管理职责不清,影响项目开展。如水上游乐项目,存在“只管无批”的情况,水上游乐项目在**区是空白。

(二)旅游投资较弱,重点项目推进乏力。目前**旅游投资多以本地企业为主,“半路出家”的业主较多,旅游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有情怀有胸怀、有实力有能力的战略投资者,导致景区规模小,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同质化较为普遍,特别是我区A级景区中大部分以赏花、采摘为主,极易被复制。重点项目建设滞后。如安居古城,因投资方发展策略调整导致建设推进缓慢,且存在市场培育不充分、业态比例失衡等问题;
巴岳山玄天湖景区范围内还不同程度存在建设用地难等问题。

(三)文化挖掘不够,本土文化特色挖掘不充分。对**龙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具有本土特色文化深挖细掘还不够,特色不强,文化挖掘与推广乏力,特别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舞,仅在节庆期间举行龙舞和火龙表演,存在利用不好、效益不高的问题。地方本土特色文化元素与景区、城市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故事和文化内涵。

(四)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吃”的特色餐饮开发不足;
“住”的品质不高,**目前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民宿产业品质不高,接待设施滞后;
“行”不畅,景区与景区之间道路设施不配套,未形成环线,达不到旅游等级,如中华龙景区沿线弯多路窄;
“购”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景区内基本没有购物通道或场所;
“娱”的项目匮乏,文化内涵和互动参与性差。多数景区门票收入为主要来源,旅游与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度融合,影响和制约了**区旅游业发展。

(五)旅游配套不完善,宣传营销力度不强。一是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不足。景区指示牌指示不明显,无法准确导向景区;
旅游厕所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主要景区未全部实现wifi全覆盖,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二是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产业缺乏现代旅游业发展所需求的高层次管理、景区规划、导游和各类服务人才,如奇彩梦园景区行程规划不科学,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能充分体现,游客体验差,业主收益单一。三是宣传营销精准度不高。各景区对客源市场的开拓各自为政,习惯单兵作战,缺乏联合营销,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还需加强。

三、工作建议 **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委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全区旅游发展的责任担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敢闯敢试,着力破解制约**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把**旅游搞得红红火火,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不断深化认识,牢固树立全域旅游推动全面发展的理念。准确把握全域旅游深刻内涵,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是要全区域全行业多领域分层级协调发展,旅游需要产业支撑,旅游更能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要改变景区景点内外两重天的局面,以旅游的行业标准进行全域打造,使得全域之内处处皆是景,人人是旅游的建设者、参与者、推荐者。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注重全域整体规划的落地落实,融合项目资源,强化部门之间、镇街之间、景区之间统筹协调,结合**实际精心打好“龙文化”牌、“乡愁”牌、“生态”牌,唱响“原乡风情·大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后花园、中国乡愁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景区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现有景区提质。围绕**旅游发展定位,精准招商,吸引有情怀有胸怀、有实力有能力的投资者来**发展,盘活存量资源,以战略眼光促进景区实质性发展。突出重点,做出亮点,按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提升一批重点景区品质,**区政府要就安居古城建设与投资方加强沟通协调,加快安居古城5A级景区创建,同时,积极推进巴岳山玄天湖国际健康小镇建设,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三)推进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发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旅游与农业、城镇、康养、体育等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一是推动“农业+旅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农耕体验、特色采摘、康养度假功能的旅游名村,如黄门村这样能在全市叫得响亮的特色小镇。二是推动“商贸+旅游”“城镇+旅游”融合,完善龙城天街大型商贸旅游综合体和安居古城配套设施,打造具有特色商贸旅游业态的旅游名城。三是积极探索“教育+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开拓“走进名校+**”旅游线路,可依托**中学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对民主路沿线建筑进行历史风貌恢复,对龙山、凤山整体打造,建成集教育、红色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名街。

(四)丰富文化内涵,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掘优秀的民风习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让景区景点都有故事可讲;
以龙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为重点,将文化的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融入景区;
把城市当景区建,把乡村当景点建,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结合自身资源实际,做好山、水、林、田等大地景观文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做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龙舞文章,学习借鉴贵州省凯里市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经验,打造一台以龙文化为主题的综合节目,让游客真正感受**龙魅力。

(五)完善配套建设,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促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开发**特色餐饮,争创一批“**美食”“**名小吃”,引导品牌餐饮进驻重点景区;
完善接待设施,加快培育五星级酒店及精致民宿、精品农家乐;
加快景点环线建设,提升连接A级以上景区干线公路等级,开发观光车、观光船、索道等线路交通观光产品;
巩固现有龙灯、龙绣、陶瓷刀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一批让人过目不忘、爱不释手的旅游特色商品,布局一批旅游商品体验店、专业购物区;
开发引进游客参与性高、互动性强的娱乐项目,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和完善景区指示牌、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免费wifi覆盖等硬条件。强化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逐步完善智慧旅游建设,加强与携程、途牛等旅游专业网站深度合作,整合旅游吃、住、行等信息和消费服务,提升服务软环境。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在铜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导游和景区讲解员。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机制和旅游业投资模式,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二是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推动土地利用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衔接,破解旅游建设用地难的问题,可借鉴贵州“地堡式”用地经验,景区内平层规划开发特色民宿民居,屋顶复垦花草绿化或种植水果。三是创新重点旅游景点建设单位招投标模式,杜绝外行搞建设,从施工、灯饰及绿化等由一家单位完成,避免重复施工、规划和效果不一等情况。四是创新高层次旅游管理者、经营者的引进机制,加强培养人才力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五是强化宣传营销。进一步探索利用新平台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依托黄桷门生态农业互联网小镇建设,与京东集团深度合作,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特色美食等线上线下营销,打响**旅游品牌。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与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四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与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