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入党申请 > 内容

[党员学习习近平讲故事心得体会11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10:38:22     阅读:

党员学习习近平讲故事心得体会11篇 篇一 认真逐篇读完《习近平讲故事》,感触颇深。一是惊讶于他广博的学识,二是倾佩于他的学以致用。旁征博引,用生动的事例阐明道理。109个小故事,讲述的主人公从帝王到官员,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大国外交之“道”。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他在国际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他在国际场合的演讲,文风清新,独具魅力,凝练而有深度,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重要“品牌”。而在国内,他用非常接地气的讲述,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脑入心,更好地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宣传他的治党理念。说起治党理念,我理解,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在不同场合讲的这些故事,我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题:
一是初心、信念。在《黄炎培之问》、《亡国之音》、《半条棉被》、《民心所向》、《康熙不取灵芝》等故事中,他讲述了一个道理:我党是为了让中国劳苦大众活着、活好、活得有尊严而成立的,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做一切事都必须依靠人民。如果党的各级干部不务实,只说虚话不做实事,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最终结果是政权的垮台。只有民心才是政权存亡的关健。违背了初心,最终必然会丧失民心。因此,不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他在《要言妙道》、《上行下效》、《信仰的力量》等故事中,阐明了共产党员要有坚定信念的道理。信念不坚定,精神之钙不补足,就会像楚国太子一样“精神越渫,百病咸生”。只有心中有信仰,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封建社会清明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不取灵芝、不收宝犀带,我们作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者,更应该懂得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上行下效的道理,应该牢记“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的箴言。

二是忠诚、清廉。《四知拒金》、《民之脂膏》等故事中的封建官员为了忠于他们的君王,为了让自己忠诚的政权更长久,能做到不取民脂民膏,让百姓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也将自己的清名留于史册,成为廉吏的代表,官员的典范。

我们的入党誓词里有一句“对党忠诚”,这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而我党又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古代清官是靠道德来约束自己,而我们心中是有信仰的,我们是用觉悟来自律。有觉悟方能辩是非、明公私、养正气、祛邪气。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只有自己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谦虚低调、清正谨慎,才能确保个人不逾矩、权力不越轨。要心存敬畏,经常反躬自省,慎权慎独慎微慎友,遵纪守法,不碰底线。要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忧患、担当。通过《二世而亡》和《霸王别姬》,习总书记讲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反映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胁就是腐败。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而要防止我们热爱的党、热爱的祖国走到这一步,绝不能像《要言妙道》中的楚国太子一样终日萎靡不振混吃等死,也不能像南朝皇帝陈叔宝一样胸无大志生活奢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体现应有的担当。在《老师的人间大爱》、《政治家的抱负》中,通过列举老师和政治家的故事,对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尤其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被喻为“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我们要有蓬勃的朝气,干事创业的勇气,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通过阅读《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也迸发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情。习总书记是在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才能讲出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才能通过故事打动人说服人。阅读故事以后,我最有感想的主题就是以上提到的三点,再归纳一下就是忠诚、干净、担当。

忠诚、干净、担当,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当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忘初心,对党忠诚;
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严守规矩,不越红线;
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做事,沉下心来,干在实处,为杏花岭区的腾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 与一般的理论学习书籍相比,《习近平讲故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文字生动、底蕴深厚、耐人寻味。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聆听一堂好课,启人深思。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本书,的确给我这样的感受,它就像一个课堂,让我沉浸其中,收获良多。

首先,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课。

109个故事,有的援引自古籍经典,有的采撷于生活细节,有的取自于亲身经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向我们展示了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他叙述张伯行为杜绝送礼者来访在衙门口张贴《却赠檄文》的故事,将一代廉吏严以用权、廉以为官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深情叙述三名女红军将仅剩的棉被剪掉半条留给借宿百姓的故事,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展现得一览无余;
而他追述自己走30里路借《浮士德》的故事,让我们为他热爱文学、热爱知识的举动而感动不已。他善于把中国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讲述得引人入胜,善于把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把细节刻画得形象生动、把观点表达得深入浅出。

