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5 06:13:56     阅读:


  摘要:教师非正式群体隐蔽但却现实地影响着教师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而重视并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类型、特征、作用及管理对策,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组织文化、校园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人际交往、认知、吸引、沟通等理论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解散、变化、更新,将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师 非正式群体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9-02
  教师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是微妙、复杂而又重要的,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隐蔽但却现实地影响着教师发展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征、类型、作用及管理对策的研究中,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徐爱新、冯瑞建[1]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①同质是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中的高知识层群体,教师人际交往的下限会更高一些,选择交往对象的条件会更苛刻一些,同质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②成员的心理需求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随着年龄和资历的不断增长,教师群体的追求由低层次的得到和拥有发展为更高层次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长期工作,身心疲劳倦怠,寻求在工作之外的其他方式来调节自己,寻找释放自己的空间,“希望在一个自我认同的群体中得到舒缓和慰藉”。特别是当个人很难有更高的提升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原有的地位和减轻心理压力的需要,“寻求认同、与人结合的愿望愈加强烈”。这些需要如若不能从正式群体中及时得到满足,那么非正式群体间结合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多。③“核心人物的出现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注入了催化剂。”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一般表现为“隐蔽性和不稳定性”,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决定的,不过,“一旦出现明显的核心人物时,该群体便表现出较强的严密性和凝聚力”。他们把教师非正式群体分为五种类型:紧密而积极型、松散而积极型、紧密而消极型、松散而消极型、中间型。他们提出的管理对策有:①区别类型、区别对待。管理者要加强监控,适时引导,积极创造条件,發挥核心人物的领导作用,使该群体成为学校管理的得力助手和有生力量;要了解群众需要,解决实际困难,消除教师不良情绪。②利用教师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③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的管理。④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造多元化管理模式。
  万邵愉[2]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兴趣爱好相同、观点利益一致、依附心理的作用、自我实现的驱使、情感和亲缘关系。特征是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有较强的内聚力;信息传递迅速;行为有较大的从众性。他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在交往中容易卸掉精神上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工作,易于产生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正式群体活动的顺利进行。非正式群体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指导和帮助那些教学工作不太熟练的新教师。消极作用是对正式群体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成为小道消息的传播网,破坏正式群体。与此相应的管理对策有:要正确对待,严格区分,多接触多关心,增强感情,正确引导,创造民主宽松气氛,减弱建立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争取核心人物是控制非正式群体的关键,要保持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从非正式群体中获取有益信息,沟通时坦诚相见,不摆架子。[3]认为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工作上的联系性,态度上的相似性,利益上的趋同性,生活上的地缘性,经历上的社会性。类型有人际关系型,工作关系型、利益关系型、情感关系型,还可以分为积极型、消极型、中间型。他认为对待消极作用的教师非正式群体可采用如下管理对策:暗示警告术、重组关系术、工作轮换术和迫其调离术。
  姜汉芸[4]认为高校消极的教师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是:①市场价值与价值取向的蘖变。“少数人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抛弃或淡化正常的交际准则,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拜金主义,追逐名利。”按照各自的利益结成小宗派、小团体,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为了一己私利或出于嫉妒,结成帮派,贬低他人,排除异己。②行政不公,体现行政意志的权力被滥用,偏离公正轨道。通过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荣誉和利益。
  段宝霞[5]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①从工作任务来看,教学内容单一,使一些教师产生厌教情绪;管理不善,使一些教师情绪不良,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为此教师们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自然地结成非正式群体,完善自我,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②从价值观念来看,那些价值观念相似,对客观现实看法相同、行为倾向比较接近的教师,更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③从社会角色来看,与自己角色相近或相同的人在一起言谈举止自由,情感体验轻松,结成非正式群体可能性也大。④从个人空间来看,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空间距离较近,平时接触较多,经常交流思想,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其特征有:自发性,凝聚力强,信息灵、沟通快,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等。积极作用是有利于成员心理、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成员克服困难。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派别,传播小道消息,产生个体角色冲突,干扰对正式群体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袁宗金、朱立宏[6]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除了科室、教研组等正式群体之外的存在于学校日常活动中的众多自发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包含了社会向度和管理向度两个层面;“和而不同”可以共生存,促生长;“共生—融和”是目前教师非正式群体管理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美国人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7]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们对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的论述简明扼要:“产生于学校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该网络形成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如同一个办公区域、相似的职位、休息时一起喝过咖啡、合伙用过汽车、朋友关系。”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特别是教师非正式群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论述得颇为详细:①它反映学校中各种活动的质量。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向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提供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活跃的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是学校文化的晴雨表,是各种情绪与意见的晴雨表。②可以满足正式群体所无法满足的社会需要和其他需要。③填补正式群体沟通网络的信息空缺。“不管正式群体沟通网络多么周密,它也不能传播当代学校需要的所有信息。”“当正式沟通网络堵塞时,非正式沟通网络就发挥作用了”,尤其在新信息层出不穷的变革年代。④非正式群体沟通网络赋予学校活动新的意义。因为当信息通过非正式群体传播时,它能极为准确地转换成参与者能够理解的术语并传输给他们。⑤非正式群体的信息传播是对正式群体信息传播的有益补充,作为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检验场所。学校管理者可以经常通过这种非正式渠道了解学生、教师或其他管理者的士气。还可以事先放出风来,以检验公众对项目计划的接受程度。当信息通过非正式群体以小道消息的形式传播时,员工的情绪是可以监控的。“管理者根据员工的反应,通过正式组织宣布新的项目计划,允许项目维持预设状态,或者正式消除谣言。”因为这一类信息在非正式网络中传播畅通无阻,但在正式网络中则可能传播不畅或导致管理者作出不成熟的决策。

《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