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叙职履职报告 > 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9 06:11:50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lxb/hlxb201604/hlxb20160455-1-l.jpg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总结在这一历程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的以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540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每一时期的转变无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依据,并在其进程中体现出一些特点。
  一、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1全面普及俄语教育(1949—1956年)
  建国头七年,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以学习俄语为主。1951年,中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俄文教育工作会议,政务院于次年颁发了会议文件《关于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195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削减大学的英语专业,增设俄语专业[1]。在此期间,全国先后设立了7所俄文专科学校,17所设立俄文系的综合性大学,19所设立俄文系的师范院校,并且在发展俄语教育的同时,对其他语种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英语被压缩为8个教学点,法语和俄语被压缩为3个教学点,东方语系全部集中到北京大学开设。
  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是当时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唯一选择。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在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孤立、遏制和封锁。中国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发展各项事业,苏联作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引领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国家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需求。因此,建国初的中国外语教育只能以俄语为主。然而,由于过度强调俄语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语种的学习,导致俄语人才过度、其他语种人才严重缺失的结果。
  2调整时期(1956—1966年)
  通过全面学习俄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调整势在必行。1957年《关于俄语、波语、捷语、东语各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的具体办法》 指出过去几年高等学校俄语、波语、捷语、东语专业招生过多,已超出国家建设需要,为解决这些专业学生的出路问题,根据国务院指示,决定部分学生可以转学或转专业[2]。1964年10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1964—1970年开办69种外语,培养出55 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平均每年招生11 000余人”[3]275。1965年高等学校开设46个语种专业,其中33个语种专业当年招生11 555人[3]276。当时高校开设语种情况参见表1。
  在1949—1956年间,国家俄语教育的大力发展导致俄语人才超过了国家的实际需求。1956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甚至后来彻底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终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因此,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将新中国先后建立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采取了暂停招生俄语专业,改学制、动员俄语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等措施。进入60年代,中国不断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提出表11965年中国高校开设外语语种情况
  语种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学校数目(所)74321310875433并执行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其他外语尤其英语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此《纲要》仅仅执行了两年,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
  3荒废时期(1966—1978年)
  1966—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由于极“左”思想兴起,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大外语院校的教学、有关外语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国家在此期间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周恩来同志一直努力反对极“左”思想,并且对外语教育恢复和外语人才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11月,“文革”后期,周恩来同志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就外语教育问题进行了谈话,强调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外语要抓住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语言本身三个基本功。之后,周恩来同志作了《关于外语教学的谈话》,从外语师资短训班的效果问题、外语教学基本功问题、外语教学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对这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1971年一些外语院系陆续恢复招生,1972年恢复派送一批年轻人出国学习并从事相关的外语工作[4]。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使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发生了转折,看见了新的曙光。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4新发展时期(1978—2000年)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尤其英语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恢复。197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如何加强外语教育,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1979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综合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这三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语翻译、教师、语言文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英语工作者。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提出了21世纪对外语专业的挑战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基本思路[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