其次,这是一堂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课。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故事虽然平实质朴,但是涉及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汉枚乘《七发》中吴客劝谏楚太子固本培元、东汉杨震“四知拒金”、康熙不取灵芝……他用自己的笔追效古贤,写活经典。他还先后引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古文辑要》等历史文化典籍。他善于古为今用、点铁成金,或借以阐明领导干部做人要谦虚谨慎、提升修养;
或用来告诫广大官员为官要秉持原则、杜绝贪腐。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钟爱,正是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体现。他在去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由此,我联想到最近正在每日刷新票房的国产电影《战狼2》,截至8月14日,已经斩获45亿,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奇迹。国产影片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肯定,其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制度、军事实力等方面的自信都逐渐攀升,开始推翻过去普遍认为的“西方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国民素质比较低”等等消极论调,人们越来越坚定地相信,世上不只有美国队长,更有走出国门的中国英雄。

第三,这是一堂发人深省的思想政治课。

有人说《习近平讲故事》是在“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的确,109个故事,是对改革发展的指引,是对大国外交的思考,也是对修身为人的领悟,每一则故事背后皆有深意。

“义乌的阿拉伯餐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商人在义乌立业成家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开放、包容的义乌,进而表达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内在相通。“包揽金牌的滋味”——从米卢带领中国队闯进世界杯,到中国跳水教练助力墨西哥运动员夺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这两个体育故事是要说明“合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之洞的感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历史上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提出改革中“凝聚共识”的重要性,为改革者撑腰打气,给予正向激励。“革命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重温共产党人青年时期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激励当代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不懈奋斗。

无论是对内篇中对于廉洁做官、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娓娓道来,还是对外篇中对于和平往来、以礼相待、互利共赢的侃侃而谈,都是对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教育。

读罢,我也联想到一则小故事:
一位哲学家在一片杂草中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他问弟子该如何除去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有的说烧掉,有的建议撒石灰,还有的建议连根拔掉。哲学家听完后说:“下课吧,你们回去用各自的方法找一片杂草除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这里。”一年后,学生们果然全部再次回到这里,不过却发现这里没有了杂草,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后来哲学家去世,弟子们才明白: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我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本书如此打动人心的内在原因:不在于故事内容的玄妙,不在于手法技巧的精妙,而是故事背后展现的深邃思想、高远境界、崇高品德。而这,或许也是他最想通过故事传达给我们的吧。

篇三 与一般的理论学习书籍相比,《习近平讲故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文字生动、底蕴深厚、耐人寻味。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聆听一堂好课,启人深思。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本书,的确给我这样的感受,它就像一个课堂,让我沉浸其中,收获良多。

首先,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课。

109个故事,有的援引自古籍经典,有的采撷于生活细节,有的取自于亲身经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向我们展示了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他叙述张伯行为杜绝送礼者来访在衙门口张贴《却赠檄文》的故事,将一代廉吏严以用权、廉以为官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深情叙述三名女红军将仅剩的棉被剪掉半条留给借宿百姓的故事,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展现得一览无余;
而他追述自己走30里路借《浮士德》的故事,让我们为他热爱文学、热爱知识的举动而感动不已。他善于把中国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讲述得引人入胜,善于把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把细节刻画得形象生动、把观点表达得深入浅出。

其次,这是一堂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课。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故事虽然平实质朴,但是涉及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汉枚乘《七发》中吴客劝谏楚太子固本培元、东汉杨震“四知拒金”、康熙不取灵芝……他用自己的笔追效古贤,写活经典。他还先后引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古文辑要》等历史文化典籍。他善于古为今用、点铁成金,或借以阐明领导干部做人要谦虚谨慎、提升修养;
或用来告诫广大官员为官要秉持原则、杜绝贪腐。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钟爱,正是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体现。他在去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由此,我联想到最近正在每日刷新票房的国产电影《战狼2》,截至8月14日,已经斩获45亿,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奇迹。国产影片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肯定,其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制度、军事实力等方面的自信都逐渐攀升,开始推翻过去普遍认为的“西方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国民素质比较低”等等消极论调,人们越来越坚定地相信,世上不只有美国队长,更有走出国门的中国英雄。

第三,这是一堂发人深省的思想政治课。

有人说《习近平讲故事》是在“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的确,109个故事,是对改革发展的指引,是对大国外交的思考,也是对修身为人的领悟,每一则故事背后皆有深意。

