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7 06:15:26     阅读:


  【摘 要】医事法律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事法律素质由若干重要内容构成。学校作为学生获得和发展各种素质的重要基地,应发挥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努力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 医事法律素质 守法意识
  
  一、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的内涵
  
  所谓医事法律素质,就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主要指从事医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在医事法律法规知识占有、医事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具有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在这三方面中,医事法律知识的占有是医事法律知识运用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法律知识占有较多的人,运用法律知识能力和法律意识就比较强。培养和提高人的法律素质,就是提高具体人的法律素质。对医学生而言,不仅要提高其法律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医事法律素质。
  当前,我国医疗纠纷现状证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选择,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医疗服务提供者,其医事法律素质构成:一是丰富的医事法律知识,包括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知识;二是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确立起法律权威观、法律平等观、主体权利观等等;三是正确的法律行为能力,即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实施诊疗服务的能力;四是较强的法律能力,包括对自己行为预见能力和寻求合法有效的途径依法维权能力。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要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与医事法律素质摆在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予以贯彻落实。
  
  二、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培养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就是提高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能力。因此,医事法律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并理解医事法律相关规定
  对医学生,除了要求他们了解我国基本法律之外,还应了解与医疗活动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规范医疗行为主体资格取得及其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过程中关于医疗主体的医疗行为、药品使用与管理行为以及医疗过程中血液制品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2.培养履行医疗义务的守法意识
  义务,指义务主体为实现权利主体的利益依法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约束。医疗义务主要包括医疗告知义务和医疗注意义务。医师的说明义务是指在施行医疗行为过程中必须履行的就病人患病情况、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等事项,对病人加以说明的法定义务。医师注意义务是指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依据法律、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保持足够的小心谨慎,以预见医疗行为结果和避免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无论是说明告知义务还是注意义务都是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则构成对患者权益的非法侵害。
  3.强化医患关系平等的观念意识
  医患关系是指基于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而在医患之间发生的,医方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民事医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医患双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对等的。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医方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如患者的自主选择权、知情同意权、人格受尊重权等等,强化学生尊重患者权利的意识。
  4.培养医疗纠纷与诉讼中的证据意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作为医方要能够有效地举证,必须掌握各种医疗证据,做好病历资料和病人档案的管理、医疗现场的保护以及医疗残余物的存留等证据收集工作,否则在面临诉讼时,可能因有效证据不足而承担败诉后果。因此,树立证据意识对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5.培养承担医疗侵权责任的法律意识
  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医疗损害”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医方医疗行为对患方产生的不利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死亡、残疾、组织器官的损伤以及健康状况相对于诊疗前有所恶化。另外,也包括其他损害后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则根据过错程度以及损害后果,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因此,培养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能够不断强化医疗活动中责任心,切实保护患者的根本利益。
  
  三、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新理念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偏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医事法学教育的应用价值目标。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理念应该是一种综合法律职业教育目标:既要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实践性的应用能力的训练,还要兼顾职业道德水准的完善和提高。著名法律教育家孙晓楼指出:“有了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
  2.以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固定的教科书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各学科领域中比较稳定的、公认的知识和结论。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编适当的案例作为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活动主要围绕案例来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可见,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的演讲式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灌输转为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医事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范式。
  3.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我校文科实验室—模拟法庭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精心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由学生亲自担任模拟法庭中审判员、当事人以及证人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深人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知识传播、运用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医疗活动的规范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4.提高教师法律实务水平
  培养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必备相当的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事医事法学教学的教师,除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须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和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多接触法律实务,加强运用法律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鲁昕,张立兴.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三重门[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2]王剑松.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7、8).
  [3]乔推辉,刘桂占.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构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陈咏梅.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5]王利海.论患者的知情同意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夏媛媛.从知情同意的发展史正确认识知情同意权[J].医学与社会,2007,(2).
  [7]瞿晓敏.解读患者知情同意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

《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