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两课”的德育功能与德育效果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5 06:23:27     阅读:


  摘要:德性培养是高职高专两课的基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教学工作。两课理应承担德育为首,以德育人的责任,其德育功能和德育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德育性质;德育功能;德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25—02
  
  高职院校中的“两课”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个层面是思想品德养成。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前者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毛、邓、三”三门课,后者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属性展开讨论。
  “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的中心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为重点,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德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既然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德育的主渠道,那么该课程理应承担“德育为首、以德育人”责任。
  
  一、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与德育地位相联系,功能决定位置,位置影响功能。综观我国教育史和当代国际教育趋势,无不把德育放在智、体、美、劳等诸育首位。我国道德教育是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工程,大学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课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最后阶段,其教育教学过程,对维持与增强系统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更是以“化人”为己任,它担负着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化人”功能。
  1.决定智育的指向功能
  现代人才学研究表明,思想品德反映人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服务方向和精神动力。“德”从根本上决定着“才”的奋斗目标。“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从更高层面而言,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重要。不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即使有较强的才能和健全的体魄,也不可能诚实的为社会服务,甚至可能走入歧途,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是对德才关系的共识。党和国家决不允许大学教育生产“危险品”。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 我国国家性质决定并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修养指向。
  2.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社会和谐功能是通过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圆满体现。“政治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必须逐步确定和养成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思想和行为。” [3] 在当今社会最大的政治,莫过于稳定与和谐。有时为了国家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但长远看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社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个体的成长也从来都是在社会提供的“平台”上才能展示。 学生个体蕴含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大环境中,将来成果靠他们去创造、掌控和享有,这些都须要稳定才能实现。然而潜质不是现实,把潜质变为现实的途径是教育,通过两课的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批判力和政治敏锐性,以获得政治生活的资格。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传承优秀传统功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网络化时代, 多元文化和价值多元冲突造成的道德失范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事实,这些虽然会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造成冲击,但不可能改变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价值取向教育,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处于文明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4] 不过,形势在变化 ,社会在前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环境的优化。
  
  二、德育效果
  
  现代汉语词典把效果解释为:“效果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者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有效结果’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是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5] 在高职高专两课教育教学中,其德育效果的实现,是由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因素影响下,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大学生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收到的实际效果。既然思想道德课具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双重功能,那么通过该课程就理应取得学生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发展的应然效应。
  1.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效果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看,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天然就具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并且正是具备这种功能,使得该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即应然效果成为一种可能。两课是贯彻“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情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的应然效果。理想化的德育目标的设定是必要的,这是德育效果评价的最高标尺,同时也涵盖了对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起码要求。
  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所提供的精神支撑与价值导向,因为离开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来谈人的或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如同盲人摸象。
  2.社会道德优化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的德育应然效应实现,离不开社会道德环境的优化。社会道德环境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当代社会来看,道德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带来消极问题。比如,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变化都对社会道德环境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思维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缩影的高校,有责任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使社会道德环境得以完善,尽可能地消解因文明冲突、价值多元和不良生活带来的破坏道德规范和道德环境的消极因素,促进小到校园大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法制环境的优化。
  3.促进依法治国效果
  民主政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的公共知情权都提示,没有法制确保基本人权,“德治”是无法实现的。不过,绝不能无限放大“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为,“作为维护秩序最起码条件的法律本身并不能培育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为“礼义是对法制的补充。它为法律提供了道德基础。它是与其交道的恰当方式。”[7] 法不是万能的,它的“先天不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广泛的道德领域,常常表现为“鞭长莫及”、“力不从心”。构建和谐社会,离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道德构建”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义教育的重要度并不低于法制教育。
  
  三、以人为本是德育效应有效发挥的根本路径
  
  以人为本,是指我国高校“两课”在“德性优化”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大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以人为本,无论两课的德育功能如何强大,都只能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才能发挥。
  高校是为学生存在而存在,高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可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德性优化”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根本任务是端正大学生的品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高校的“两课”不是制约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高校“两课”德性张扬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德育优化理念,把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高校两课德性优化的基本思想,把铸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人文关怀和精神情感是高校两课德性优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
  [2]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
  [4]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J].北方论丛,1995,(4).
  [5]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7]杜维民.全球化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99.
  (责任编辑/ 王建国)

《我国高职院校“两课”的德育功能与德育效果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我国高职院校“两课”的德育功能与德育效果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