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2019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_2016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5 08:09:33     阅读:

2016 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2016 立德树人家校共育 心得 体会【 1】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 总结 在 “道德 ”这一概念中。[1]无论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以道德目的为根本这一点,却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因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 “坚持立德树人 ” 同样也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诸多举措的基石。事实上,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教育乱象的频发,恰恰与社会对教育道德目的这一本源问题的漠视和扭曲不无关系。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在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还是教育 实践 层面,一直以来却又都坚称始终以 “德育为先 ”为宗旨。这一吊诡的现状揭示出,在我们的理论立意与实践效果之间已产生了严重的偏离。那么,当我们再次重申 “立德树人 ”这一目标时,就不能不重新审视两大基本问题,即 “立德之内涵 ”以及 “如何立德树人 ”。唯有如此,才能对当前教育实践提出切实的建议,进而使得 “立德树人 ”的实现真正可期。

一、 “立德树人 ”教育之本义 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这一功能历来深受重视,且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尤其如是。然而,若过分地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却会背离教育的本意初心。立德树人可以说是教育最初也是最终的依归,不能 也不应将其仅仅视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形态的不断丰富,教育实践中对道德的培养不断被知识的学习所挤占,从而使得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与界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 传道教育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 “传道授业解惑 ”向来被看作是教师的三大主要任务。而在古代社会由于知识尚未分化,尤其是尚未产生自然科学知识,因而伦理道德内容占据着教育的主导部分。由此,教育的传道功能,即是对于道德观念与伦常规范的传续。因而, “道 ”通常指的也正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中所信奉的价值观念。

我国自汉以后则由儒家文化主导,它在根本上为治世之学,对道德培育与完善高度重视。它希望以个人的完满,来成就一个完美的社会,即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2]透过儒家学说对个体、家国二元结构的预设,教育与政治也在中国结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

[3]所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 久而久之,教育话语中的 “道 ”基本成为 “应然的 ”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同样,这些观念也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教育的道德本质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目的总是内嵌于教育 本身。[5]道德并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就是教育自身。正如说文解字中对 “教 ”和 “育 ”的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育,养子使作善也 ”,显然, “善 ”即为教育的内在构成。一项活动如果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则很难被看作是教育,更遑论那些反道德的活动了。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却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它被视作与知识的教育、身体的教育并列,且逐渐被知识的教育所挤压,从而慢慢在教育实践中边缘化。以至于,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这样一种 “共识 ”,即有专门进 行道德教育的老师,而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师只负责教书,并不具有育人的职责。将教育与教学分离开来,认为教师的工作分为教书和育人,并进一步认为一部分教师分管教学而另一部分教师分管育人,这种观念和做法无疑有悖于教育的本质,从而也对现代学校教育造成了严重伤害。

三 教学的道德本性 一直以来,对于教育道德性的理解,人们往往将焦点放在教育内容的价值上,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本身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的问题。很多方式都可以用来传递有价值的内容,但却并不是每种让别人学到什么的方式都可以算作是 “教 ”。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 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获得,这种方式包含着理解、以及对学生理性能力的认肯。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在伦理和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应具有三类 “内在标准 ”,其中就包括应 “包含知识和理解力,以及某种并非僵死而无活力的认知洞见 ”,并 “排除某些传授程序,即那些使学习者缺乏自觉和自愿的传授程序 ”。

[6]因此, “教 ”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或是见多识广的人,而是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产生深刻的关切。可见,教育活动的方式本身,也应受到道德的规范,这就意味着,教育应排除那些诸如灌输、洗脑等反道德的教学 方式。

二、 “所立何德 ”社会建构的立德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整体所认同的道德价值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和相应的更新。同时,作为协调个体间关系的准则,道德规范的确立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在当前的特定时代和社会情境中, “立德树人 ”的提出,同样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社会与时代内涵,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内涵是 “立德树人 ”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的前提。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 ;另一方面,教师的价值信念,又制约着我们对 “立德之内涵 ”的真实解读。

一 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同样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从根本上推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换,而且还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价值内核的变革。

[7]社会化的工业生产 劳动分工 在极大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逼迫着人们走出家庭,与来自于不同家庭的人们紧密合作。因而,原有的由一根根私人关系而联结起来的网络正在不断瓦解,新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开始逐渐形成。[8]因此,之前所强调的以 “五伦 ”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逐渐开始转向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共伦理,过去所强调的个体至善的圣人取 向,也逐渐转向强调个体规范的公民取向。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这种价值重心的转移也因为信息技术等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变得愈加频繁和迫切。这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的焦点转换,成为 “立德树人 ” 的提出和实现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时代内涵,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正是有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明确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 24 个字几乎涵盖了现代中国人所公认的公共领域的全部美德。

