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民生的法治保障刍议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3 06:08:23     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法治视角下,民生问题的解决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民生与法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措施:关注民生,完善民生立法;服务民生,强化民生执法;保障民生,坚持公正司法;维护民生权益,加强法律监督。
   关键词:民生 法治 保障
  
   党的十七大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定为改善民生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指出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贾庆林更是明确强调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既然民生问题得到如此多的关注,那么就有必要厘清民生和法治的概念、民生和法治的关系、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等问题,以上问题的研究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民生与法治的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这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重点阐述了“民本”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创造了“民为邦本”的理念。“民生在勤,勤则不溃”。 “民生”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就是人民维持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是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包括双重涵义:一个是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是制定良好的法律。① 法治的要求就是依照法律办事,以平等保护个人的权利。在《牛津法律大辞典》的释义中,“法治”“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内容是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限制;对民众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自由、权利、秩序、公平是法治的重要价值,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治的基础要素,为了实现法治的价值,法律应对权力如何行使、权利如何保护、义务如何履行、责任如何承担等等作出明确规定。这一切都事关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决定着人民能否正常生存及生存的质量。
   2.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法治
   法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手段。法治通过保护民权实现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2.1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法治
   2.1.1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物质生活离不开法治。法治是保障和改善公民物质生活的根本手段。经济等其他手段在保障和改善公民物质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的不稳定性和非长期性限制了他们发挥功效的空间。法治不一样,法治以稳定性著称,对人们利益的影响是长期的,可以更好的保障民生。法治保障公民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而获得的财产,保障公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而获得财产的条件和机会,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遭遇其他风险的时候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
   2.1.2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离不开法治。民生关系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社会不是一个真空社会,人民要生存和发展必然有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消费等经济活动。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就会形成一定的经济秩序。在经济活动中可能有少数社会主体不遵守习惯和规则,从而破坏业已形成的经济秩序。要想社会稳定,经济秩序不被破坏,法治必须挺身而出,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制,确认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这就要求法治保护财产所有权,规范人们的生产、交易行为,调控经济活动,从而保护人民特别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
   2.2.3营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离不开法治。法治应为法律之治,法律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要求公民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法律保障国家机关职权的行使和职责的履行,从而为社会主体提供行为指引,通过肯定合法行为和制裁违法行为,以保障社会主体行为合法,保障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公民生活环境和谐。
   2.1.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法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正义。“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② 等古老的法学格言也充分表明法律之治是正义之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首先要求制度公平正义,近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社会财富的蛋糕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分配中投资收益过大,挤压了劳动者应得的份额,使得劳动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小;而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越来越多地把负担转向公民个人,许多应该由公共财政提供的服务由个人承担,加大了公民个人的生活负担,造成制度不公。保障民生需要从制度上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制度公平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2法治通过保护民权而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权是指公民拥有的合法权利,并且这些权利的实现应当得到政府保障。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通过确认和保障民权而实现。
   2.2.1法治可以将公民利益转化为法律上的公民权利。权利和义务虽然是所有法律关系的两个主要内容,但两者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权利本位主义的现代法治国家,保障权利是法治的根本。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内容丰富,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以解决民生需要及其矛盾为目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财产利益、社会保障权益、安全利益、精神利益都可以由法律加以规定,从而转化为财产权、社会保障权、生命安全权、身体健康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法律权利。在我国的公民权利体系中,公民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为重要。“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③ 在一个社会中,公民权利的享有是平等的,但由于人的需要多样性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们相互之间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法律在赋予人们公民权利的同时,必须为公民权利的行使设定一定的界限,即人们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如此法治就具有协调利益冲突的功能。如果法治没有这种功能,人们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无休止地纷争,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最后导致任何人的利益都无法保障实现,更谈不上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
   2.2.2法治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给予特殊保障。市场经济是差别经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使得人与人之间在财富拥有等方面产生差别。同时由于一些自然原因比如人的性别、智力、体力的不同也加剧了这种差别,这就使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的阶层。相对于企业家阶层、国家工作人员阶层等,失地农民、农民工、失业工人等应当属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存在既是民生问题又是社会稳定问题,必须要解决,法治运用差别原则对导致弱势群体产生的不合理差异进行矫正,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给予特殊保障,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给予特殊保障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一项基本义务,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则是一项基本权利。④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措施
   改善民生可以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措施,但只有法治措施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稳定、可靠、有效地解决。

《民生的法治保障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生的法治保障刍议.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