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入党申请 > 内容

散文,|,韩英民:家乡的菜荠馏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7-09 17:10:45     阅读:

  散文 | 韩英民:家乡的菜荠馏

散文

  我的家位于美丽富饶的鲁西北平原。祖祖辈辈延续着一年两收的种植习惯,收了小麦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即夏天收小麦,老百姓称为“细粮”,秋天收玉米为“粗粮”。围绕着细粮和粗粮,聪明善良的人们,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诞生了一套赖以生存的饮食文化。菜荠馏就是在演变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粗粮主食。

  菜荠馏,说白了就是用玉米面包的包子,属于“粗粮细作”。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比较复杂,关键环节在和面,和稀了易散包不成个,和稠了易开裂不好看。记得母亲包的菜荠馏既好看又好吃,皮薄、馅多、味道纯正。和面、调馅、包荠馏、烧火一人完成。玉米面和好后放到一边,将白萝卜事先切成片煮熟,装在笼布里挤出水分剁碎入盆,加入油脂渣(家里人称“油脂拉”)、葱姜末、盐以及自制的花椒面,舀上两勺猪油,调成馅。母亲抓一块面双手挤成面皮,一手拿着面皮,一手舀上馅,两手和拢不停的揉团,直到不露馅为止。将锅里添上水,放上篦子,铺上笼布,把包好的荠馏直接放到锅内的篦子上,盖上锅盖。和包包子不同的是不用醒面。

  母亲先点燃麦秸,然后引燃玉米秸秆或棉柴,来回有节奏的拉着风箱,不断向锅底添柴火。听着呼哧呼哧的风箱声,以及劈劈啪啪柴火燃烧的声音,我早已迫不及待,大约二十分钟,一锅黄灿灿的菜荠馏出锅,我总是抢先拿一个咬一口,既烫嘴又烫手,急忙扔到碗里,这时,菜荠馏因被我咬开香气四溢,那种油脂渣的焦香和白萝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真的难以用语言说清楚。不一会儿,我就会把一个菜荠馏狼吞虎咽的干掉。有时母亲还挖来各种野菜做原料,包成荠馏也很好吃。我出生于六十年代,那时,由于生活条件差,油脂渣是包包子、菜荠馏和炒菜的上等原料。买一块肥猪肉切成片,放到锅里加温,把里面的油炼出来,剩下的就是油脂渣。与我年龄相仿的大都有吃过油脂渣的经历。一位领导说起她们小时候的事,由于姊妹多,吃饭时争先抢菜里的油脂渣,如果姐姐多抢到几块,父母就要打手指,意思是要让着妹妹一点。朋友守红则谈油脂渣色变,一次,守红放学后,感觉有些饿了,她跑到灶屋,抓了一小把油脂渣美滋滋的吃了起来,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会儿,她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从此,她再也没有吃过油脂渣,至今谈起来还耿耿于怀。但用油脂渣包的菜荠馏确实风味独特,到如今还有一些家庭精心炼出油脂渣,包包子或菜荠馏。历史上还有两个有关菜荠馏的传说:一种说法,菜荠馏是由扁鹊发明的。一年春天,瘟疫肆虐,扁鹊便用有药用价值的野菜,洒裹上玉米面蒸熟,发给百姓吃,既治好了病,又充了饥,深受百姓喜爱,迅速在民间传开。因为做法发生在齐国,烹制的方法是“馏”,人们称之为“齐馏”。

  另一种传说源于曹操。说是曹操的宝马,一天,突然生病了,曹操非常伤心,就让士兵牵着马到野外遛遛。没想到,马嚼食了地里的野菜,竟然好了,曹操大喜,令士兵都给马喂食野菜。后来发现野菜拌上粗粮也很好吃,就让士兵在遛马的地方,挖来野菜与粮食拌在一起蒸着吃,此做法传到民间,被称为“齐遛”。传说归传说,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无论是用野菜还是蔬菜,都是百姓在劳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种“粗粮细做”的菜荠馏一直延续至今。

《散文,|,韩英民:家乡的菜荠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散文,|,韩英民:家乡的菜荠馏.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