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5:54     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 梳理最近5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依随时间先后分为3个阶段进行了反思、研讨,提出了某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现代化学教学论 学科建设 发展 反思
  
  我国近现代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1865年肇始至20世纪40年代的状况,戴安邦,戴老曾著文对此进行过全面的论述和概括[1];其后,《中国化学五十年》及《中国化学教育60年》又对此进行了延续性的综述[2]。从中可以窥知我国近现代“化学教学论”在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在化学教育体制中的形成、发展的轨迹。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状况如何?运作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进一步改进、完善?历史是现实的坐标,历史是在反思中前进的。前车覆,后车戒。结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来反思、总结,寻求相应的解决方略和实施良策,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提高是一个应予特别关注的课题。为此,特将本人对我国现代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某些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整理成文,以利研讨、交流。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
  
  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尚不够成熟,主要是受三四十年代课程设置的影响。虽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百业待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等均需要一个改革更新的过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旧中国时期相比,在化学科学知识与教学组织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以本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经历来说,1951年(当时本人上本科三年级)学习“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时,任课老师(李庭骏老师)是从附属中学调入大学的,老师授课的时间和次数不多,主要是带领我们去中小学听课观摩,本门课程没有指定的教科书,只印发了《化学实验室管理》讲义;随后安排我们去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实习授课(本人在附小五年级教授两位数除法;在附中初中部教授氯碱工业中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在女附中高中部教授金属元素)。教学和实习的重点在于,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懂得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要领;我们于上课前拿到中小学教材后,要熟悉教材内容、写教学提纲和准备实验与教具等,循序进行,好像也没有多么紧张。当时,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杂志(《化学通报》的前身)设“中学化学教学”专栏(由北京师大化学系主办)围绕中学的教材和教学刊发有关文章,同学们可以到系资料室去查阅,结合相关问题去思考。总的印象是:北京师大化学系各学科的老师从各自的角度研究中学的有关问题;而我学科的教师则以研究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为主,并不强调从“教学理论”层面去探讨问题。当时在《化学》等杂志上也很难看到从教学理论层面讨论化学教学的文章。
  应当指出,对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材”的研究,必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国家法定文件”。这样,学者很难(或不宜)对教学大纲发表不同(或批评)意见,只好在“解释”或“说明”的层面做文章。教师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好“不露锋芒”不直接提出,而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如,本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撰写的《试论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略论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等文[3],均依据我国教育部颁行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本学科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阐述了个人的见解,但对教学大纲文本则主要持“解说”的立场,对于某些规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也只得以委婉的方式来申明。如,对于“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的表述,与《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6月)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要求的层级和有关内容内在关联的论述上是有明显差别的[4],但并未在行文中明确指出。
  在本学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课程方案、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实验学校等)的制约,加以科目名称也不统一:有的称为“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或称为“中学化学教学法”;还有的称为“化学教学法”。总的趋向是,本学科课程名称和内容(体系)受前苏联同类课程的影响较大:从俄文《化学教学》杂志翻译过来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通报》上刊出;茨维特可夫、叶果尔金、包罗新、格林卡、鲁宾什坦、波波夫等苏联学者的名字在《化学通报》上出现的频率很高;悉尤什金、包里索夫、沙波瓦连柯等苏联专家的著作成了本学科必读的主要参考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新出版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多以迻译自苏联教材的内容为主体构成,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编辑主旨也基本相同。从而,形成这样的现实:在中学或高师化学教育实践中,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布特列洛夫、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化学家)的事迹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而道尔顿、波以耳、拉瓦锡、拉姆塞等西方学者的名字却极少被提及。而在本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研讨,更多地是强调遵循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进行“教材内容分析”,依照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提出“教学方法建议”,引导师范生结合实践去体会和领悟,虽重视课后的“分析、总结”以利于今后借鉴、提高,但从教学理论着眼、对教学进行预期的、理性的规划和设计的观念欠缺。这一时期本学科课程教材的典型代表是: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师范院校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试行教学大纲》(1955)、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组织编写的以“总论、分论、实验”三模块为特征而编著的《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学法讲义》[5]。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客观现实促使(迫使)我们——北京师大化学系化学教学法教研室在60年代初的几年里,安排全室(3位)教师分别到北京师大附属中学(男、女附中)兼课,向实践学习,向第一线老师学习,向中学生学习,以改变治学从教“向苏联学习”或“从自我理性认识出发”的惯性,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本人在1953年至1955年,为了担任“化学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到附中三部初中兼课,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但深感时间太短)。
  
  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过1959年“教育大革命”等运动的总结反思(我室的3位教师是北京师大化学系普通教育改革工作小组的成员;本人当时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化学系普通教育改革工作小组及《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化学》(第1册—第4册)[6]编写工作,何少华和姚乃红二人为大四同学,参加这套教材的编写工作)。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我们(本学科教师)开始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从1978年起,我室抽出一名教师(何少华同志)在前一阶段短期合作的基础上,离开本校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力参加中学化学教科书编写组的工作,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
  1980年夏,由教育部重新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教学计划》出台。拨乱反正,这一教学计划为高师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本学科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课程名称被确定为“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时为48学时,规定于师范生修习完化学专业课以后,在“教育实习”前用6周时间,每周8学时修习本门课程!据此,教育部又召开会议重新拟订颁布了《师范院校化学系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80),组织力量编著新教材,重新开设这门课程、开展教学工作。实际上,由于教学计划本身的不合理性,高等师范院校无法执行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性质已从“国家法定文件”改变为“教学指导性文件”,放权给各大学结合实际去处理),只好另行安排,但已定下了“框子”,回旋余地不大,各校只好自行调整安排。

《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