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简论戊戌维新时期樊锥的人才思想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4:28     阅读:


  摘要:戊戌维新期间,湖南是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湖南维新志士樊锥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重视人才,兴办学校,进行师范教育。另外,樊锥还认识到了任用“外人”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获得各种人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才思想;改革;重视人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6-001-02
  
  樊锥(1872~1906),字一鼐,一字春徐,又作春渠,曾名时中,后易名诚亮,是戊戌维新时期在湖南倡导维新变法的激进人物之一,湖南邵阳人。樊锥幼年时期家庭贫困,但却甚为好学,十三岁就通群经,旁及诸子,颇受老师器重。意气不凡,自视甚高,曾自署楹联:“顶天立地三间屋,绝后空前一个人”,当地人视之为“狂生”。稍后,与同邑人石守成等到长沙城南书院读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强烈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当时,湖南是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使江标积极倡导维新变法,锐意改革,推行新政。经江标选拔,樊锥为光绪丁酉科拔贡。其后,樊锥积极投身于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2月,南学会在长沙开讲,樊锥立即响应,在邵阳成立南学会分会,自认会长,并亲手制订分会章程。3月7日,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湘报》,樊锥积极撰文,发表了《开诚篇》《发锢篇》《劝湘工》《上陈中丞书》等文章,主张向西方学习,宣扬民权平等学说,提倡发展民族工业,实行维新变法。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清廷四处搜捕维新变法志士,樊锥藏匿于山间,方幸免于难。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樊锥亦参与其事,起义失败后,逃遁上海,参与办理《苏报》。1903年,《苏报》案发生,樊锥招集二十余人赴日本,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后因其体质虚弱,乃改学法政。其间,与湖南留日志士刊行《游学译编》,创办湖南编译社。后在黄兴、陈天华等人的影响下,回国从事革命活动。起初在南京军校任教,宣扬民族主义;后在其弟子蔡锷办的广西陆军小学任教。1905年冬,因病亟返籍,次年春2月逝世。
  戊戌维新期间,维新派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重视人才的变法主张,维新派普遍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给国家、社会以及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强烈要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培养新型人才。在戊戌维新思潮的影响下,樊锥站在时代的前沿,怀着一腔爱国的热情,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科举带4度、废除八股、重视人才的人才思想。
  樊锥坚决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时文使得“异书禁绝”,使人们在“眉睫之外无剩睹”“方寸之隙无馀明”,从而樊锥认为,“时文不废,则孔教必亡无疑”。进而,樊锥认为,由朝廷下一纸公文,废除八股时文,改革科举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改革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樊锥认为,科举考试要多出经世致用的题目,除头场外,如有不作四书文者,开始复试专门题,约以特科六事,第二、三场复试经史时务题。樊锥的这种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的维新思想,实际上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樊锥的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于光绪24年4月30日(1898年6月18日)发表于《湘报》第九十号的《上陈中丞书》一文中。在《上陈中丞书》一文中,樊锥认为,要发展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天下之事变极矣,时势迫矣,条绪纷矣,恢张难矣,然其道终不外于得人”,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樊锥呼吁当时的国人从“嬉酣怡悦于苦海地狱之中,纵横驰逐于醉生魇死之曲,束之缚之,践之踏之,若牛马然,若莓苔然,漫无所悟,一无所识,沉沉昏昏,瞢瞢阗阗”中觉醒过来,以天下为己任,“妇孺挺身,孺子奋志,翕而呼云,济济腾腾”,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权者应该善于发现、选拔和使用人才,应当“筑黄金以召天下之豪杰,开天下之言议,致天下之智议,尽天下之果力,图所以济之”;开拓培养人才的途径,“厚遣广选,才臣学生,商工士民,分派数十国游历”“求智识于寰宇”,这样,“速效可以救亡”“迟效则可以兴国”。樊锥还认为,当权者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国家和民族着想,对于别人的建议,“不忤狂言,其通者取之,其不通者容之”,如果这样,那么“志士之热血皆将乐明公而倾之矣”。樊锥的这种劝告当权者用才、爱才、惜才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中国人才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人才,樊锥提出了“兴学校”和进行师范教育的主张。樊锥认为,要得到很多的特殊人才,关键是要设立学校去培养之。对于师范教育,樊锥也十分重视,他说:“天下百治本于学,天下百学本于师”,师范学校“盖天下乡国师道之材之所以出也,可不谓重焉矣乎”。樊锥还认识到了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樊锥主张教师要“修身”,提高自身素质,“夫以师范学既如彼其重,是故不可以不先修身也。苟身不修,虽学焉无不通,而固不足以为人师也”。樊锥关于师范教育和重视提高教师本身素质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另外,樊锥还认识到了任用“外人”的重要性,并引用中国古代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楚材晋用,秦用天下之才以致天下,匈奴用中行说以困汉,苻坚用王猛以困晋”,说明了“外人”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樊锥进一步分析了“外人”在中国得不到重用的原因,“今吾未见外人之仕于中者得以重其用、感其遇、尽其才、而致其主者也。其所以不得,非人之不忠也,已无能重用之主之才也;稍任之,则恐其卖己矣;不任之,则为势所追矣;是用不用两见其绌也”。说明了“外人”在中国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是他们得不到中国的信任,稍微的重用他们,又恐怕他们出卖自己;而为形势所迫,又不得不任用他们,所以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樊锥认为,“外人用中人而得力者有之,各国互用其才而得力者有之”,因此,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应该重用“外人”。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樊锥引用了六国时秦国用“天下之才”而富强的例子。樊锥认为,当时的世界“英、法、德、美、奥、义、俄、比、日,万国纵横,则所谓大战国之世矣”。因此,为了保国保种,为了国家不被瓜分,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今之计,则不能不开拓用才之术也”,进一步说明了他的重用“外人”以使国家富强的观点,“所谓越用范蠡,燕用乐毅,弱国用之则转强也。”
  接着,樊锥论述了“变科目之才”“变农之才…‘变工之才”“变商之才”,并列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论述“变天下之才”时,樊锥建议地方官员兴办学堂,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措施:凡“有能为士会学堂以兴诸学问保教种者,得千人给五品衔一,得万人给五品衔十……有能为农会学堂以兴农学问保本富者,得千人给五品衔一,得万人给五品衔十……有能为工会学堂以兴工学问保艺富者,得千人给五品衔一,得万人给五品衔十……有能为商会学堂以兴商学问保市富者,得千人给五品衔一,得万人给五品衔十……有士农工商诸会学堂能建大力以游历外洋,讲求政学艺学,归而教者,给二品衔一”。另外,樊锥还对“变妇女之才”和“官民之受毒于鸦片”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只要妇女不再缠足,吸食鸦片者不再吸食鸦片,那么,不但社会风俗可以得到改善,而且他们也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便会产生出很多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为国家富强而献身,那么,中国就会慢慢的由贫弱走向富强,由富强走向更加富强。
  樊锥的人才思想,产生于戊戌维新时期,植根于一颗“为国家计之”的爱国之心,洋溢着“志士之热血”的爱国热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简论戊戌维新时期樊锥的人才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简论戊戌维新时期樊锥的人才思想.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