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领导讲话 > 内容

基础教育要突出均衡与内涵发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0:55     阅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篇幅指明了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我认为,《纲要》既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地反映了我国今后10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纲要》的主旋律
  
  《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整个国家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最近的调研、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在未来10年的教育规划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纲要》旗帜鲜明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是前所未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存在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政策的终结。《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社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在“战略目标”部分,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普惠性,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然而,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还存在着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是投入差距。近几年,虽然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教育部相关资料表明,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为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为1.3∶1。二是办学条件差距。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三是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教学条件也比较差,导致综合素质强、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职称较高的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条件好的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三分之一)。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2.区域教育不公平。在当今,我国区域教育不公平表现突出。首先,高考录取上的地区差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被喻为“国考”。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数量采取按省分配名额的方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名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比例平均分配,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严重倾斜,导致录取比例失调,存在严重的“地区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分数线、高重点录取率”,其余省区“高分数线、低重点录取率”。其次,区域中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大。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无论是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师资水平、师生比例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水平。第三,一些学校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例如一些“重点学校制度”、“示范学校制度”等等,这些重点学校与示范学校占据着绝大部分资源,使其与一些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巨大差别。第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农民工成了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处于边缘地带,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他们。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源配置的均等,但是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极其不均等的,这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及区域差异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的产生在很多方面直接受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不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二是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配置的结构失衡与比例失调,我国在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明显投入不足;三是城乡、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调。
  4.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因此,发展学前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紧迫的任务。
  造成我国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公正,制度执行的不公平,制度监督的缺失等,公共教育政策的偏差,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重点学校制度、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等,都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原因。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发展状态本身因素所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而导致资源的稀缺性。文化、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形成悬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分化,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实。但是,对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我们深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在宏观上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五个主要任务,即: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人群均衡、阶段均衡。区域均衡和城乡均衡的目标是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校际均衡的目标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尽快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缓解择校的压力;人群均衡的关键是关注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等;阶段均衡的重点是在保障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责任。《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这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明确了政府责任。
  
  二、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纲要》的着力点
  
  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应体现在教育价值的科学发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上。《纲要》在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把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希望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化,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依据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统一规划、科学布点、配置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抓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在硬件上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引进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将城区优秀教师有计划地交流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加强和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一体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基础教育要突出均衡与内涵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础教育要突出均衡与内涵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