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报告 > 内容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归因及应对策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4:36     阅读:


  摘要: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关注的多是教师对社会的贡献等工具性价值,较少关注教师作为自然属性的普通个体所应具备的职业情感与态度。职业理想与期望、工作压力、社会满意度、职业地位是目前部分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师范教育与职前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与相关政策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6-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一种用心灵感悟生命,以生命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自其产生起,就拥有了对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多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了职业主体自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师的幸福指数、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等问题。
  对于职业认同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所持的意见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职业认同是个体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并能找出自我价值,其中包括了对职业行为和职业本身的认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乐于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作出积极的感知与恰当的评价”。[1]我国的《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充分明确了教师的职业特性即教书育人,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教师职业特性要求中学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又应拥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同时对教师职业充满着强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职业。这种认同感不仅直接关乎着基础教育的主体——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密不可分。
  但受到某些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乐观:工作态度不认真、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缺乏耐心与爱心,如言语暴力等有损师德的现象屡见报端;对现状感到不满,如跳槽厌世等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职业理想与期望、职业地位、职业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等。
  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
  1.职业理想与期望。教师作为自主性的教育指导者,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不只基于外部力量的推进,更依赖于其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一名中学教师如果只把教师职业当做谋生的工具,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视教师为自己热爱的一份事业,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做一种追求,那么,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等问题,而是关注与其个人利益紧密相连的因素,如工资的高低、职称的评定、荣誉的得失等问题,从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基础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之处,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就极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从而对当初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长期以往,不仅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班级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态度也会受此连累。
  与此相反,据笔者了解,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如于漪、霍懋征、魏书生等,他们最初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时,都不约而同地视教师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也认为“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的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3]教师的人生意义正是在教学工作与专业成长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
  2.工作压力。中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有着鲜明的特征——青春期的叛逆与躁动,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教师往往承担着许多非教学的工作任务,如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同时自己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如参加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并且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些本不擅长的科研活动,为自己晋级、评职称做好准备。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的,“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且不断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3]
  据统计,“我国中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个小时,比其它岗位的一般职业8小时的工作时间多出1.67个小时,而睡眠时间比一般人平均少1个小时,工作之外的娱乐时间少0.5个小时。将这些时间叠加起来得出,一名中学教师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84个小时。[4]超负荷工作导致教师承担的压力也同样倍增。另一份统计报告也指出,“77.5%的教师感觉压力重,37.5%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有厌倦情绪,其中50.8%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大,26.7%感到工作压力很大”。[5]过大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与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中学教师疲于应付,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了,而教学热情与积极性的降低,会导致他们对自我能力与职业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削弱其教师职业认同感。
  3.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由于社会、学校、家长等对中学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中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开展了近10年,但传统的考试制度,尤其是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牵动着数以万计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心,升学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生源的好坏,教师授课班级成绩的高低与其工资直接挂钩,更加重了部分教师的心理负担。此外,授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校内部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也会对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对中学生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中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对自己的孩子关心甚少,甚至直接将孩子推给学校和老师,因而,许多中学教师既要扮演“父母”又要扮演“学生的朋友”、“教书匠”等多重角色。单一个体与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着实令许多中学教师感到头疼,长期的多重压力也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理念的出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也随之增高,也影响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4.职业地位。“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期,此时,人们的价值取向较之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发生波动。中学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难以例外,教育的人文关怀与追求逐渐被功利化所取代,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物质财富的创造,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放弃本职工作,报考公务员的现象。通过与公务员这种相对稳定的职业相比较,这些教师首先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感到不满意,进而对社会地位也感到失望。然而,造成这一现象更进一步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地位的尴尬,不知何时教师从“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变成了许多人眼里的“教书匠”。叶澜教授的认为“这一‘书’一‘匠’两字对‘师’字的替代,概括了许多人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他们只是教‘书’的‘匠’人而已;他们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青少年而已;他们只要认真的工作,不把知识教错,教对教好即可。“教师并不像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因创造而伟大。教师职业不能在社会上引起真正的尊重,其认识根源在此”。[6]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归因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归因及应对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