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师范专科教育60年: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48     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师专教育走过了一条“两起两落”的“M形”曲线:以1978年为界,前后约30年各自经历了一次从“大起”到“大落”的运行轨迹。究其原因,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直接驱动下,高等师范教育系统内外部诸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两次大起的动因相似,两次大落的原因不同。展望未来,师专教育因其“权宜性”,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师范专科教育;轨迹;原因;展望
  
  纵观新中国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以下简称“师专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M形”曲线。这条“M形”曲线不是“写实”,而是“写意”,它不仅反映了师专教育绝对规模的演进,而且反映了师专教育整体发展状况“两起两落”的运行轨迹。仔细分析这条耐人寻味的“M形”曲线,探究其原因,预测其走势,对于推进未来高等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回顾历史:两起两落饱尝炎凉冷暖
  
  中国的师专教育发轫于清末优级师范学堂,历经民国高等师范学校、大学师范专修科、师范专科学校的嬗变,至民国末年已初具规模。但民国时期,独立建制的师专学校并非发展重点,师专教育主要由大学师范专修科承担。直到1948年,全国师专学校才增加到12所。[1]新中国成立后,师专教育走过了一条“M形”的曲折线路。若以1978年为界,前后约30年各自经历了一次从“大起”到“大落”的运行轨迹。
  
  (一)改革开放前30年师专教育的第一次“起落”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民国末年的12所师专学校相继停办,至1949年仅存福建师专一所。建国伊始,为了满足国民教育恢复和发展对师范人才的急需,国家对师专教育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陆续新建12所专科学校,到1951年达到13所。[2]1951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政务院第85次会议上提出了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每一行政学区办一所师范学院,每一省或两三个省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分别培养初高级中等学校师资。[3]经过1952年和1953年的院系调整,独立建制的师专学校数量虽然减为5所,但由于各本科师范院校大都开设了师范专修科,师专生数量逐年上升。1952年全国在校师专生为16,061人,占专科生总数的26.8%;1954年达到24,029人,占专科生总数的41.0%。① 大起之势初见端倪。
  建国初期,国家只是把发展专科教育作为应急措施、过渡措施,并不打算长期发展。1955年5月至6月召开的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专修科除必要者外,应早日停办”。[4]当年招收的专科生人数由1954年的27,003人减少到15,108人,下降44.1%。幸运的是,国家这次关于专科教育的调整并未波及师专教育,其后几年师专教育仍然延续强势。至1957年,全国在校师专生数上升到41,685人,占专科生总数的87.1%。由于当时其他各类专科教育严重萎缩,师专教育几乎成为专科教育的代名词。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师专教育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
  据了解,从1958年到1960年三年间,全国各专区大都通过中等师范学校升格等方式建立了师专学校,总数超过100所。1960年,全国师专生达到70,912人,比1957年增长70.1%。由于工、农、医等专科教育的同步发展,师专生占专科生总数的比例下降到38%,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比例都仍然牢牢占据各类专科教育的龙头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师专教育的发展模式出现重大变化,从以大学师范专修科为主转向增设大量师专学校,此举也奠定了新中国师专教育的基本格局。②
  由于“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领域也相应进行了“缩短战线、压缩规模、精简职工、合理布局”的调整工作。在这次大调整中,专科教育成为调整的重点,近300所专科学校被迫下马。覆巢之下,必无完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科教育调整中不曾受损的师专教育,在这次大调整中未能躲过一劫,大部分专科学校改为中等师范学校或干脆停办。到1965年,全国师专学校仅存10所左右,在校生仅7,320人,人数及所占比例第一的位置也都被医学专科取代。
  从师专生占高师生比重的变化也能清楚地看到师专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这次大逆转。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大学师范专修科的大发展,师专生占高师生的比例曾经超过4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师范本科院校增速加快,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一直稳定在35-40%之间。1961年后,随着大批师专学校的下马,这一比例急剧下滑,到1965年仅为微不足道的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这将已经陷于低谷的师专教育推向绝境。不少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国民经济调整后“硕果残存”的师专学校被改、并、拆、占,损失十分严重。如芜湖师专降为中等师范学校,韩山师专、赣南师专等校被迫停办。1967年,全国在校师专生仅剩2152人。1968-1971年,全国整整4年没有一名师专生。“文革”中后期,由于全国动乱形势有所缓和,国务院教科组和1975年恢复工作的教育部批准重新组建了一批师专学校,它们是:昌潍师专(1971年(此为重建时间,下同))、海南师专(1973年)、锦州师专(1973年)、晋东南师专(1973年)、邵阳师专(1974年)、赣南师专(1974年)、临沂师专(1974年)、雁北师专(1975年)等。[5]这些为数不多的师专学校所招收的是“工农兵学员”,其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较为低下。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前近30年时间内师专教育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起落轨迹。从1949年到1960年为大起阶段,其中包括1949-1957年大学师范专修科的大发展阶段和1958-1960年师专学校的大发展阶段,其运行特征有两个:一是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大,基本呈现逐年攀升之势;二是占专科生及高师生总数的比重大。从1961年开始,师专教育转入持续下降轨道,规模急速下滑,占专科生和高师生的比重也呈急剧下降趋势。到“文革”时期,师专教育更是一度中断。“文革”后期虽有所恢复,但一直在“低位盘整”。至1976年,全国仅有师专学校15所,集中于湖南、山东、山西、广东、辽宁等少数省份,大多数地区的师专学校仍为空白。
  
  (二)改革开放后30年师专教育的第二次起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师专教育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从此获得新生。由于十年动乱对教育事业的空前破坏,各级学校的教师严重缺乏,师专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事业的意见》,明确要求:“一般地区应在1980年内,建立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为本地区培养初中教师。人口少的地区,也可在两三个地区范围内设立一所师专。”在中央政策的激励下,师专教育掀起了新一轮大起之势。仅1978年一年就恢复或新增师专学校67所,在校师专生人数达到174,349人,创历史新高。至1979年,全国师范专科学校达到102所,另有172所中等师范学校办了师范专科班,师专生达195,200人,占专科生总数的56%,占高师生总数的62.7%。不少师范学校是该地区唯一的普通高校。

《师范专科教育60年: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师范专科教育60年: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