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报告 > 内容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5:20     阅读:


  当我们关注“别人的教育”中种种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时,别忘了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提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什么?他们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
  工业革命后的新学校
  从家中19楼的窗口往外望去,是北京五环路边的土地。两年前搬来这里时,还是一块一望无垠的荒地,高高低低地长些杂草,搬迁后剩余瓦房的半壁残垣零落其间,标记着这里曾经有个村庄的历史。地的尽头接着山坡,山肩后面,还能隐约看到深深浅浅的绿色,让人想象无边无际的田野和乡村在山坡另一侧安静地展开。
  两年里,这片土地的面貌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一大片厂房像庄稼一样,从荒地两侧向中间生长。蓝色钢瓦屋体的边缘,是一团一团尚待填埋的白色工业垃圾。远处田地和山坡的连接处被一条公路破开,路上的车辆一天天增加。冬天下午六七点的下班高峰时,能看到车灯密密麻麻连成光流,在田地和山坡间闪烁。再远一点的地方,还建起了轻轨。城际列车像根又短又粗的白色大昆虫,时不时在越来越密集的楼房和高压电缆的基架中一闪而过。
  这是工业革命在北京五环外制造出的最平常的景象。土地上鳞次栉比地生长出厂房、公路、电线杆。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人口的聚集。尤其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到2014年,约有18万学龄孩子,比2011年增长了5万。为了应对教育高峰,北京市在3年前就开始规划新的中小学校舍的扩建,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提出在未来3年内,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余所,提供超过16万个中小学学位。城中土地已寸土寸金,计划中大部分新增的小学,都是在原本城郊的地区。
  我家楼下的厂房、公路、住宅旁边,也新修了一所小学。虽然地处偏僻,规模不大,但外观上已和我30年前上过的小学有天壤之别。我上的小学校舍极为粗陋,虽然号称当时城里的重点小学,但教室的墙上仅涂着白灰,没有任何装饰物。黑板颤颤巍巍搁在木头的支架上,老师上课板书时常常要花时间来调整黑板的角度。教室的采光也不够好,阴雨天如果坐在最靠里的位置,需要举起书本才能看清楚上面的字。操场是煤渣铺设的,如果奔跑时不小心摔倒,膝盖和小腿很容易蹭出一片血斑。没有图书馆,没有音乐室,没有一切带有现代社会标识的教学设备。
  而如今楼下这所小学是一个配备标准的新兴社区学校。面积不大,但区域分隔清晰,从上空俯瞰,一眼就能看明白:左边是教学区,L形筒子结构的五层楼房,黄砖白墙清爽干净,与小区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右边是一块标准操场,有400米标准环形橡胶跑道,跑道围起来的空地是球场。竖着看,是4块篮球场;横着看,则刚好可以当一个足球场。还有一个沙坑、一块排球场、一个投掷铅球的三角地。跑道边有一块LED屏,运动会时用来展示比分,学校集会时播放视频。
  不可否认,远处那片厂房和楼下这所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小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让我们孩子的小学有更明亮的教室、更安全的活动场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获得教育的方式。这所地处五环路的社区小学提供的教育针对所有在这个社区拥有住宅产权的居民。对很多外地来京、并不具备多少社会人脉资源的年轻父母来说,这种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明确简捷的入学路径。这也是两年前我们从城里搬到五环路边的原因。
  新的儿童观
  我的孩子明年要上小学了,楼下这所学校将是他第一次离开家,进入国家构建的教育体系的第一步。社区里流传着关于学校的诸多传言:这是一所对秩序要求非常严格的学校。为了安全,课间时间不许去操场上奔跑,甚至去厕所也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和脚印走。按规定下午四点半放学,但老师经常延长课堂时间,有的时候五六点才能离开学校。分数仍然是衡量和评价孩子最重要的标准。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里,最主要的内容还是通报测验成绩以及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如果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都不理想,家长也会成为被责罚的对象——曾经有老师要求表现不佳的学生的家长去教室陪读一个星期……如果是30年前,家长可能会对这样很有上进心的学校颇为满意——严格地教学和管教孩子,以获得成绩上优先的排名,是当时学校和家长的一致诉求。
  但现在,这些传言却让我感到不安。公允而论,我自己就是在这种教育的氛围里学习并成长起来的。可是,当我的孩子也面临同样的教育境况,我却深深犹豫了——他应当面对如此严苛的环境吗?
  仅仅一代人,教育观念就如此隔裂,或者我们得梳理并理解何以至此。
  在西方现代国家的教育史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教育发生变革的一个契机,改变的不仅是建学校和入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对儿童在教育中地位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儿童是什么?他应该以什么方式接受教育?这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教育史的两大问题。对西方现代教育影响最深刻的是由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思想家在20世纪中期做出的探索和回答。虽然他们提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核心观念都是一个——孩子是教学的中心,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天赋的基础上进行。这两次运动奠定了儿童在现代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教育重心开始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儿童转移,如何学比如何教更加重要。
  我应该是多少接受了这种观念的家长——这是我跟我父母那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和自己孩子相处的5年多时间里,我体会到了一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天赋”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效用:成年人通过退让,为孩子留出更多属于他自己的成长空间。即便现在还没看出在发现自我上有什么惊人的进展,但确实在亲子关系的亲密和信任上得到了一点回报。
  成人对孩子的耐心和宽容,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他会用更合作和更体谅的态度来回报这种感觉。但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其实非常艰难。真正和孩子能平等和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时候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人只有偶尔才能体会到权利运用得当、不动声色控制场面的甜美时刻。虽然分寸感极难拿捏,但我相信有相当多中产家庭的年轻父母,正在自己从小就接受的威权教育观念和西方舶来的“孩子才是教育中心”的精神产品间,磕磕绊绊地寻找着教育孩子的平衡点。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