二 教师传己之道 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能否在教育实 践中得到切实传续,最终还需依赖教师。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必定要首先经由教师的理解与诠释,才能进而得以传递给学生。换言之,尽管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着力于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道德素质,但是,身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教师,一方面出于职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功能,而尽可能与主流的价值导向相符合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出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认同,在无形之中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选择,进而在工作中加以重构。因而,作为 “立德之内涵 ”的重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长久以来,不论是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似乎都早 已习惯坐在书斋里,对教师所应当教授的东西和应当具有的素质提要求、开药方,却对那些真正要将这些要求付诸实践的教师们的看法几近无顾。而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任何价值教育的实行,事实上都经过了教师的 “筛选 ”和 “加工 ”。教师因其能动作用而成为了 “所立何德 ”的关键解读者。一方面,对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安排的各种德育任务,他们能够做到 “紧跟形势 ”,按照学校要求通过校班会等形式进行宣讲,但他们对这样做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价值输送渠道和推进方式,最终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一场 “秀 ”。而 另一方面,教师又会根据自己对时代需求、学生发展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价值信念,在工作中有选择地进行道德教育。研究发现,教师们事实上更多地认同和选择了 “善良 ”、 “尊重 ”、 “诚实 ”等人类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价值。而对于其他一些价值观念,他们在实践中着力不多。

①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切实地重视和引导教师在建构 “立德之内涵 ”中的能动作用,是 “立德树人 ”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三、 “如何树人 ”道德教育的恰当方法 无论立什么德,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要落脚于 “树人 ”。任何道德价值和观念,都不会单纯因为得到确立和宣扬,而自动地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进而内化为德性品质和行为规范。道德的教育才是实现这一转移的必由途径。然而,若不尊重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机制,不能采取恰当的方法,那么 “立德树人 ”的目标也永远无法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校教育的话语中从来不缺少加强道德教育的动议,然而在如何能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方面,却鲜有突破和实效。

事实上,道德的培养完全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在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得以促发道德 行动的种子,在于发展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则一文中,杜威区分了 “道德的观念 ”和 “关于道德的观念 ”。所谓 “道德的观念 ”是指影响并改善品行使之变得比其他情况下更好的观念。而 “关于道德的观念 ”即是关于诚实或纯洁或仁慈的信息,它们根本就没有自动地把这样的观念转化成良好品格或良好品行的性质。可能是道德上中性的观念,可能是不道德观念,也可能是道德观念。

[9]以此观之,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培养 “关于道德的观念 ”,而在发展 “道德观念 ”方面却建树不多,因而才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日益遭到质疑和诟病。所以,在新一轮 教育改革展开的过程中,要想使得“立德树人 ”成为可能,我们应着力于研究甚至革新进行道德教育和促进道德发展的有效方法。

2016 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 大学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并且提出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具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教育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重 考试 分数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 ;培养方式落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教学重课堂轻实践,重统一轻个性,综合育人效果发挥得不足 ;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舆情缺乏统一认识, 缺乏育人的合力。因此,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在 人才 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有必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认真修订课程标准。学校不能把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科教学不是贴德育的标签,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育人因素,各科教学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课程改革需要 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在课程改革中统筹各个学段,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要特别注意各学段年龄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

立德树人需要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包括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社会各种文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积极改革当前的评价体系,克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评价要体现经常性、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性。用发展观来评价学生,切忌用分数排名次。学生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曲折上升的,因此不能用一时一事来评价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综合地评价。利用评价来鼓 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创造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2016 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3】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协同创新。其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树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 多领域的合作共育,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其三,立德树人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当代教育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大教育,即终身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 “扣好人生的扣子 ”。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 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青少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格健全、积极情感培养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时期,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危机,亟须予以关注。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而言,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应看到,依然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们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时代的 多样文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迷失 ;信息化网络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 ;功利化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关注成 “才 ”有余,关注成 “人 ”不足。

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立德树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应。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突出了 “德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科学地阐释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协同创新。其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 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树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育,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其三,立德树人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其四,当前立德树人研究的分割化,迫切需要协同创新。立德树人的研究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甚至是跨国别的协同研究,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9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_2016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2019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_2016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心得体会.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