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透视魏玛共和时期教育改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11:35     阅读:


  摘 要:魏玛共和时期对教育制度进行一系列民主变革,从而确立了德国教育的基本模式,推动了德国民主教育的进程: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成为兴国之本;强调义务职业教育,奠定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同时,改革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和社会中有组织的意见分歧导致教育改革不彻底。但总的来说,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德国;魏玛共和国;教育改革;民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K51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69-0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使德国垄断集团认识到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919年《魏玛宪法》宣布建立联邦共和国,也就是魏玛共和国。魏玛时期是德国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它对由以前各阶段演变下来的德国教育制度,作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动。
  一、魏玛共和时期教育改革
  魏玛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对全体人民进行透彻的道德和精神教育,“以使来到德国的每个人都将会感到自己正在进入新时代”[1]367。因此,新时期以改变当时德国的教育影响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与以前相比,已有了较快地发展,它对以后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一)确立了当代德国教育的基本模式,推动了德国民主教育的进程
  1.形成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体制,注重自由和合作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渗透了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如设置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委员会”、女子可以接受各级教育,可以得到学校管理者和学校督学的职位等。此外,中央政府下放教育权力给各邦,以使其能够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这种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魏玛共和时期虽未完全实行,但它对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德国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魏玛共和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德国学校教育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主张学校应当向青年学生提供自己负责生活的可能性,学生们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成立能够“表达自己要求和意见”的教育团体和学生会。自由和合作的精神开始在魏玛共和国的众多学校得到体现,这与帝国时期学校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这是共和时期教育趋向于民主、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
  2.建立统一的初等教育,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在初等教育上建立以公立为主、统一的基础学校,是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那以后,小学生能升入中学。《魏玛宪法》中明确规定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国家、邦和政府应资助那些有能力的青少年完成学业,这就是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均等的教育机会和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四年制基础学校的实施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级平等的享受初等教育的权利,从而为根本上废除双轨制教育奠定了基础。建立统一学校制度的思想体现了德国民众民主、革命的要求:主张每个青少年,不管其社会出身和经济状况,只按其才能来获得相应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统一学校”的基本原则越过其产生的时代,对德国学校民主改革始终起着作用。这也是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教育界为建立与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所作出的最大贡献。这项革新向比过去广泛得多的居民阶层提供了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可能性。下列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1910年,所有十岁学生的8.9%升入了中学一年级,1928年上升到17.6%[2]331。此外,劳动学校的实践,是共和时期初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促进了初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面变革,从而推动了德国小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可以说德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3.设立新型中学,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魏玛共和时期,为了适应国内民主化的趋势和民众对享受中等教育的广泛要求,德国政府在原有的三类中学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新型中学即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虽然传统中学仍占统治地位,但新型中学的设立是一次重要的教育实验,也是德国中等学校历史上的一次革新,它使德国的学校教育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新型中学为有才能的儿童接受完全的中等教育提供了机会,而这正是长期以来德国的等级教育制度所忽视的。中等教育的变革使传统的双轨制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而为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的民主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4.恢复大学自主权,增强大学的民主化
  高等教育上的改革强调恢复洪堡时期提倡的教育与学术的自由、大学自治的主张,吸收进步和开明的学者来校任教,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德国大学学术活动的繁荣。由于这一改革,这一时期德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比其他国家发展更快。纳粹上台前,德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按照这一改革设想来进行的。另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向劳苦大众打开了大门。除大学外,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高等技术学校。不仅女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且来自上层建筑学校的大学生大多是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子女。如1913年德国大学生人数为7.5万人[2]331,1930年夏,大学生人数达13.2万人,其中女大学生1.94万人[3]405。
  (二)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成为兴国之本
  魏玛共和时期对教育甚为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视教育为振民兴国的重要一环。正如共和国外交部长拉特瑙所述:新社会必须建立在重新使教育在德国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尽管我们是极端贫困的,但我们必须把仅剩的一点钱用于教育。”[3]394由此可见德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下面一组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时期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据统计,1927年,在全国6 400万人口中,6岁以上不识字者仅占0.03%[3]405。正是因为德国如此重视教育,才有了较高的教育经费投入,更高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平更高的大学,德国国运才日益昌盛。
  此外,《魏玛宪法》赋予所有的教师与公务员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把教师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公务员的标准,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创造全社会崇尚学问、尊师重教的风气。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共和国建立了一批师范学院,规定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入学,相比原师范学校只招收8年制的国民学校毕业生,入学条件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改革提升了德国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一代新人的培育者。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兴盛的关键。

《透视魏玛共和时期教育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透视魏玛共和时期教育改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