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2 06:10:27     阅读: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教育改革,其顺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对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彻底改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高师教育,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在培养目标、方式上应积极顺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实现高师教育的大转型。高师教育的改革步伐不仅应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同步,而且更应该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
  
  一、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1,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变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灵活变通的创新精神与适应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的转型对基础教育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学术素养,以及较为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新课程特别是高中课程教育,既强调其基础性,又要注意其时代性和可选择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升人文素养,能博通各科、融会贯通、敏锐思维,既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与综合实践能力成果、新的技术和方法。
  2,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通过教学技能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发挥其内在素质、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保证。西方各国对师范教育中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操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一般先要经过18个月明确的教师职业培训,在这期间,2/3的时间全是实习。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中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lopment Schools,简称为PDS),目前,美国至少已有1000多所,通过PDS,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了共生、伙伴关系,从而提高了师范教育实习的比重。与之相比,我国高师院校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实习明显表现出不足,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就业的市场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师范院校必须对教育实习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步伐要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同步,这是摆在高师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沦为教师的空洞说教,不少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沉闷的课堂也导致思维的禁锢与创新精神的丧失。
  2,师范生感知、体验新课改的氛围和机会少
  氛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集体情绪或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师范生感知新课改的氛围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就地取材”,请本校的课程专家讲谈;二是“它地取材”,请校外参与新课改的专家和富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来校讲学;三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资源,宣传新课改。但这些途径的实施还难以到位,新课改在师范院校显得冷冷清清。目前安排师范生去中小学亲身体验新课改实践的周期短、时间少,仅为三个月左右。同时,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使之流于形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影响师资培养质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来说,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势必大大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进而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对基础教育课改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主要问题是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而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课程内容陈旧,缺少变化,无法体现时代特点;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不高,课程结构缺乏整体优化,使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够宽泛,基础不够扎实,视野不够开阔。
  
  三、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设想
  
  1,更新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等。高师教育要面对这一挑战,清楚认识自身在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方面需要担负责无旁贷的重任,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起到“航母”的作用。要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中小学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效率、教师教育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等具体问题。高师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要善待学生的质疑,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2,延长实习时间,增加体验新课改机会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使师范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这应当是高师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亮点。借鉴西方国家有关高师教育实习状况,我国师范生的实习改革应从如下方面人手:第一,延长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基于大学学习时段总时间的限制,要延长集中实习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空间,针对现状可以把实习活动有意识地融入日常的教育或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做到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第二,切实加强对实习活动的指导。在实习活动中,选派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强化对实习活动的指导,提高教育实习的效率与质量。通过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让学生体验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参与课程改革研究,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密切相连,高师院校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要发挥自身学术专长,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与中小学校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逐步推广;再次可聘请中小学教师做课改情况介绍,从而使师范院校课程研究更具针对性。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介入基础教育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参与等新的理念和方法,这样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习、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以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4,调整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教育改革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其关键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不适应。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以及体系的建立,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压缩必修课,增设部分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选修课,内容要能反映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关键问题。除此之外,可考虑和建议大学一、二年级不分系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符合一定比例的文理科基础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会因课程结构的最优化而得到扩展,学生也会由此而保持宽广的学习兴趣,使高师院校课程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特征。另外,基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材力求要做到一、二年更新一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加大信息量,反映该学科发展中的新问题,并且融入自己的见解。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