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汇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8:56:17     阅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 ! 【篇一】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篇二】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人也在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但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着实手忙脚乱。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只是一味的请教别人,拿老教师的各种经验运用到我的班级当中去。可是,越是到后来,越感觉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他们在不同的实践当中得出来的。老教师们对我也特别热心,都毫无保留的向我传授这些经验。但当不同的理念向我袭来的时候,我不知该选择哪种方法,有时候没有耐心了,随便应付了之。李老师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也有自己的不同的个性,当两者相遇形成教育的时候,理应获得充满个性的教育。当半年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少了些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绝对没有个性,这正是我缺少的东西。

李老师说: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就像面对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品尝,互相交流美味,分享乐趣。在共享当中,获得营养,体味分享的快乐。是啊,虽然比喻并不特别贴切,但却令人醍醐灌顶。传统的观念当中,教师只是需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是单方面的给予,学生的接收情况,知识到达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何,老师是知之甚少。然而,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现代的教学并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交互式的双方互动。老师的教,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更需要老师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怕讲得不够全面。所以课堂上,我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但学生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经过反思,我想讲的过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太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回想起来,为什么我做不好班主任,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惧怕这个职位,充满了排斥。事实也证明,即使尽职尽责,内心的抗拒也让我把班级管理的并不成功。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首先必须享受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职业。职业、事业、家庭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所成就。问题就出在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却总是为工作的事烦心,在拉拉扯扯当中,生活工作皆不开心。可能是刚入职,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不懂得调整自己,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所以陷入迷茫的境地。我怕学生不怕我,又怕学生不喜欢我,所以总把握不住“度”,想的太多反而更糟糕。或许,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试着找到自己方法,不是害怕做这件事,而是想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相信未来总会做好。

做好一个老师,做好一个班主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思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人生不懈的奋斗目标,未来请继续努力。

【篇三】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篇四】 古人有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读书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可以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可以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今年我有幸拜读了李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他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结合他在中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写成的一本教育科学普及读物。初读之,让人感动: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感受到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觉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
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
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很多教师都说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尽量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共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衡量考评,它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
是我们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如果站在父母的层面上,学生没有一个是不好的,今天他不行,明天可能他就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今天就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呢? 要学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我们校的很多孩子厌学情绪较重,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我们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感情投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教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教学上,尤其是课堂教学上,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地决定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是知识、观念、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监控能力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学生也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心态,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啊,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
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我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一定要放眼整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有盲区或有意遗漏。因为还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并不存在优生与学困生之分, 如果老师把暂时落后的学生视作关注生,而不加耐心呵护赏识,也许以后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学困生。不仅学生需要赏识,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赏识,因为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才会变得阳光。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取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不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促使自己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篇五】 学校在这学期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班,聘任我为这个班的班主任。这个头衔可了不得,是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的班主任,着实有些压力。在专业上面他们并不比我差,更有教坛新秀,而我是什么头衔都没有的。但既然已经上任了,我该思考的是我能带给我的这帮“学生们”什么呢?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教育的思想。因此,我选择了这本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当然,这本书除了有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外,也不乏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相信大家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这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了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你要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需要爱;
当孩子们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你得冷静地思考,分析原因,并帮助指导孩子一步步地改正过来,这也需要爱;
把自己的班级看成另一个家,把班级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关注到每一个细节,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这更需要爱。当我们用这样的爱去审视自己的时候,总是发现自己对孩子的爱还是远远不够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很爱的。我会想着怎么培养他们的习惯,会想着怎么让他们把语文学好,会想着让他们学更多,还想着让他们学会大胆、创新、自信,为他们长久的未来考虑,所以在教学语文的课内知识之外,我还喜欢搞一些语文的活动,阅读活动、听写大赛、朗诵表演、知识竞赛等等。即使是想得比较多,但我还是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我的性子没有十几年前刚上岗时那么急躁了,遇到孩子的错误,我总是会耐心引导,冷静地处理。但是我却总是做不到细致。好像时间匆匆,让我的视觉、听觉等等也变得迟钝了,今天哪个孩子不舒服,你只要多看他几眼,看得仔细一点,就可能发现,可我却偏偏只看了一眼就一扫而过了,当然,他的不舒服我也没有发现。又或者说,一个孩子在开小差,我在上课,我批评了他,让他马上坐好认真听讲,但是我却没有发现他此刻的表情中带着落寞、沮丧,而我并没有进一步询问他。

今年教一年级,有一个男孩子,叫刘小刚(化名)。我像往常一样,有错就批评教育,有进步就表扬鼓励,这个孩子上课很爱动,我在课堂上批评过一次,下了课,让他留下读词语,不会读,这可是上课刚学过的,我很生气,又批评了他一次。但是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每个周四的早上就不来学校了(因为周四有两节语文课),当我意识到他不来学校的原因的时候,我开始反思了。是我没有了解这个学生,他脚有点不便,生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他的父母亲对他的疼爱便加重了一些,从来没有打骂过他,对他的要求也总是想尽办法去满足。而如今却几次受到老师严厉地批评,虽然也被表扬过,但这批评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他接受不了。我试着去理解他,然后想办法弥补,我买了蛋糕,去他家看他,告诉他我想跟他做朋友。他开心地接受了。果然,接下来的课他没有缺席,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他上课开始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去跟别人说话,有时候想晒太阳的时候,他干脆就直接把书包背起来坐在门口。他喜欢趴在地上写作业,不喜欢坐着,我拉他回座位上,但没过几分钟,他又“不见了”。我想着,严厉地批评他不行,我就说好话,夸他!但我把好话说尽了他还是这样。不同的是,跟他说几句好话,他下课就开始跟着我了,下一节其他老师的课他也不去听了,甚至我去三年级听其他老师的课,他也跟着去。我开始发愁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点子了。不管、拖着?也不行,我狠了下心,又开始使了几个严厉地目光,他不乱走了,他不乱说话了,他坐回去了!然后……这个星期的星期四,他请假了……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如果把爱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去,它会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智慧》让我学习了很多,但怎么去用,怎么用好,还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作为教师的我们,哪个不爱自己的学生,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因为他们还只是孩子,但我们有时候真正缺少的可能并不只是爱,而是教育的智慧。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汇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