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会议主持 > 内容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连载)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5 06:19:22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yk/wsyk201410/wsyk2014101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yk/wsyk201410/wsyk20141010-2-l.jpg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包括省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有过许多评论。比如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友好人士为纪念张伯苓先生70寿辰,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另一个中国》(应译为《这里是另一个中国》)。司徒雷登在该书《导言》中说:“做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呼吁的目的。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在中国,高等教育一向是由国家办理的。大学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提供的。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第270-271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司徒雷登毕竟是中国通,他的比较非常准确,评价也恰如其分。
  “弃武从教”的原因
  张伯苓祖籍山东,1876年清明节出生于天津。据说他的祖辈曾在大运河上贩运粮油杂货,稍有积蓄后在天津开了一个店铺。因生意兴旺,其祖父和父亲都选择了弃商习儒的科举之路。不幸的是,二人多次应考都屡试不中,张家也因此走向衰败。尽管如此,张伯苓的父亲张久庵却酷爱音乐,因擅长琵琶,有“琵琶张”之誉。许多人谈到这一点,都说“张家的家道,随着张久庵的弹拨声,逐渐破落下来。”(同上,第11页)但是胡适不这样看,他颇为同情地说:张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弹琵琶名家,又是一位精骑术的射箭好手。把一份颇不小的家业消耗在生活享乐之后,张老先生迫不得已去教小学生维持生活。”(同上,第94页)到张伯苓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到还需要母亲帮人做针线活才能度日的地步。
  张伯苓从小性情刚直,聪明过人,但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报考免费的北洋水师学堂。学堂总教习是著名思想家严复,里面楼台掩映,花木参差,环境幽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在学堂的几年,是张伯苓无忧无虑、奋发学习的时候。他是学校的高才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这所学堂,他学到许多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受到严格的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可以说,这是他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按照学堂规定,学生修业期满,要上船实习一年。然而当张伯苓将要实习的时候,突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此期间,他看到北洋舰队的实力虽然比日本海军还要强,却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就连实习的军舰也没有留下一艘。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家等候。战争结束后,他以一名下级军官的身份到通济轮服务。通济轮是战后幸存的一艘练习船,经过甲午海战,船上官兵士气低落,官不管兵、兵不管舰的状况非常严重。一些老兵给他讲述黄海大战的情景,再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使他对清朝海军完全失望。
  1898年,英国借日本从威海卫撤军之机,与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其中规定将威海卫一带的陆地和海岛租给英国使用。为此,张伯苓所在的同济轮奉命去刘公岛办理接收、转让手续。刘公岛是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地。在那里,张伯苓亲眼目睹了这一涉及国家主权的接收、转让全过程。所谓接收,就是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收回刘公岛等地,因而要降下日本国旗,升起清朝的龙旗;所谓转让,则是把刘公岛一带租借给英国,因而要降下清朝的龙旗,升起英国国旗。两天之内在中国的土地上“三易国帜”,使他感受到极大的屈辱,并进一步看到清政府的腐败。这使他对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所谓现代化道路产生怀疑,也使他原有的军事救国思想被彻底粉碎。他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所在。后来他多次对人们说:“悲楚和愤怒使我深思,我得到一种坚强的信念:中国想在现代世界生存唯有赖一种能够制造一代新国民的新教育,我决心把我的生命用在教育救国的事业上。”(同上,第95页)
  前几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怀念张伯苓校长》一文中说:“这屈辱的一幕使他悲愤填膺,深感再不救亡图存,行将亡国灭种。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结论:救国之道,不在于买船造炮,重建海军与列强周旋,而在于兴办新式学校,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所以立志终身从事教育,造就新的人才。于是他弃武从教,先在严范孙先生的家馆里教授西学,然后1904年与严范孙先生在天津南开创办新式学校,取名‘南开学校’。”(《吴敬琏自选集》第615-616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吴敬琏是张伯苓晚年的学生,他听到老校长讲述这段经历,仍然感到非常震撼,可见受其影响者不在少数。
  从“严氏家馆”到南开大学
  张伯苓离开北洋水师以后,遇到一位重要的人物,这就是吴敬琏所说的严范孙先生。严范孙名修,曾经担任过贵州学政,是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因提出废科举、开设经济特科等主张而享誉士林。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辞职还乡,潜心介绍新学,倡导教育事业。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严修在家中办了个教馆,即严氏家馆,请张伯苓前来任教。张应聘后,不是灌输四书五经,而是讲授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并开展体育活动。最早在严氏家馆读书的只有五个人,其中就有五四时期北大的著名教授、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先生。1901年,应天津绅士王奎章之聘,张伯苓同时在王氏家馆兼课。1903年,张伯苓赴日本参观并购买教学仪器。第二年,他与严修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决定把严氏家馆改为中学。
  1904年10月,拟议中的“私立中学堂”在严氏家馆和王氏家馆的基础上成立,张伯苓担任学堂监督(校长)。该学堂第一期招收70多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彭春、喻传鉴、金邦正等人。一开始,学堂设在严家偏院,三个大房间当教室,一个小房间当办公室,大厅供集会使用。学校经费由严、王两家分担,每月各出一百两纹银。年底,私立中学堂改名为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后因当局要求校名必须表明经济来源,遂改为“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为解决师资问题,学堂附设高级师范班,陶孟和等成绩优异者为师范班学生,同时在学校代课,实行半教半读。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连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连载).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