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2 06:07:59     阅读:


  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努力历时已久。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到2013年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由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教育评价的“第三方”模式的政策指向已经越来越清晰。然而,教育评价要改革成功、要想在中国走出一条第三方的“康庄大道”,仅有制度、政策的推动远远不够。考察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专业机构的专业技术能被市场和国际所认可,才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及第三方教育评价之路得以“走得好、走得远”的关键保证和保障。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专业化,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推广第三方教育评价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个第三方专业机构,其教育评价技术若想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信任,并得到大范围推广,必须能妥善解决中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一、要符合国家提出的关于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新要求。
  无论是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还是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都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突出的问题是“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因此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从上述两个文件中不难看出,历经十多年,我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题基本未曾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破解。因此,任何一项教育评价技术,若不能在“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无法满足国家提出的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要求,也必然无法为社会各方所认可和信任。
  第二、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始于1999年,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2011年推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课程标准(2011版)。以学科教育为例,学科教育的课程目标、标准和评价,是基于“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学科学习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新版的课程标准,将以往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双基”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依此形成和完善课程标准。同时,针对课程评价,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根据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教学的封闭循环系统是先有课程目标和标准,然后依据课程目标和标准组织并实施教学,最后采用评价来诊断和评估教学实践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和标准,从而为教学实践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教育评价的科学规律应该是教学服从于课程目标、评价与课程目标标准相匹配,才能使教育的结果向着课程目标、标准所引导的方向发生。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我国现行的考试与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制和技术落后问题),评价目标依旧是“双基”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实质仍是“双向”细目,评价目标、标准与新课程目标、标准严重脱节。加上评价技术和方法落后,评价手段单一,从而导致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除了学科教育的这种评价现状外,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也称“基础素质评价”),以及基于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在我国目前基本处于空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0)》,2013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给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明确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基于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的提出,对我国教育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学者都纷纷指出,现有的评价目标、标准、理论、技术、方法等若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课程改革的“瓶颈”将无法突破,以至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评价不改,教育难兴”。因此,新型的教育评价技术必须要解决评价目标、标准、内容、理论、方法等,与新课程目标和标准相匹配的问题。
  第三、要能与国外、国际学业成绩评估接轨。
  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导致教育的国际竞争越演越烈。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是毋庸置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树德立人”,以及人才培养能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作为“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咨询”这个教育自循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也必然要与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教育评价项目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以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再研究(简称TIMSS-R)。这两个国际学业成就评估项目的参与国家和地区都超过了40个以上,评估结果也成为各个参与国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关注和研究美国国内唯一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全国教育进展评价(简称NAEP)”。这些评估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评估理念,有多元、多维的评估指标。尤其是NAEP项目,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项目、多指标的教育报告卡,来展示该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此外,随着中国中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考试以及评价成绩,进行对接、异质比较、等值转换等的问题也会日益突出。中国教育评价若不能从这些国外、国际评估项目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发展出既满足本土需求,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并能有效进行成绩之间的异质比较或等值转换,中国教育仍会将因为无法有效可靠的接轨,而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闭关锁国”状态,中国的教育评价改革难以实现,教育评价第三方之路也会行将不远。

《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