“义乌的阿拉伯餐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商人在义乌立业成家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开放、包容的义乌,进而表达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内在相通。“包揽金牌的滋味”——从米卢带领中国队闯进世界杯,到中国跳水教练助力墨西哥运动员夺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这两个体育故事是要说明“合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之洞的感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历史上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提出改革中“凝聚共识”的重要性,为改革者撑腰打气,给予正向激励。“革命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重温共产党人青年时期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激励当代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不懈奋斗。

无论是对内篇中对于廉洁做官、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娓娓道来,还是对外篇中对于和平往来、以礼相待、互利共赢的侃侃而谈,都是对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教育。

读罢,我也联想到一则小故事:
一位哲学家在一片杂草中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他问弟子该如何除去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有的说烧掉,有的建议撒石灰,还有的建议连根拔掉。哲学家听完后说:“下课吧,你们回去用各自的方法找一片杂草除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这里。”一年后,学生们果然全部再次回到这里,不过却发现这里没有了杂草,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后来哲学家去世,弟子们才明白: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我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本书如此打动人心的内在原因:不在于故事内容的玄妙,不在于手法技巧的精妙,而是故事背后展现的深邃思想、高远境界、崇高品德。而这,或许也是他最想通过故事传达给我们的吧。

篇四 按照区委的要求,近日,我抽工作之余的时间,认真翻阅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回味书中109则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故事,颇感此书的巧妙之处,在平凡的文字中有如蕴含着一股激流,直叫人神清气爽,又如伴随旭日的号角,催人奋进,如迷雾中的灯塔,给人以方向。有感而发,特以此文表达心中所想。

首先要为本书的作者点赞。正如书中序言部分所说,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此书的每一篇幅都巧妙的建立在这些剪短故事的基础之上,进而延伸阅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文字好读易懂、言约旨深,让读者在了解故事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读此书,叫人如饥似渴,因此,这无疑是一本能让广大读者更好的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作品。

同时让我为之赞叹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广袤的知识与无穷的智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一治世名言的深入践行者。书中大量的引经据典,多是出自我国历史甚至外国历史上确有发生的故事,习总书记正是在这些经典故事中,汲取了成功的要领,并将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我国在现有发展阶段抓住重要发展机遇的重大意义,形成了系列讲话精神,供每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体会,以求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读书使人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多读书,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之所以能在历次讲话中恰如其分的为我们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他的治国思想,也正是他饱读诗书、勤于思考的的体现;
习总书记有广阔的视野,尤其是在该书的对外篇中,在外交方面,总书记不但能够将外国的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讲话当中,增强了讲话的亲和力,而且这些故事往往包含到方方面面,政治、经济、体育、文学、科学等等,又能将这些方面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在吸取了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又增进了国与国间的友好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习总书记持之以恒的治国理念令人钦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五年走来,反腐成绩突出,引起的社会效果显著,而在反腐之初,社会各界对反腐看衰的声音不绝于耳,正是总书记站在国家兴亡的高度,持之以恒的推动反腐败的深入,才营造出今天风清气正的政商环境,以事实强力的回应了那些质疑者们。

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长,我深刻感受到向习总书记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方向,而要想尽快实现中国梦,抓住当下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是关键,只有刻不容缓的投入到当下的发展建设中,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才能更好的响应党的号召,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二是 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才能更好领会党中央的发展理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带领全院干警少走弯路,真正将全院干警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团结起来;
三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既有利于自己在工作和生活态度上的改进、转变,又有利于对自身修为的提高。

