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科技素质培养与创新教育探索性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4 06:19:39     阅读:


  【摘 要】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注重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介绍了国外的创新教育和大学教学的亮点,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大学教学创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科技素质;创新教育;教学创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HI De-jia HE J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mode requir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Especially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reative education and college teaching abroad. Explorative study is made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universit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Creative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1983年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引人震惊的报告《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国家在危险中)》,再一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985年美国制定了著名的“2061“计划(2061年是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地球附近的年份),旨在用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一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
  2006年3月29日SciDev有一个引起国际关注的报道:“科学素养:中国优先考虑的新战略”。该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于各阶段各阶层科技素质教育模式的研讨进入了高峰期,并逐步达成共识。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注重对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提升创造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 问题提出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进行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是: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任停滞不前。中国中学以下的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一个百分点,但到中学就相差11个百分点,到大学竟相差36个百分点,比美国大学生一半还少[1]。
  反思我们的教育。一方面,教育的方式和升学的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缺失了兴趣。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标和结果高于一切,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钱学森之问”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触摸的痛!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2 国外创新教育与大学教学
  科技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国外重视较早,起步较快。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期较早,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知识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使西方的教育家、经济学家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20 世纪初,创造性教育在美国得到重视。1916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研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学说,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 等思想为促进美国创新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26年,哲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提出沃拉斯模式,即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四个阶段;1938年,美国纽约BBDD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Alex F.Osborn)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并在1941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1945年,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创史人魏特海墨(M. Werthei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提出创造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1973年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2]。美国教育专家E.P.托兰斯把这些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200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大卫·凯立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创办的设计学院,有力推进了美国的创新教育。这个设计学院是整合了工程、医学、商科、人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学院,它强调创新的核心在于“设计思想”的理念,通过跨学科的碰撞,让学生们获得学术、科研和商业上的新突破。
  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应用于美国大学教育,在教学中具体体现有如下几个亮点:
  (1)教育理念。美国大学教育理念是:培养的人是有教养,有知识,具备学术能力,包括操作技能和价值判断技能,且善于思考的健全的人。
  每个大学又各具特色,比如:哈佛大学强调:具有出色的学术才能,非凡的个性魅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体育特长。斯坦福大学注重:敢于开拓进取。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掌握和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及解决多方面问题的才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对原理的探讨,尤其对思想过程的探讨,这远远重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科技素质培养与创新教育探索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科技素质培养与创新教育探索性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