为此,我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党中央的部署安排中,认真履职、恪尽职守,努力开展好、完成好党交给我的每一份工作;
二是做好带头表率作用,特别是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党内工作和业务工作都要求我具备更强的担当精神,不但要在行为作风上进一步落实好三严三实精神,还要在办案过程中更加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带领全院干警更好的投入到司法办案当中,努力在全院营造出一心为民、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不但包括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也包括法律业务和生活中各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加大阅读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提高决策判断的科学性;
四是要持之以恒的推动我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要进一步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检察权运行新机制,努力推动我院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每一个故事中,我感受到的是学无止境、心怀理想、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是一名真正的富有忠诚、担当、为民品质的共产主义领袖,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带领着全国人民奋勇向前。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为总书记的言行所感召,在今后的道路上,必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一名有理想、有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篇五 最近拜读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后受益匪浅,特别是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三命而俯”的故事后更是感慨良多。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正考父的故事。习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两千多年前的正考父已经意识到地位越高,做人越要谦恭,处事越要谨慎的道理,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在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前谦虚谨慎,以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姿态干事创业。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谨慎,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度清醒和高度自觉。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再次强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13亿多人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谦虚谨慎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不挟势弄权,不越雷池,不触底线;
就是要强化党章党规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锤炼道德品质;
就是要扑下身子向实践学习,向职工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摔打锻炼,提升能力素质;
就是要去除贪欲、力戒奢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待群众和学习,对待权力和欲望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把握好自己,但在工作中干事创业我们却不可循规蹈矩、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应该在讲政治、讲规矩、守纪律的前提下敢作敢为、锐意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个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典范。1982年,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刚来正定,就做了一件别人不敢做却又想做的事——“大包干”。在质疑声、胆怯声中习近平却没有丝毫动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包干”的试点公社当年的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随后,“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开,开创了河北省的先河。如今看来,正是由于习近平抓住机遇,打破束缚,敢作敢为,才奠定了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28岁的习近平拥有敢作敢为的胆识,如今身为总书记的他更显露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气魄。在改革发展面前,他亲自挂帅,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
在治党治军面前,他铁腕治吏,敢于“苍蝇、老虎一起打”。

敢想、敢做、敢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推崇并身体力行着,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前,太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作为我们卫计人在医改中不仅需要统筹全局、循序渐进,更需要敢作敢为,打破陈规旧制、走出固有模式,用创新的思维争当医改的推动者与实践者。一是要始终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医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确保老百姓享受到医改的真正成果。二是在医改中,对政策之内的事情,要大胆干、放心干、放手干,最大限度释放上级政策效能,挖掘上级政策潜能;
对政策之外该干的事情,要借鉴干、比较干、探索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健康太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要能在群众面前谦虚好学,欲望面前节制有度,权力面前谨慎从事;
难题面前敢作敢为,矛盾面前敢抓敢管,风险面前敢闯敢试,就能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就能创出一片新天地,取得一番新业绩。

篇六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讲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他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

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这在总书记讲故事中经常运用,尤其是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比如,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
在坦桑尼亚演讲时,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讲到中非关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近时,列举了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以寻常百姓生活的共同点,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
在刚果演讲时,讲述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感人事迹;
在墨西哥演讲时,用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比赛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拿下好成绩的事例阐述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讲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故事,特别是他讲述的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等等。这些故事和事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巨大的宣传效应,从这些故事和事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在国内的一些重要讲话中,他也常常“举例说明”,比如列举过秦王朝、唐王朝由兴到衰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
讲“颜色革命”的事实来说明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道理;
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等等。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个个事例面前不攻自破,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总书记讲故事经常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和典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为我所用,总书记在讲故事时,能够将格言、警句和典故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堪称驾轻就熟、画龙点睛。即使在国外的一些演讲,引用当地的古语、诗词也都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为每一次讲话增色不少。这种广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正如总书记所说,是“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

二是总书记讲故事口语化、接地气。他经常用一些很直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特别是总书记在每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时,经常用自己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来促膝谈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处处尽现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彩。

三是总书记讲故事具有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这些故事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
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

《习近平讲故事》承载了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为我们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习近平讲故事》,自觉拥戴核心,坚定维护核心,绝对服从核心,始终紧跟核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篇七 捧读《习近平讲故事》,竟爱不释手,倦意全无,忘记时间流逝,一读数小时,遍阅半卷书。读书简约的文字,浅显的道理,通俗的故事,生动的话语,在不经意件娓娓道来中彰显出深奥的道理和做人做事应坚守的本原,掩卷深思,感想良多。

《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序言中有句话说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切如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领导干部讲故事的精要所在,也是领导干部掌握和运用领导艺术的看家本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学会讲故事,善于讲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和中国故事,这看似简单的命题,做起来其实相当不易,做好了更是十分困难。因为要讲好故事,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勤钻研,正如俗话所言:欲给别人半桶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一名称职领导干部的内在自觉,不断学习新知识自当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将学习成为自觉,才能达到知识不断积累,水平自然提高,视野豁然开阔的效果和境界,这样一来,自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就会讲故事,就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没有任何一种抽象的概念,能够比细节更有说服力”,在书中,习总书记用一个个生动故事,使艰涩高深的理论变得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如在“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章节中,习总书记讲了“四知拒金”、“要言妙道”、“反腐没有纸牌屋”、“二世而亡”、“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等故事,从廉洁公正、无私无欲;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谨言甚微、不敢越雷池半步;
戒骄戒躁,不忘前车之鉴;
善于接受诤言,从善如流等多个方面,告诫我们的共产党人,告诫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不忘初心,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干事创业的宗旨,始终把自己置于人民公仆的正确位置,一丝一毫也不敢有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这几则故事中,“四知拒金”和“三命而俯”,尤其感人,“四知拒金”讲东汉杨震拒收原下属贿金的故事:杨震旧故下属王密夜至杨府怀金相赠,曰:“暮夜无知者”,杨震义正辞严驳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则故事告诫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公与私、义与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是选择前者,抑或选择后者,靠的全是自觉,前一步,坠入深渊,身败名裂,退一步,守住底线,令人敬仰。“三命而俯”讲的是当领导的心态和心理历程,人不论官做到多大,权掌握多少,一定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是为人民谋利益、为党做工作的,一定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从内心深处明了可为不可为。

《习近平讲故事》中治理部分,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讲了23个小故事,其中尤以“柳青蹲点皇甫村”、“错失两百年”、“地瓜理论”等篇读来引人入胜,叫人掩卷后深思,深思而产生诸多联想:柳青乃大作家,为写作《创业史》,深入农村一待就是十多年,这份执着,这份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干事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吗?有了这种坚韧和追求,何愁办不成事业。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更是要经常深入一线,在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错失两百年”讲的是认知、理念和抓机遇的问题,这一点对一名领导干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对新事物没有敏锐的认知,对新理念缺乏起码的认同,就会让稍纵即逝的机遇从身边溜走而错失发展良机,终被超越淘汰。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强化自身修养,提高观察、发现、掌握机遇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领导者。“地瓜理论”这则小故事,给人的启发是;
在如今大发展、大开放的形势下,创业发展要立足根本,不断拓展,努力学习和借鉴好经验、好办法,并将别人成功的养分注入自己的内在肌体,形成超越的强大动能,也即“藤蔓的延伸扩展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的更加粗壮硕大”,我们干事创业就是要秉持这种精神和毅力,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开创新业绩,为我市住建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篇八 《习近平讲故事》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样,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好书。

讲故事,历来是智者的游戏。如何摆脱贫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曾经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和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魂牵梦绕、常纠于心的大问题。他早在1990年论述《摆脱贫困》时,就曾经用滴水穿石的故事来比喻和倡导为脱贫事业前仆后继、至死不渝的精神,讲得非常巧妙、贴切: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智者,往往能够从人们不经意的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悟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柔中有刚、以柔克刚,这就是滴水与顽石之间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滴水之“刚”从何而来,或者说以柔克刚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笔者继续写道: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这就是滴水之“刚”之所在,即:为着既定目标前仆后继、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精神!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笔者正是在这滴水穿石中,看到了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激励共产党人们为着这样的事业不追慕自身的显赫而追寻一点一滴的进取!回首我们党建党近百年的历史,这不也正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人民求翻身、得解放以至过上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吗?这不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应坚持的最为宝贵的人生哲理吗? 习近平一个《滴水穿石》的故事,既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又寓意深刻、回味深远,对我们的学习与工作都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习近平讲故事》中比比皆是,每一篇都值得我们认真地读、深入地思,从中汲取思想与工作进步的营养。

篇九 翻读这三本书,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此前,在我心里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内政外交中取得的辉煌业绩,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同时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这三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作为从事文化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作为,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建功立业、展现风采。

在此,我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要切实转变作风、探索广播电视发展管理的新路子、创造新业绩。我更希望机关年轻同志充分认识学习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故事这三本书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书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要培养务实担当的实践品格,要把勇于创新创造作为不竭动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奋进精神。要把矢志艰苦奋斗作为价值追求,培养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要把锤炼高尚品德作为人生底色,培养以身许国的浩然正气。通过通读理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为我省我市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贡献力量。

篇十 看了这本书,心中颇有体会,总体感觉是心慰和提高,更加理解了核心意识的重要性和坚定了自信心。

习总书记是我党干部中具备历练丰富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视野广阔、理念超前和政治思想坚定的伟人,他心里时刻想着人民和爱好和谐共进的世界,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一名具有威信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的党的事业中诞生,也只有在这样中国特色的接班人成长道路中产生,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当年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和权威,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在历尽千难万阻中党的智慧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事业保证,不可动摇,共产主义事业是几代人的事业,多少先列前赴后继,在大风大浪中历练,不断培养着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接班人,习总书记在基层的社会实践,对中国社会现状有着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劳动人民有总深厚感情,是在底层社会中有亲身感受和体验,这本书从侧面看到国家领导人在当代关键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机遇的担当和超凡本领,六七十年代的人有着固有的民族特点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识,而习总书记的人生历练和广揽书识使他又具备新知识的政治力量特点,是这一代人经历过的又红又专知识化的代表,这是我党领袖高瞻远瞩立下的好经验的历史选择,必然能超前把舵,与时代同步,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民族共识,具有超越的感染力和亲和共鸣。习总书记的多年知青履历,我深有体会,当年我也担任大队支部的宣传工作,当过民兵队长,上次我回那里看林区也非党感慨,当年除了种地就是再种地觉得枯燥乏味,现在看到了绿树成荫而又思绪万千、感受颇多,看到习总书记的这本书,共鸣思涌,仿佛有某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心情激动,感慨心慰! 记得《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中讲到泰戈尔的中国故乡那节,习总书记谈到从小就对印度文明有着关注和理解,那么多书中的精萃尾尾道来,引用这样一位被视为印度文明在国际上的“代言人”,被尊为世界文坛巨匠启迪着两国人民,是怎样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高明啊!泰戈尔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曾知画家徐悲鸿老先生曾赴印度讲学,我们常见的那幅泰戈尔画像就是他所作,也代表着美术艺术与印度的当代融合的产物,总书记这样引入的演讲能不引起中印两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吗。

当前世界形势变幻莫测,复杂多端,我国经济形式一枝独秀,而在高速发展中又面临着多样化环境,特别需要长期稳定的局面,如何保持和发展?从这本书中看到,和谐共赢的主旋律已在习总书记访问谈演中运用自如,他出色亲和的大国外交彰显了一名领袖的风采,从小小细节和具有中华民族风范的表现,不断受到各国人民的爱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树立核心意识,特别是这样一个大党的千万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团结一致,砥历前行,一定会实现中国梦! 篇十一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该书用一段段小故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和对理想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书中提到的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有的启迪心灵、鼓舞人心,有的意味深长、引人深思,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读罢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以后的历练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很多场合都曾提到过他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的事情。《习近平讲故事》其中一篇叫做“梁家河的变化”,一位大国最高领导人,在重要外交场合向世人阐释中国,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什么具体的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有意义的村庄,选择了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知青岁月,这样的选择,都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源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艰苦磨炼,7年与村民同甘共苦,习近平收获了成长,更坚定了理想信念。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由迷惘到坚定,由彷徨到自信,这样的转变,就在于陕北高原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他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父老乡亲。在这篇故事中,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为民所系”,也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不忘初心”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气魄。

大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能成就一个人,可以锻炼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能拖住一个人止步不前。关键要看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有信仰,有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为民情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在基层工作,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视了学习,要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要有《习近平讲故事》中提到的“30里借书”一样的精神,要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

二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时刻牢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提倡服务群众的作风。在民政系统工作,心中更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时刻谨记“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精神,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服务好弱势群体,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困难、解忧愁。

三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民政工作是社会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作为区民政局党政一把手,当前的重任就是要压实责任,下足“绣花”功夫,立足区情民情,带领局领导班子和全局职工一道,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本领推动我区民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要时刻怀有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带头践行敬业奉献的作风,多想集体少想个人,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路遥墓碑上刻着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墓志铭,身为人民公仆,就要像老黄牛一样,脚踏实地,不惜力气,卯足精神,埋头苦干,真正服务好人民群众。

《 [党员学习习近平讲故事心得体会11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 [党员学习习近平讲故事心得体会11篇]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